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此快捷的神通力,今天宁可去寻求世界的边际。这样地思考后,便即出发,这中间只除了吃饭、休息、大小便溺外,也缩减睡眠的时间。就这样不停地走了一百年,一直走到死,竟然也不能走出世界的边际,到达那不生、不老、不死的地方。」

   佛陀告诉赤马说:「我现在只以这七尺之身来解说这个世界、世界的生起原因、世界的寂灭、息灭世界的方法。赤马天子啊!世间是什么呢?就是指五种受阴。是哪五种呢?就是色受阴(物质)、受受阴(感受)、想受阴(想象)、行受阴(意志行为)、识受阴(心识),这一切就叫作世间。什么是色受阴生起的原因呢?就是由于有对未来渴求永存的爱,对于现在境界的贪喜俱行爱,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,这些就是世间生起的原因。怎样叫世间的寂灭呢?就是如将那对未来渴求永存的爱,对于现在境界的贪喜俱行爱,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,断灭无余,舍弃、远离、灭尽、无欲、寂灭、息止不生,这样就叫做世间的寂灭。什么是息灭世间的方法呢?就是这八圣道││正见、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这些就是息灭世间的方法。

  赤马啊!应了知世间的苦恼,断除世间的苦恼;了知世间生起的原因,断除世间生起的原因;了知世间的寂灭,证得世间的寂灭;了知息灭世间的方法,修习那息灭世间的方法。赤马啊!如果比丘对于世间的苦恼能了知、能断除,世间生起的原因能了知、能断灭,世间的寂灭能了知、能证得,息灭世间的方法能了知、能修习。赤马啊!这样就叫到了世界的边际,超越世间的贪爱。」

   那时,世尊又诵偈说:

  「未曾远游行走,然而却能到达世界的边际;

   没有到达世界的边际,终究不能灭尽苦恼的边际。

   所以释迦牟尼能够知道世界的边际,

   善解世界的边际,一切清净梵行已经完成。

   对那世界的边际,能平等觉知的人,

   就叫做贤圣的行持,可以到达世间的彼岸。」

  当时,赤马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三○四经祝释:

  1、寻:印度尺数名。二十四指为一肘,四肘为一寻。每肘约一尺八寸,四肘即七尺二寸。

  

  一三○五、本经叙说有六位天子来诣佛所,各说一偈,恶魔波旬加力令阿俱咤天子说邪见,佛乃指摘其非。六天子惊异佛之大德神力,即诵偈赞叹之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毗富罗山边。有六位天子,他们前世原是外道出家人,一名阿毗浮,二名增上阿毗浮,三名能求,四名毗蓝婆,五名阿俱咤,六名迦蓝,他们一起来到佛陀住处。

  阿毗浮天子就诵偈说:

   「比丘专心一意,常修习厌离,

   在初夜及后夜,善自思惟而摄护他的身心;

   只要见闻到他的说法,就不会堕于地狱中。」

   增上阿毗浮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应厌离一切黑暗,常自摄护己心;

   永远离开世间言语的诤论法。

   要从如来大师处禀受沙门之法,

   善于摄护世间,不使自己造作众恶业。」

   能求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无论断截椎打杀害众生,或行作供养布施等事,

   富兰那迦叶说不见会有恶报,也不见会有福报。」

   毗蓝婆天子又诵偈说:

   「我说那位尼干外道││若提子,

   出家修行学道,长夜修习难行的苦行,

   这位大师的徒众,也都能远离妄语。

   我说像他们这样的人,离阿罗汉不远。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那极瘦弱的野狐,虽然常和狮子同游,

      终究还是羸弱瘦小的动物,不能成为一只狮子。

     尼干大师的徒众们,虽然虚妄的称叹自己,

     但这都是由恶心所发的妄语,去阿罗汉其实极远!」

  此时,天魔波旬附着于阿俱咤天子而诵偈说:

  「精勤修习,离弃黑暗,常守护远离,

     深着于微妙的净色,贪乐于梵天世界。

     应当教化这种人,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。」

  那时,世尊这样想着:这阿俱咤天子所诵的偈,乃是天魔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缘故,并非那阿俱咤天子自心所说而这样唱诵:

  「精勤修习,离弃黑暗,常守护远离,

      深着于微妙的净色,贪乐于梵天世界。

      应当教化这种人,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。」

  那时,世尊又诵偈说:

  「所有一切的色相,不论是在这里,以及在其它地方,

      或者是在于虚空中,各别有光明照耀的色相。

     应该知道,那一切都离不开恶魔的魔缚;

     犹如垂下钓饵,在钩钓那些游鱼一样。」

   那时,天子们各自想着:今天阿俱咤天子所诵的偈,沙门瞿昙说这是魔王所说。为什么沙门瞿昙会说这是魔王所说呢?

   这时,世尊已经知道众天子们心中的想法,就告诉他们说:「现在阿俱咤天子所诵的偈,并非出自他的内心,而是魔王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缘故,所以才这样说:

  『精勤修习,离弃黑暗,常守护远离,

     深着于微妙的净色,贪乐于梵天世界。

     应当教化这种人,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。』

  所以我就诵偈说:

  『所有一切的色相,不论是在这里,以及在其它地方,

     或者是在于虚空中,各别有光明照耀的色相。

     应该知道,那一切都离不开恶魔的魔缚;

     犹如垂下钓饵,在钩钓那些游鱼一样。』」

   那时,众天子又这样想着:真是奇妙!这位沙门瞿昙,他具有大德神力,能够看见天魔波旬,而我们却看不见,我们应当又各自诵偈赞叹沙门瞿昙。于是就诵偈说:

  「应断除对于一切存在色身的爱贪之想,

      使这善于摄护的人,断除一切的妄语。

     如果想要断除欲爱,就应供养大师您。

      要断除对三有(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)的爱欲,破坏一切的妄语,

     断除一切见贪,就应供养大师您。

     在王舍城中第一名山,就是毗富罗山,

     众山中最高大的是雪山,鸟类中最有名的是金翅鸟。

     八方及上下(十方),一切众生所在之处,

     在诸天及人世中,您这位成就等正觉的佛陀最为尊贵!」

    当时,众天子诵偈赞叹佛陀后,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过礼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三○五经注释:

  1、「断截椎打杀……亦不见为福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九经此偈作「斩截及伤害,祠祀火烧等,皆无善恶报,迦叶之所说。」迦叶即富兰那迦叶,外道六师之一。其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,否认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」的道德说教,主张纵欲,是「无因无缘论」者。

  2、干、若提子:此二名系一人名,译作离系亲子,即出自若提族的尼干陀外道。佛世时六师外道之一,势盛人众,为耆那教中兴之祖。

  3、「犹如垂钓饵,钩钓于游鱼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譬如捕鱼师,以网掩众鱼」。

  

  一三○六、本经叙说佛陀告知摩伽天子,能杀灭瞋恚,就可得安眠、欢喜、长夜无忧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 那时,有位摩伽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 当时,那位摩伽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 「杀灭什么就能得到安眠呢?杀灭什么就能得到快乐呢?

  杀灭了什么的人,是瞿昙您所赞叹的呢?」

 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 「如能杀害瞋恚,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;

   杀灭瞋恚的话,就会使人得到欢喜!

   瞋恚是毒害的根本,杀灭瞋恚的人为我所赞叹;

   杀灭那瞋恚后,就能长夜无忧患!」

   当时,摩伽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 一三○七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弥耆迦天子,世间有日、月、火三种光,而          以佛光为最上。

 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弥耆迦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弥耆迦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究竟有几种光明的照耀,能照明这世间呢?

  希望世尊您能解说,什么光明为最上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有三种光明能照耀这世间,

  白天是以日光为明照,夜晚以月光为明照,

  无论白天或夜晚,灯火都能明照,照明那每一个色像。

  上下及各个地方,众生都能蒙受光明的照耀;

  但在世人或诸天的一切光明中,佛陀的光明为最上!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弥耆迦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一三○八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陀摩尼天子,真正婆罗门应已断除一切烦恼,入于涅槃,而无所求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陀摩尼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陀摩尼天子诵偈说:

  「做为一位婆罗门所应做的事,就是要修学断欲不疲倦,

  断除一切爱欲后,不再求受后有之身。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真正的婆罗门已没有什么事,因为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,

  乃至还没到达彼岸时,昼夜才需勤修礼跪;

  既已到达了彼岸,在那里又何须跪拜呢?

  这就是真正的婆罗门,专精于灭尽烦恼的禅定,

  一切炽盛的忧恼,都已永远地断除;

  这样就是到达彼岸…
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