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入于涅槃,不再有所求的了。」

  当时,陀摩尼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一三○九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多罗揵陀天子,应断除五上分结,弃舍五下分结,增修五根,超越五结,名为渡生死激流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多罗揵陀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应断除那几种法,舍弃那几种法呢?应向上增修那几种法呢?

  超越几种积聚,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应断除五下分结,舍弃五上分结,向上增修五无漏根,

  超越五种结,这样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多罗揵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三○九经注释

  1、「断五舍于五……名比丘度流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四经此偈作「除五欲受阴,弃舍于五盖;增进修五根,成就五分身。如是之比丘,超渡生死海。」五欲受阴,佛光杂阿含经题解作「五受阴」,即五蕴。五盖,即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五法。五根,指五无漏根││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。五分身,指五分法身││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。此偈汉译南传大藏经作「五断与五弃,上修五无漏,超越五种结,称渡瀑流僧。」根据巴利本注释,五断,指断除五下分结││贪结、瞋结、身见结、戒取结、疑结。五弃,指舍弃五上分结││色爱结、无色爱结、掉结、慢结、无明结。五无漏,即五根。五种结,指贪、瞋、痴、慢、见。白话译解依南传。

  

  一三一○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迦摩天子,如何克服修行上所遭遇的困难问题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迦摩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:「很难!世尊!很难!善逝!」

  那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所修习的虽然很艰难,但具足戒、三昧(正定),

  远离俗家,不执着于家的比丘,却能得到闲居寂静的安乐。」

  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:「世尊啊!想要得到静默,是很困难的!」

  那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想要修习得到所难得到的,只要具足戒、三昧,

  昼夜常专精修习,就能得到心意所乐的静默。」

  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:「世尊啊!正受之心是很难得到的!」

  那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想要安住于正受,虽然很难,但决意修习使诸根寂静的话,

  就能断除生死的魔缚,圣者将随着他的欲愿(理想、目标)而前进。」

  迦摩天子又告诉佛陀说:「世尊啊!这险道很难行走!」

  那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难以行走的险道,也应当安乐地行进;

   不是贤圣的人落于那里,会两脚朝上而头部向下地倒栽着;

  贤圣的人依着正直而行,遇险路也自然会成为平坦的大道。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迦摩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三一○经注释:

  1、「所学为甚难……闲居寂静乐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五经此偈作「学者为难作,具足于戒定,得离众缘务,恬静而快乐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「难为彼等为,有学而依戒,寂静又确立,于出家之人,致安乐知足。」

  2、「得所难得学……修习意所乐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「迦默汝今者,难得而

  欲得,昼夜修定意,必能安静默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「难得彼等得,乐心寂静人,其心日或夜,悦乐于修习。」

  3、「难住正受住……圣者随欲进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「定摄扰乱心,决定根

  难住,坏于死罗网,能获于圣智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「难静彼等静,诸根寂静乐,彼破死魔网。迦摩陀天子!为圣者所行。」

  4、崄道:阻碍难行的道路。崄,通「险」。

  

   一三一一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迦摩天子,爱为贪恚、恐怖、觉想的起因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迦摩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迦摩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贪欲、瞋恚是以什么为因而生起的呢?心里不安乐,身毛害怕得竖起,

  像这样的恐怖是从那里生起的呢?觉想也是从何处生起的呢?

  这些都好比那小孩童,一直依倚着乳母不舍一样。」

  那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爱欲生于自身而后会不断增长,就如尼拘律树的气根出自树本身一样,

  到处随它所依着的地方,如榛莽蔓延整个丛林。

  如果知道那个因缘的话,就应启发他,使他开悟,

  便能渡过生死的海流,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。」

  当时,迦摩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三一一经注释:

  1、鸠摩罗:诸童子。

  2、尼拘律:树名。译作无节、纵广、多根。似榕树,属桑科。产于印度及锡兰,

  其树干端直,枝叶繁茂,多气根垂下,气根达地后,又生成树根以支持

  枝叶,如是可向四方滋长蔓延。

  3、榛:此指榛莽,丛生的草木。

  

  一三一二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旃檀天子,居处于家,若能摄持身、口、意,

  依正法而行,则无后世的怖畏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。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旃檀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旃檀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听说瞿昙您具有大智慧,知见明了,都不会有障碍,

  请问应依住于何处,修习什么法,才不会遭受后世的恶报呢?」

  那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应摄持身、口、意三业,不去造作三恶法,

  居住在家里,能广集众宾客,

  以信心去惠施财物,或行法施,凡事以法去建立一切;

  如能依住于此,修习此法,那么就不会有后世的怖畏!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旃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

  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三一二经注释:

  1、三恶法:指造作身、口、意三恶业。

  2、法施: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。

  

   一三一三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栴檀天子,若具足戒,有智慧,有正念,则能度生死之流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栴檀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谁能渡越这生死的激流,昼夜精勤不懈怠呢?

  没有攀缘,也没有依住处,为什么却不会沉溺呢?」

  那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能具足一切戒,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(禅定),

  内思惟过患,具有正念,这样的人就能渡过那难渡的生死激流。

  如不染着于此欲想,超越过那对色(物质)的贪爱,

  贪、喜的心理也都已灭尽,就不会沉入于难测的激流中。」

  当时,那位栴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三一三经注释:

  1、「一切戒具足……不入于难测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一经此偈作「一

  切戒无犯,智慧具禅定,思惟众过患,具足于念力,此能度难度。远离欲和合,舍诸有结使,尽于欢喜有,如是人名为,处深不沉没。」

  

  一三一四、本经叙说迦叶天子诵偈赞叹比丘功德,佛陀赞许之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迦叶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迦叶天子告诉佛陀说:「世尊啊!我现在将讲说比丘及比丘的功德。」

  佛陀告诉天子说:「就随你的意把它说出来吧!」

  那时,迦叶天子就诵偈说:

  「比丘修习正念,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,

  昼夜都恒常用功勤求,坏灭一切的生死果报,得到了一切功德。

  他能了知世间,灭除一切的生死果报,

  比丘已得到无忧,他的心也无所染着。」

  「世尊啊!这样就叫做比丘,这样就叫做比丘的功德。」

  佛陀告诉迦叶说:「真好啊!真妙!确实如你所说的这样。」

  迦叶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一三一五、本经叙说迦叶天子诵偈赞说比丘及比丘之所说,为佛所印可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迦叶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迦叶天子告诉佛陀说:「世尊啊!我现在将讲说比丘以及比丘所说的法。」

  佛陀告诉迦叶说:「就随你所喜乐的,把它说出来吧!」

  那时,那位迦叶天子就诵偈说:

  「比丘守护着正念,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,

  昼夜恒常用功勤求,得到远离烦恼的尘垢。

  他能了知世间,处于尘垢中而能远离尘垢,

  比丘已无忧患,心里也无…
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