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」之意。

  3、「施所愛念物,生天隨所欲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四經此處作「以舍所愛故,隨意受快樂」。

  4、嫜姑:古稱丈夫的父母,猶今稱公公、婆婆。

  

  一二八二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應滅瞋恚,防護貪起,舍離無明,等觀真谛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 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
  「應當息滅什麼法的生起呢?應當防護什麼法的産生呢?

  應當舍離什麼法呢?應當正確觀察什麼才能得到快樂呢?」

  當時,世尊誦偈回答說:

  「應當息滅瞋恚的生起,預先防護貪欲的産生,

  應當舍離愚癡無明,正確觀察真谛就能得到快樂。

  欲會生起各種的煩惱,欲是産生苦的根本,

  調伏煩惱的話,衆苦就會被調伏;

  調伏衆苦的話,煩惱也會被調伏。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?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于是,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後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

  一二八叁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應以智慧修禅,斷各種愛欲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
  「如果一個人行爲放逸,愚癡而住于惡慧,

  只要精進禅思不再放逸的話,就能很快地滅盡一切煩惱。」 

  當時,世尊誦偈回答說:

  「並非世間的種種事,這些就是愛欲;

  內心奔馳于各種的覺想,這些才叫做人的愛欲。

  世間的種種事,常存在于世間;

  以智慧修禅思的話,愛欲就會永遠潛伏。

  信仰是人們的伴侶,沒有信仰就不能得度;

  信仰能增美他的名聲,命終後就會受生于天上。

  對于身體,應作虛空不實之想,名(精神)與色(物質)都是不堅固的;

  不執著于名色的話,就能遠離純苦的五陰積聚。

  觀察如此真實之義,就能如實解脫,而哀憫群生;

  由于具有這智慧的緣故,世人就會稱歎供養你!

  能夠斷滅各種的雜相,超絕生死之流;

  超度一切生死之流後,就叫做比丘!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八叁經注釋:

  1、愚癡離惡慧:此句中「離」字,參考第一二七一經:「若于正法、律,厭惡住惡慧」句,疑作「住」字。

  2、「非世間衆事……是名士夫欲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世之諸對象,乃非是愛欲,于貪之思念,此人之愛欲」。

  

  

  一二八四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應與正士同處、共事,解知正士法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
  「應與什麼人同處?又應與什麼人共事呢?

  應解知什麼人之法,才叫做殊勝而非鄙惡呢?」

   當時,世尊誦偈回答說:

   「應與正士同遊,與正士共事;

  解知正士之法,這樣才叫殊勝而非鄙惡。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

  一二八五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悭吝會常得恐怖;如法布施,則會常獲福報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說:

  「悭吝産生于心中,就不能行布施;

  只有具有明智的求福人,才能行惠施予人。」

  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 

  「怖畏貧乏而不行布施,就會常得不布施的怖畏,

  怖畏于饑渴,那麼悭吝就會從怖畏生起。

  這一世以及其他世,就會常愚癡而受饑渴的怖畏,

  即使人死了,這業報並不會跟隨死去,仍會獨往而沒有資糧。

  少財能行布施,多財難舍也能舍,

  如此難舍而能舍,這樣就叫做難施。

  愚癡無知的人不能覺知,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這難以知道的道理,

   應依法養育妻子,雖少財也能淨心施與。

  舉行百千次的供牲祭祀大會,所獲得的福利,

  比起前面的如法布施,也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。

  鞭打捆縛惱害衆生,所得到的一切財物,

  用來惠施而安定國土,這樣就叫做有罪施,

  拿來與平等的布施相比較,無論怎麼稱量,都是比不上的。

  如法而行,不造作惡業,所得的財物用來布施與人,

  雖難施而能行布施,這樣就是與賢聖者的布施相應,

  那麼無論前往何處都會經常得到福報,壽終後也會往生天上。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

  一二八六、本經敘說佛陀被金槍刺傷腳,仍安忍修道,八位山神天子乃誦偈贊歎之。

 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的石室中。

  那時,世尊被金槍刺傷了腳,過沒多久,身體就生起苦痛。然而他卻能得到不苦不樂的平等舍心,具有正智正念,自己能夠安忍,並無退減的想法。

  那個地方有八位山神天子,他們這樣想著:今日世尊住在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的石室中,被金槍刺傷了腳,雖然身體生起了苦痛,然而卻能得到不苦不樂的舍心,具有正念正智,自己能夠安忍,無所退減,我們應當去到他面前贊歎他。如此思惟後,就去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。

  第一位天神誦偈贊歎說:

  「沙門瞿昙,您是世人中的獅子!

  身體雖然遭受苦痛,但是您自己還是能夠安忍,

  具有正智正念,不會有所退減。」

  第二位天神又誦偈贊歎說:

  「這位大士是大龍象,這位大士是牛王,

  這位大士最爲勇力,這位大士是良馬,

  這位大士最爲上首,這位大士最殊勝!」

  第叁位天子又誦偈贊歎說:

  「這位沙門瞿昙,是人們中的白蓮花!

  身體雖然生起各種的苦痛,然而他卻能行舍心,

  保持正智正念,自己能夠安忍,

  而不會有所退減。」

  第四位天子又贊歎說:「如有人對于沙門瞿昙││這位人中之白蓮花││的說法,違逆怨責的話,應知這些人長夜將會得到沒有利益的痛苦,只有那些不知真實情況的人除外。」

  第五位天子又誦偈贊歎說:

  「觀察他入于叁昧的正定,善住于正受中,

  解脫而遠離一切塵垢,不踴躍也不沈沒,

  他的內心常保持安穩,而得到心靈的解脫。」

  第六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經曆五百年,讀誦婆羅門經典,

  精勤修習苦行,也不能解脫遠離塵垢,

  因爲這是屬于卑下的種類,不能度達彼岸。」

  第七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被欲念所逼迫,持戒所系縛,

  勇猛地修習苦行,雖經曆百年,

  他的心靈仍然不得解脫,不能遠離塵垢,

  因爲這是屬于卑下的種類,不能度達彼岸。」

  第八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內心充滿驕慢、愛欲,不能調伏自己的心,

  不能得到叁昧的正定,以及牟尼(寂靜)的正受,

  雖獨自居處山林中,他的心卻經常放逸懈怠,

  面對那死亡的魔軍,就不能度達彼岸了。」

  當時,那八位山神天子各自贊歎後,向佛陀頂禮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八六經注釋:

  1、金鎗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岩石碎片」。

  2、舍心:即不苦不樂,平等之心。

  3、分陀利:白蓮花。

  

  一二八七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愛欲最廣,口腹最深,驕慢最高,佛陀最殊勝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說:

  「最廣沒有勝過于大地的,最深沒有超越過大海的,

  最高沒有超過須彌山的,大士中沒有比天神毗紐殊勝的!」

  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
  「最廣沒有勝過于愛欲的,最深沒有越過口腹的,

   最高沒有超過驕慢的,大士中沒有比佛陀殊勝的!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八七經注釋:

  1、毗紐:天神名。又作毗瑟笯、毗濕奴。爲印度教毗瑟笯派所奉之宇宙創造的最高神。

  

  一二八八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福聚爲火、風、水所不能壞,惡王盜賊所不能奪,樂報終究不亡失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
  「什麼東西不會被火燒毀?什麼東西不會被風吹走?

  當水災破壞大地時,什麼東西不會被流散呢?

  暴王及盜賊,強取劫掠人民財物時,

  怎樣的男子或女人,不會被他們搶奪呢?

  是什麼珍貴的寶藏,終究不會亡失掉呢?」

  當時,世尊誦偈回答說:

  「福德不會被火燒毀,福德不會被風吹走,

  水災破壞大地時,福德不會被水流散。

  暴王及盜賊,強奪人民財寶時,

  如果男子或女人有福德,就不會被劫奪。

  樂報的寶藏,終究不會亡失掉的!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八八經注釋:

  1、福火所不燒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一經此處作「福聚火不燒」。

  

  一二八九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信爲應持資糧,福德不會被劫奪,沙門常來詣,則智慧者欣樂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
  「什麼是所應當執持的資糧呢?什麼東西是盜賊所不能劫奪呢?

  什麼人劫奪時應當阻止呢?什麼人劫奪時不必阻止呢?

  什麼人常來探訪,有智慧的人會感到喜樂呢?」

  當時,世尊誦偈回答說:

  「信仰是所應執持的資糧,福德不會被劫奪,

  盜賊劫奪就應加以阻止,沙門劫奪應心生歡喜,

   沙門常來探訪,有智慧的人會感到欣樂。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于是,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八九經注釋:

  1、「信者持資糧……智慧者欣樂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二經此偈作「信爲遠資糧,福聚非賊劫,賊劫戒遮殺,沙門劫生喜,數親近沙門,智者生欣悅。」

  

  一二九O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世間難得的四件事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
  「您能遮障世間的一切事物,知道一切的世間法,

  樂于安慰一切衆生,希望世尊您能爲我解說,

  究竟什麼是世間最爲難得的事呢?」

  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
  「身爲人主而能踐行忍辱,貧窮無財而能想布施與人,

  遭遇厄難仍能依法而行,身處富貴而能修習遠離,

  如此四件事情,就是最爲難得的事! 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九○經注釋:

  1、「一切相映障……最爲難得者」:此偈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四經作「佛爲天人師,于諸物中勝,能知一切法,利益諸世間。一切諸難中,何物最爲難?唯願大仙尊,爲我分別說。」映障,即蔽障。

  

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終

  

  

  
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