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
一二九一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有求爲苦,無欲爲樂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有大力而自在快樂,所追求沒有得不到的,
還有什麼人能勝過他,而一切欲求都能具備的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有大力而自在快樂,但他卻無所求,
如果有所欲求的話,這是痛苦不是快樂。
對于欲求已成爲過去的人,這是比有欲求的人還要快樂的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二九二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生死輪回之車從業而起,爲心識所轉,隨因而往,因壞而亡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生死輪回的車子是從何處生起?誰能轉動這輛車子?
這輛車子將轉到何處?是什麼敗壞,它就滅亡了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生死輪回的車子是從所造諸業而生起,心識能轉動這輛車子,
會隨著因緣而轉到其處,如果因緣壞滅,這輛車子也就滅亡了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二九叁,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生子是苦非樂事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那拘屢陀王之女修波羅提沙今天生子了。」
佛陀告訴天子說:「這是不善的事,並不是善事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就誦偈說:
「人們對于生子覺得是快樂的事,世間人有子女就會很歡喜,
父母年老體衰時,子女就能奉養他們。
瞿昙您爲什麼說:生子是不善的事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應當要知道,一切永遠都是無常的,純是不實五陰結合的假名,不是真有什麼子女。
生子會常得苦惱,愚癡的人卻說是快樂,
所以我才說:生子不是善事。
不是善事,卻作善事的想象,不可愛念卻作可愛念的想象,
實在是苦,外表卻好象是快樂,都被放逸所踐踏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九叁注釋:
1、「非善爲善像……..放逸所踐踏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七經此處作「不善作善想,不愛作愛想;苦作于樂想,放逸所極熟。」
一二九四、本經敘說,若善計慮者,則二流不顯,名色永滅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什麼是我們的思慮所應思慮的事?爲什麼輪回之數不再隱覆?
什麼是思慮中最好的思慮?應怎樣來稱說它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佛法深妙很難去測量,順、逆生死的二流已不顯現,
無論是名(精神)或色(物質),都已滅盡無余。
這就是我們的思慮所應思慮的事?不再被那輪回之數隱覆,
是那思慮中最好的思慮,這樣就稱說爲善的思慮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九四經注釋:
1、「雲何數所數……..雲何說言說」:數所數,計慮所應思算的事。數不隱,此數乃指再入生身之數,亦即輪回之數。此偈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十七經作「雲何自思算,不爲煩惱覆?雲何複名爲,永離于衆數?」衆數,即指再入生身之衆數。如第四六七經偈雲:「明智者命終,不墮于衆數;衆數既已斷,永處般涅槃。」「不墮于衆數」,佛光阿含藏注雲:「指不再入生身諸數。」
2、「佛法難測量……是則說名數」:二流,指順生死之流與逆生死之流。名,精神;色,物質。此偈別譯雜阿含經作「若善算計者,二漏不流轉;名色永已滅,彼名離衆處。總數不覆藏,已去于總數。」二漏,指有漏法與無漏法。總數,同于衆數。
一二九五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戒德重于地,驕慢高于虛空,憶念疾于風,思想多于草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什麼東西比地還重?什麼東西比虛空還高?
什麼東西比風還快?什麼東西比草還多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戒德比地還重,驕慢比虛空還高,
憶念比風還快,思想比草還多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布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二九六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修作十善業爲生天之路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。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應修習什麼戒行,又具有什麼威儀呢?應具有什麼功德,造作什麼業行呢?
有智慧的人應怎樣安住呢?要怎樣才能往生天上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 應遠離于殺害衆生,持守戒律,防止自己殺生的樂覺。
殺害之心不加在衆生身上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殺生)
遠離不與而取的偷盜行爲,別人給與而取,心才欣樂,
斷除賊盜之心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偷盜)
不與他人所擁有的婦女行淫,遠離于邪淫,
對自己所擁有的女人能知足而止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邪淫)
不論是爲自已,或是爲他人,是爲財利,或是嬉戲笑鬧,
都能不說妄語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妄語)
斷除兩舌(搬弄是非,離間他人),不離間他人及親友,
常念及和諧彼此關系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兩舌)
遠離粗惡不愛的言語,說話溫柔而不傷人,
常說淳美的話語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惡口)
不講不誠實的話,也不說沒有意義無益的話,
常隨順正法的言說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绮語)
在聚落或空地裏,看見財利就說那是我所有,
不會生起這種貪欲的想法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貪欲)
心地仁慈,沒有害人的想法,不傷害衆生,
心中經常沒有怨結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瞋恚)
對于苦業及果報,二者都能生起淨信,
受持正見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愚癡)
如此衆善法,十種清淨的業行,
能平等地堅固受持,這樣就是生天之路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于是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二九七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釋提桓因,命的特質及命身形成過程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釋提桓因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釋提桓因誦偈問佛陀說:
「什麼法命不知呢?什麼法命不覺呢?
什麼法拘鎖著命呢?什麼法是命的系縛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色法(物質)命不知,諸行(受、想、行、識等精神現象)命不覺,
色身拘鎖著命,系縛命的是愛欲。」
釋提桓因又誦偈說:
「色身並不是命,這是諸佛的說法,
然而它在那極深藏之處,是怎麼樣生長成熟的呢?
怎樣成爲血肉的胞胎呢?怎樣長成這個有覺知的命身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剛開始是有如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