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

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

  

  一二九一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有求为苦,无欲为乐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有大力而自在快乐,所追求没有得不到的,

  还有什么人能胜过他,而一切欲求都能具备的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有大力而自在快乐,但他却无所求,

  如果有所欲求的话,这是痛苦不是快乐。

  对于欲求已成为过去的人,这是比有欲求的人还要快乐的。」

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一二九二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生死轮回之车从业而起,为心识所转,随因而往,因坏而亡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生死轮回的车子是从何处生起?谁能转动这辆车子?

   这辆车子将转到何处?是什么败坏,它就灭亡了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生死轮回的车子是从所造诸业而生起,心识能转动这辆车子,

  会随着因缘而转到其处,如果因缘坏灭,这辆车子也就灭亡了。」

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一二九三,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生子是苦非乐事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告诉佛陀说:「世尊啊!那拘屡陀王之女修波罗提沙今天生子了。」

  佛陀告诉天子说:「这是不善的事,并不是善事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就诵偈说:

  「人们对于生子觉得是快乐的事,世间人有子女就会很欢喜,

  父母年老体衰时,子女就能奉养他们。

  瞿昙您为什么说:生子是不善的事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应当要知道,一切永远都是无常的,纯是不实五阴结合的假名,不是真有什么子女。

  生子会常得苦恼,愚痴的人却说是快乐,

  所以我才说:生子不是善事。

  不是善事,却作善事的想象,不可爱念却作可爱念的想象,

  实在是苦,外表却好象是快乐,都被放逸所践踏。」

 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二九三注释:

  1、「非善为善像……..放逸所践踏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七经此处作「不善作善想,不爱作爱想;苦作于乐想,放逸所极熟。」

  

   一二九四、本经叙说,若善计虑者,则二流不显,名色永灭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什么是我们的思虑所应思虑的事?为什么轮回之数不再隐覆?

  什么是思虑中最好的思虑?应怎样来称说它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佛法深妙很难去测量,顺、逆生死的二流已不显现,

  无论是名(精神)或色(物质),都已灭尽无余。

  这就是我们的思虑所应思虑的事?不再被那轮回之数隐覆,

  是那思虑中最好的思虑,这样就称说为善的思虑。」

  

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第一二九四经注释:

  1、「云何数所数……..云何说言说」:数所数,计虑所应思算的事。数不隐,此数乃指再入生身之数,亦即轮回之数。此偈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十七经作「云何自思算,不为烦恼覆?云何复名为,永离于众数?」众数,即指再入生身之众数。如第四六七经偈云:「明智者命终,不堕于众数;众数既已断,永处般涅槃。」「不堕于众数」,佛光阿含藏注云:「指不再入生身诸数。」

  2、「佛法难测量……是则说名数」:二流,指顺生死之流与逆生死之流。名,精神;色,物质。此偈别译杂阿含经作「若善算计者,二漏不流转;名色永已灭,彼名离众处。总数不覆藏,已去于总数。」二漏,指有漏法与无漏法。总数,同于众数。

  

  一二九五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戒德重于地,骄慢高于虚空,忆念疾于风,思想多于草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 「什么东西比地还重?什么东西比虚空还高?

   什么东西比风还快?什么东西比草还多?」

 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 「戒德比地还重,骄慢比虚空还高,

   忆念比风还快,思想比草还多。」

 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 您已越过一切的布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 于是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 一二九六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修作十善业为生天之路。

 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。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 「应修习什么戒行,又具有什么威仪呢?应具有什么功德,造作什么业行呢?

   有智慧的人应怎样安住呢?要怎样才能往生天上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 「 应远离于杀害众生,持守戒律,防止自己杀生的乐觉。

   杀害之心不加在众生身上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杀生)

   远离不与而取的偷盗行为,别人给与而取,心才欣乐,

   断除贼盗之心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偷盗)

   不与他人所拥有的妇女行淫,远离于邪淫,

  对自己所拥有的女人能知足而止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邪淫)

  不论是为自已,或是为他人,是为财利,或是嬉戏笑闹,

  都能不说妄语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妄语)

  断除两舌(搬弄是非,离间他人),不离间他人及亲友,

  常念及和谐彼此关系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两舌)

  远离粗恶不爱的言语,说话温柔而不伤人,

  常说淳美的话语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恶口)

  不讲不诚实的话,也不说没有意义无益的话,

  常随顺正法的言说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绮语)

  在聚落或空地里,看见财利就说那是我所有,

  不会生起这种贪欲的想法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贪欲)

  心地仁慈,没有害人的想法,不伤害众生,

  心中经常没有怨结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瞋恚)

  对于苦业及果报,二者都能生起净信,

  受持正见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(戒愚痴)

  如此众善法,十种清净的业行,

  能平等地坚固受持,这样就是生天之路。」

  那时,那位天子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于是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 一二九七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释提桓因,命的特质及命身形成过程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释提桓因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释提桓因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什么法命不知呢?什么法命不觉呢?

  什么法拘锁着命呢?什么法是命的系缚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色法(物质)命不知,诸行(受、想、行、识等精神现象)命不觉,

  色身拘锁着命,系缚命的是爱欲。」

  释提桓因又诵偈说:

  「色身并不是命,这是诸佛的说法,

  然而它在那极深藏之处,是怎么样生长成熟的呢?

  怎样成为血肉的胞胎呢?怎样长成这个有觉知的命身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刚开始是有如…
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