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悔煩惱障,忏悔報障外,還要忏悔所知障。放下個人妄想執著,抛棄我慢與偏見,接受真理的啓示,與善知識的輔導,毅然斷惡,積極修善,以取消社會罪惡,建立人間淨土,實現世界和平,才是真誠的忏悔。目前世界各地天災人禍,無日無之,此皆是衆生共業所感,而在各種水災、火災、風災,地震或交通意外種種不幸事件中,有人受到嚴重傷害,有人卻安然無恙,有驚無險,此亦各人別業使然,絕非僥幸。所稱“作如是因,必感如是果”。既不可以強求,亦不可以逃避。我們欲想扭轉世界人類共業所感的惡運,減少天災人禍的傷害,實現世界和平,非全世界、全人類共同忏悔業障、止惡修善不可。

  我們實行二種忏悔法,可取消個人犯戒之罪,而得身心清淨。實行叁種忏悔法,不但個人滅罪生福,還可以福蔭他人,改善社會。實行五種忏悔法,由消極的說罪忏悔,進而積極的止惡修善。由不謗叁寶而皈依叁寶,自行化他;由不謗大乘而贊歎大乘,自覺覺他;由不作五逆十惡,而奉行五戒十善,孝順父母,恭敬師長,以正法治世,教人不殺。由深信因果,信一實道,而發菩提心,行菩薩乘,弘揚佛法,淨化人心,則善因善果,一定可以消滅共業,改變現實,增進社會康樂,實現世界和平。這是必然的趨勢,也是忏悔的功德。

  我們實行六根忏悔法,更能令人惡業盡消,罪障皆除,善根增長,今生福壽康甯,災禍不侵,來世得生善處,見佛聞法,速證佛道。故佛說:“此忏悔者,十方諸佛,諸大菩薩,所忏悔法。”又教阿難:“汝今持是忏悔六根,觀普賢菩薩法,並爲十方諸天世人,廣爲宣說。”使凡欲想速證佛道的人,都能隨順佛語,實行六根忏悔法,“能于一彈指頃,除去百萬億億阿僧祇劫生死重罪,是真佛子,從諸佛生,具足菩薩戒,應受人天供養。”(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)。由是可知六根忏悔法,是一切忏悔法中,最上、最勝、功德利益最大的法門。

  因爲六根忏悔法,既包括忏悔身口意叁業所作罪孽,也包括忏悔策動叁業作惡的貪嗔癡等煩惱障,報障,以及所知障。亦即是普賢菩薩忏悔偈所說:“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嗔癡,從身意語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”初句是忏悔業障,次句忏悔煩惱障,第叁句忏悔報障,第四句包括所知障。我們能至誠忏悔,一切業障,必然衆罪皆滅、福樂自臻。

  現在,就讓我們以清淨的叁業,實行至誠的忏悔。以忏悔的心,來反省自己;以忏悔的心,來改廣造自己;以忏悔的心,來拯救自己,創造自己;也以忏悔的心,來祈禱世界和平,香港繼續安定、繁榮。

  自求多福

  我們雖懂得運用佛法,對治心病;忏悔業障,滅罪生福,以求實現世界和平。但仍然需要各人自求多福,始可以維持人類永久性的和平。今天就讓我們站在佛教的角度,來討論自求多福的問題。何謂福?福有那幾種?我們又應如何進行自求多福?現在分叁點討論如下:

  一、福的意義

  福是福祿、福壽、福德。福祿,即是富而且貴,福壽是富而且壽,福德是富而且仁。所以,擁有財富,享用如意的人是福;地位崇高,受人尊重的人,是福;身體健康,延年益壽的人是福;能仁慈愛物廣積陰德也是有福;壽終正寢,無疾而終的人更有福。反之,富而不貴,或壽而無財固然非福;即使福壽雙全,但不平安,欠缺健康,亦非福;若然爲富不仁,作惡多端,報在晚年,不得善終,更非福。因此,世人皆以長壽、富貴、康甯、好德、善終爲人間之福,所謂“五福臨門”,該是人生最幸福的賞心樂事。

  佛教則認爲福,除了富貴長壽外,還要相好端正、善名遠播,加以聰明大智合名五福。因爲富貴壽考,加以相貌端正,善名遠播,是福德莊嚴;聰明大智,是智慧莊嚴,能具足福智二嚴的人,才是人間真正的幸福。所以佛在賢者五福德經中說:學佛的賢人,除持戒修福,還要多聞佛法,增長智慧,自行化他,實行法布施。若能演說佛法,令人聞法,停止殺業,進而慈仁愛物,來生必得長壽之福;令人聞法止偷,進而樂善好施,來生必得大富大貴之福;令人聞法止嗔,顔色悅愉,來生必得相好端正之福;令人聞法生信,皈敬叁寶,來生必得善名遠播之福;令人聞法,心開意解,增長智慧,來生必得聰明大智之福。由是可知,佛說五福的內容,既概括因果法則,更包含福慧雙修,要人在修福的同時修慧,明理去執,如說修行;又在修慧的同時修福,樂善好施,自利兼他。不然,有福無慧,將是癡福;有慧無福,變成窮慧。所以說:“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;修慧不修福,羅漢應供薄。”必需要福慧雙修,福慧具足,才是真福。十方諸佛無不廣修福慧,福慧圓滿,然後成佛。是以自求多福的人,一定要福慧雙修;也唯有福慧雙修,福慧具足,才是福的真實意義。

  二、福的種類

  福的種類,可分爲叁:

  (一)世間人天有漏之福

  世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,是時間的代表;間是東、南、西、北、四維、上下,指空間而言。六道衆生,生死輪回,困居叁世,受時空的限製,無法超越,因名世間。世間衆生,個性善惡不等,作惡之人,死必墮落叁惡道,喪失人身;良善之人,若能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,不止可以保持人身不失,更可以享受人天福報,甚至五福臨門。可惜世間事物,皆是生滅無常,好景不永,轉瞬即逝,夢幻不真,往往樂極生悲,福盡還墮,仍然漏落叁界,輪迥六道,生死不息,故名世間有漏之福。

  (二)出世間清淨無漏之福

  能夠超越叁界時空的限製,擺脫人間天上的煩惱枷鎖,再不漏落生死輪回,名出世間無漏之福。因爲出世聖人,接受佛法啓示,深知道人天福報,絕非永恒,所謂財富,不過是暫時擁有,一旦無常到,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所謂壽命,亦將有盡時,人間下壽,不過八十,中壽一百,上壽亦僅得一百二十。雖然天上壽命,數以劫計,但縱使八萬劫,終歸落空亡。何況天災人禍,隨時可以奪走人的生命,是以人間福報,終歸有限,天上享樂,亦非長久。學佛的人,不應該熱衷追求世間富貴壽考,而要寡欲知足,修心聖道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,謀求親證真理生命的永恒,享受涅槃清淨無爲、輕安快樂的福報,是名出世間清淨無漏之福。

  (叁)佛道圓滿無上之福

  佛道之福,由菩薩勤苦修因所得。菩薩最初發心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盡學諸佛無量道法,啓發般若正智,斷盡無明煩惱,是智慧莊嚴;衆生無邊誓願度,廣修六度四攝法門,興慈運悲,平等利益一切衆生,是福德莊嚴。涅槃經說:“有二種莊嚴:一者慧,二者福德,若菩薩具足二種莊嚴,則知佛性。”菩薩由福慧雙修,而至福慧莊嚴,由知佛性,而親證佛性,于其中間,經曆無量時空,所謂:“叁祇修福慧,百劫種相好。”結果,斷盡一切煩惱,成佛道,證法身,達到福德之最,智慧之極,再無人能過其上,因名佛道圓滿無上之福。

  叁、如何自求多福?

  無論是:人天有漏之福,出世無漏之福,或佛道圓滿無上之福,皆由修因而得。所以我們欲想自求多福,當努力修福,種福,還要惜福;切勿損福,或折福。否則,未富先驕,或未貴已享盡貴福,一定損福,折福。損福、折福的人,勢必墮落,俗語所謂:“折墮”,意義在此。

  從前有一個富孀,守寡養孤兒,因相師說:此兒相貌奇特,將來當貴爲天子,遂將無限希望,寄托在兒子身上,驕縱溺愛,不加管教,致使兒子自小奢侈放逸,揮霍無度,而且好勇鬥狠,橫行霸道,分分鍾在損福。有一次,與人打架,不敵受傷,其母憤然咒言:待我兒將來貴爲天子,必殺你全家報複。此即是俗語所謂:“未登天子位,先置殺人刀。”成語的來原。由于居心不軌,因此折福,母子二人,貧窮終老。

  至于未貴先享貴福的人,如中國明朝,有同學二人,同年、同月、同日、同時生,同年考試,同日高中,同時面聖授官,一爲刺史,一爲知府,二人相約,互通訊息,得知禍福,互相照顧。不久刺史死,知府爲其治喪,禱言:“我與先生,同年、同月、同日、同時生;同年考試,同月高中,同日面聖,同時授官,今先生辭世,我仍未死,原因何在,請托夢告我。”當晚,果然夢見刺史對他說:“我自少生在富貴家,衣食享用甚豐,折福而死;你出生寒微,未得享用,故能長壽。”知府自此積德行善,實行節約,自求多福。結果,官升極品,福壽康甯,可知福由修來,非關出生年月日時。再講,世界各地,同時出世的人,何止千萬?但各人的際遇,相去天淵,苦樂不等,即使是同胎孖生,同一環境長大,同受相等教育的兄弟姊妹,其個性、嗜好、以及一生窮通得失,富貴壽夭,都不同,爲甚麼呢?佛說:此皆是各人前生所作善惡業力使然。是以佛勸世人,應該止惡行善,努力修福,種福,還要惜福。

  (一)如何修福

  修福,是從修改自己行爲,由不善而止于至善所得的福報。現代人,大都不重視品德的修養,行爲的操守,致使人的質素,越來越低,人的行爲,越來越壞,若不設法挽救,力求改善,人類前途,實無幸福可言。佛教,是重視德性修養的宗教,釋迦牟尼佛,更是挽救人性墮落的拯溺者,因爲佛的戒法,可以令人防非止惡,改往修來,敦品勵行。佛的定學,能令人止息妄念,增長智慧,擴展德性。佛的慧學,教人明白因果,知善惡,識邪正,不致迷失自己。學佛的人,憑借戒定慧叁學的力量,提高人的理智,擴展人的德性,使人止惡修善,保持人身不失,既可以享受人天福樂,還可以進取無漏之福,甚至證得佛道無上之福。所以戒定慧是修福之基,成佛之本,欲想自求多福,當從戒定慧叁無漏學開始。

  戒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、菩薩戒多種,但皆以五戒爲根本。五戒,即是戒殺,戒偷,戒淫,戒妄語,戒飲酒。

  戒殺:是尊重一切生命生存的權利,保障他人生命的安全。不因利害沖突而殺人,也不因貪圖口腹之欲而殺害一切生物。因爲有命盡…

《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