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卷第五十
一叁二二、本經敘一優婆夷之子受持八支齋而犯戒,爲鬼所持,其母求鬼放人,鬼乃以持戒告誡。後其子感悟而出家,不久卻又回來。其母悲而勸誡之,其子乃還去勤修,終證得阿羅漢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。
那時,有位優婆夷的兒子,受持八關齋戒,可是不久就犯了戒,被鬼神所迷惑控製。
當時,優婆夷就誦偈說:
「在每月的十四日、十五日,以及每月的初八日,
或者在正月、五月、九月叁個神通瑞應月,應善能正確受持八關齋戒。
由于受持齋戒的緣故,就不會被鬼神所迷惑控製。
我往昔曾多次請教世尊,世尊都是這樣說。」
那時,那位鬼神就誦偈說:
「在每月的十四日、十五日,以及每月的初八日,
或者在正月、五月、九月叁個神通瑞應月,應正確受持修習八關齋戒。
由于齋戒肅敬,保持清淨,善能守護戒德的緣故,
就不會被鬼神擾亂戲弄,真好啊!你能從佛陀處聽聞到如此的教言。
如你說應放回你的孩子,我當會放回你的孩子。
衆生如偷懶不精進,或以染汙心修行苦行,
梵行不清淨的話,終究是不能得到大果報的!
譬如拔取菅草,把執太松緩,就會傷到手;
沙門如果行作惡觸,當會墮入地獄中。
譬如拔取菅草,急緊捉取,就不會傷到手;
沙門如果善于攝持,就能證得般涅槃。」
這時,那位鬼神就放回了優婆夷的兒子。那時,優婆夷就誦偈告誡兒子說:
「兒子啊!你現在聽我來講說那位鬼神的說法:
如果有人偷懶不精進,以穢汙的心去修習苦行,
梵行不清淨的話,他是不能得到大果報的!
譬如拔取菅草,把執太松緩,就會傷到手;
沙門如果行作惡觸,當會墮入地獄中。
如能急緊把執菅草,就不會傷到手;
沙門能善于攝護,就能證得般涅槃。」
當時,那位優婆夷的兒子如此覺悟後,就剔除了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。可是心裏卻不能得到安樂,便又回到自己俗家。母親遙見兒子回來了,就誦偈說:
「你已邁步跨出世俗而出家去了,爲什麼還回到聚落來呢?
房子著火時,急著搬出財物來了,那裏會把它還投入火中去燒的呢?」
她那當了比丘的兒子就誦偈答說:
「我只因想到母親如果命終了,那麼存亡便不能再相見,
所以才回來探視您,爲什麼您看見了兒子卻不歡喜呢?」
這時,這位優婆夷母親就誦偈答說:
「既已舍棄愛欲而出家,卻還想享受這愛欲;
所以我才感到憂悲,擔心你會隨順魔王的自在使喚了。」
當時,優婆夷如此這樣地開導他的兒子;因此,他的兒子就又回到空閑僻靜處,精勤禅思,終于斷除一切的煩惱結縛,證得阿羅漢果。
第一叁二二經注釋:
1、優婆夷:譯作近事女、清信女,七衆弟子之一,指皈依叁寶、受持五戒之在家女子。
2、八支齋:又叫做八齋戒、八關齋、八戒齋,簡稱八戒。一不殺生,二不與取,叁不非梵行、不行淫,四不妄語,五不飲酒,六不塗飾鬘舞歌觀聽,七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,八不非時食。
3、「十四十五日,及月分八日」:佛陀時代,印度一般宗教都有于每月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,舉行布薩集會的習慣。佛陀也因應此一宗教活動而成立布薩製。
4、神通瑞應月:又稱神變月、神足月,爲正、五、九月等叁個長齋月之異名,在此叁個月中,諸天以神足巡行天下,故得名。
5、諸有慢緩業:別譯雜阿舍經卷十五第二七經此處作「諸有遲緩業」。
6、葌:爲一種香草名。葌,麗本作「菅」,菅草葉細長,葉緣銳利,把握不緊,容易傷人,其花穗曬幹,可爲掃帚。
一叁二叁、本經敘說佛陀夜宿阿臈鬼住處,爲鬼講說種種法,鬼皈依佛陀後,常隨侍聞法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在摩竭提國的人間遊行教化,夜裏到阿臈鬼的住處歇宿。
那時,阿臈鬼外出與衆鬼神集會。當時,有位竭昙鬼看見世尊在阿臈鬼的住處夜宿。看見後,就去到阿臈鬼處,告訴阿臈鬼說:「聚落主啊!你將要獲得大利益了,因爲如來就住宿在你的住處。」
阿臈鬼說:「有陌生人今天在我家歇宿嗎?我現在應當了解一下,看他真的是如來呢?或者不是如來呢?」
這時,阿臈鬼和衆鬼神聚會結束,便回到自己家裏,告訴世尊說:「出去!沙門!」
那時,世尊因爲知道這是該鬼之家的緣故,就依令走出房子。
阿臈鬼又說:「沙門!進來!」佛就聽令而又進入,那是因爲佛陀已斷滅了我慢的緣故。就這樣地再叁命令佛陀出入。
這時,阿臈鬼又第四次告訴世尊說:「沙門!出去!」
那時,世尊告訴阿臈鬼說:「聚落主啊!你已經叁次邀請我,我現在決定不再出去了。」
阿臈鬼說:「我現在要問沙門你,你就回答我,如果能使我感到歡喜就好,要是不能使我歡喜的話,我將會破壞你的心,撕裂你的胸口,使你的熱血從顔面流出來,然後抓著你的兩手,把你丟到恒河的對岸去!」
世尊告訴他說:「聚落主啊!我還不曾看見諸天界、魔界、梵界,和這沙門、婆羅門,天神與世人之中,有人能破壞我心,撕裂我胸口,令我熱血從顔面流出,還又抓著我雙手,然後把我丟到恒河對岸去的。然而,聚落主啊!你現在只管問,我將會爲你解說,使你內心歡喜。」
當時,阿臈鬼就誦偈問佛陀說:
「你說什麼是世人最爲寶貴的事物呢?
遵行什麼法,可得到安樂的果報呢?
什麼味兒最美?什麼是最殊勝的壽命呢?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清淨的信仰是世人最爲寶貴的事物;
遵行正法,可得安樂的果報;解脫的味兒最美;
智慧能除去老死的煩惱,是最殊勝的壽命。」
當時,阿臈鬼又誦偈問說:
「怎樣才能得到如上所誦偈的名稱呢?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持戒才能使名稱流布,就如上面所誦偈一樣。」
當時,阿臈鬼又誦偈問說:
「世間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?與那些法相順和合呢?
世間取受那些法呢?有那些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呢?」
那時,世尊就誦偈答說:
「世間是由六內處一同生起的,與六內處相順和合,
世間取受六內處法,六內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。」
阿臈鬼又誦偈問佛陀說:
「誰能度過生死的激流,晝夜精勤努力呢?
沒有攀援,也沒有依住處,什麼人卻能不沈沒呢?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能具足一切戒,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(禅定),
具正念而內心能思惟過患,這樣的人就能渡過那難渡的生死激流。
如不愛樂色聲等五欲,也超越過對色(物質)的貪愛,
這樣的人沒有攀援,也沒有依住處,但是卻能不沈沒。」
當時,阿臈鬼又誦偈問佛陀說:
「要用什麼法去渡過河流呢?用什麼法去渡越大海呢?
用什麼法去舍離苦惱呢?用什麼法去得到清淨呢?」
那時世尊誦偈答說:
「應用信仰去渡過河流,不放逸去渡越大海,
精進能去除苦惱,以智慧去得到清淨。
你應當更去請問其余沙門、梵志的法門,
他們的法門是不會有超過誠實、布施、調伏等法的。」
當時,阿臈鬼又誦偈問佛陀說:
「爲什麼還要麻煩更去請問其余沙門、梵志的法門呢?
你就是所謂最殊勝的賢士,用以顯揚大法炬。
對于竭昙摩,我應當常報答您的恩惠,
我要告訴您這位等正覺,無上的導師、調禦的大師:
我從即日起當隨行雲遊,從這村落到那一村落,
親自服侍等正覺,聽受您所說的教法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阿臈鬼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叁二叁經注釋:
1、阿臈鬼:又譯阿咤婆拘鬼,及曠野夜叉。
2、取受:卷四十六第一二二一經作「取愛」。
3、真谛施調伏: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相對經文此處作「實語、調禦、舍、忍辱」。可見真谛乃指實語、誠實而言;施,即布施、施舍;調伏,即調禦、自製之意。
4、竭昙摩:喬達摩的異譯,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姓,簡稱瞿昙。
一叁二四、本經敘說王舍城受人恭敬的叔迦羅比丘尼,因吉星日人民歡集大會而斷供,時有一鬼神乃挨家誦偈勸人供養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。
那時,有位叔迦羅比丘尼住在王園精舍比丘尼衆中。她被王舍城人民恭敬供養,有如阿羅漢一樣。
有一次,王舍城人民在于吉星日歡集大會,就在于那一天,沒有人去供養她。有一位鬼神,由于平時很敬重那位比丘尼的緣故,就到王舍城的裏巷中,挨家誦偈說:
「王舍城的人民,都醉酒而臥睡不醒,
不知勤供養那位叔迦羅比丘尼。
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五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