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此快捷的神通力,今天甯可去尋求世界的邊際。這樣地思考後,便即出發,這中間只除了吃飯、休息、大小便溺外,也縮減睡眠的時間。就這樣不停地走了一百年,一直走到死,竟然也不能走出世界的邊際,到達那不生、不老、不死的地方。」
佛陀告訴赤馬說:「我現在只以這七尺之身來解說這個世界、世界的生起原因、世界的寂滅、息滅世界的方法。赤馬天子啊!世間是什麼呢?就是指五種受陰。是哪五種呢?就是色受陰(物質)、受受陰(感受)、想受陰(想象)、行受陰(意志行爲)、識受陰(心識),這一切就叫作世間。什麼是色受陰生起的原因呢?就是由于有對未來渴求永存的愛,對于現在境界的貪喜俱行愛,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,這些就是世間生起的原因。怎樣叫世間的寂滅呢?就是如將那對未來渴求永存的愛,對于現在境界的貪喜俱行愛,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,斷滅無余,舍棄、遠離、滅盡、無欲、寂滅、息止不生,這樣就叫做世間的寂滅。什麼是息滅世間的方法呢?就是這八聖道││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這些就是息滅世間的方法。
赤馬啊!應了知世間的苦惱,斷除世間的苦惱;了知世間生起的原因,斷除世間生起的原因;了知世間的寂滅,證得世間的寂滅;了知息滅世間的方法,修習那息滅世間的方法。赤馬啊!如果比丘對于世間的苦惱能了知、能斷除,世間生起的原因能了知、能斷滅,世間的寂滅能了知、能證得,息滅世間的方法能了知、能修習。赤馬啊!這樣就叫到了世界的邊際,超越世間的貪愛。」
那時,世尊又誦偈說:
「未曾遠遊行走,然而卻能到達世界的邊際;
沒有到達世界的邊際,終究不能滅盡苦惱的邊際。
所以釋迦牟尼能夠知道世界的邊際,
善解世界的邊際,一切清淨梵行已經完成。
對那世界的邊際,能平等覺知的人,
就叫做賢聖的行持,可以到達世間的彼岸。」
當時,赤馬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叁○四經祝釋:
1、尋:印度尺數名。二十四指爲一肘,四肘爲一尋。每肘約一尺八寸,四肘即七尺二寸。
一叁○五、本經敘說有六位天子來詣佛所,各說一偈,惡魔波旬加力令阿俱咤天子說邪見,佛乃指摘其非。六天子驚異佛之大德神力,即誦偈贊歎之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毗富羅山邊。有六位天子,他們前世原是外道出家人,一名阿毗浮,二名增上阿毗浮,叁名能求,四名毗藍婆,五名阿俱咤,六名迦藍,他們一起來到佛陀住處。
阿毗浮天子就誦偈說:
「比丘專心一意,常修習厭離,
在初夜及後夜,善自思惟而攝護他的身心;
只要見聞到他的說法,就不會墮于地獄中。」
增上阿毗浮天子又誦偈說:
「應厭離一切黑暗,常自攝護己心;
永遠離開世間言語的诤論法。
要從如來大師處禀受沙門之法,
善于攝護世間,不使自己造作衆惡業。」
能求天子又誦偈說:
「無論斷截椎打殺害衆生,或行作供養布施等事,
富蘭那迦葉說不見會有惡報,也不見會有福報。」
毗藍婆天子又誦偈說:
「我說那位尼幹外道││若提子,
出家修行學道,長夜修習難行的苦行,
這位大師的徒衆,也都能遠離妄語。
我說像他們這樣的人,離阿羅漢不遠。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那極瘦弱的野狐,雖然常和獅子同遊,
終究還是羸弱瘦小的動物,不能成爲一只獅子。
尼幹大師的徒衆們,雖然虛妄的稱歎自己,
但這都是由惡心所發的妄語,去阿羅漢其實極遠!」
此時,天魔波旬附著于阿俱咤天子而誦偈說:
「精勤修習,離棄黑暗,常守護遠離,
深著于微妙的淨色,貪樂于梵天世界。
應當教化這種人,使他能夠往生到梵天。」
那時,世尊這樣想著:這阿俱咤天子所誦的偈,乃是天魔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緣故,並非那阿俱咤天子自心所說而這樣唱誦:
「精勤修習,離棄黑暗,常守護遠離,
深著于微妙的淨色,貪樂于梵天世界。
應當教化這種人,使他能夠往生到梵天。」
那時,世尊又誦偈說:
「所有一切的色相,不論是在這裏,以及在其它地方,
或者是在于虛空中,各別有光明照耀的色相。
應該知道,那一切都離不開惡魔的魔縛;
猶如垂下釣餌,在鈎釣那些遊魚一樣。」
那時,天子們各自想著:今天阿俱咤天子所誦的偈,沙門瞿昙說這是魔王所說。爲什麼沙門瞿昙會說這是魔王所說呢?
這時,世尊已經知道衆天子們心中的想法,就告訴他們說:「現在阿俱咤天子所誦的偈,並非出自他的內心,而是魔王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緣故,所以才這樣說:
『精勤修習,離棄黑暗,常守護遠離,
深著于微妙的淨色,貪樂于梵天世界。
應當教化這種人,使他能夠往生到梵天。』
所以我就誦偈說:
『所有一切的色相,不論是在這裏,以及在其它地方,
或者是在于虛空中,各別有光明照耀的色相。
應該知道,那一切都離不開惡魔的魔縛;
猶如垂下釣餌,在鈎釣那些遊魚一樣。』」
那時,衆天子又這樣想著:真是奇妙!這位沙門瞿昙,他具有大德神力,能夠看見天魔波旬,而我們卻看不見,我們應當又各自誦偈贊歎沙門瞿昙。于是就誦偈說:
「應斷除對于一切存在色身的愛貪之想,
使這善于攝護的人,斷除一切的妄語。
如果想要斷除欲愛,就應供養大師您。
要斷除對叁有(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)的愛欲,破壞一切的妄語,
斷除一切見貪,就應供養大師您。
在王舍城中第一名山,就是毗富羅山,
衆山中最高大的是雪山,鳥類中最有名的是金翅鳥。
八方及上下(十方),一切衆生所在之處,
在諸天及人世中,您這位成就等正覺的佛陀最爲尊貴!」
當時,衆天子誦偈贊歎佛陀後,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過禮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叁○五經注釋:
1、「斷截椎打殺……亦不見爲福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九經此偈作「斬截及傷害,祠祀火燒等,皆無善惡報,迦葉之所說。」迦葉即富蘭那迦葉,外道六師之一。其學說認爲一切事物的産生和發展都是偶然的,否認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的道德說教,主張縱欲,是「無因無緣論」者。
2、幹、若提子:此二名系一人名,譯作離系親子,即出自若提族的尼幹陀外道。佛世時六師外道之一,勢盛人衆,爲耆那教中興之祖。
3、「猶如垂釣餌,鈎釣于遊魚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譬如捕魚師,以網掩衆魚」。
一叁○六、本經敘說佛陀告知摩伽天子,能殺滅瞋恚,就可得安眠、歡喜、長夜無憂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摩伽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摩伽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殺滅什麼就能得到安眠呢?殺滅什麼就能得到快樂呢?
殺滅了什麼的人,是瞿昙您所贊歎的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如能殺害瞋恚,就能得到安穩的睡眠;
殺滅瞋恚的話,就會使人得到歡喜!
瞋恚是毒害的根本,殺滅瞋恚的人爲我所贊歎;
殺滅那瞋恚後,就能長夜無憂患!」
當時,摩伽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叁○七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彌耆迦天子,世間有日、月、火叁種光,而 以佛光爲最上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彌耆迦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彌耆迦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究竟有幾種光明的照耀,能照明這世間呢?
希望世尊您能解說,什麼光明爲最上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有叁種光明能照耀這世間,
白天是以日光爲明照,夜晚以月光爲明照,
無論白天或夜晚,燈火都能明照,照明那每一個色像。
上下及各個地方,衆生都能蒙受光明的照耀;
但在世人或諸天的一切光明中,佛陀的光明爲最上!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彌耆迦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叁○八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陀摩尼天子,真正婆羅門應已斷除一切煩惱,入于涅槃,而無所求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陀摩尼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陀摩尼天子誦偈說:
「做爲一位婆羅門所應做的事,就是要修學斷欲不疲倦,
斷除一切愛欲後,不再求受後有之身。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真正的婆羅門已沒有什麼事,因爲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,
乃至還沒到達彼岸時,晝夜才需勤修禮跪;
既已到達了彼岸,在那裏又何須跪拜呢?
這就是真正的婆羅門,專精于滅盡煩惱的禅定,
一切熾盛的憂惱,都已永遠地斷除;
這樣就是到達彼岸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