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入于涅槃,不再有所求的了。」
當時,陀摩尼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叁○九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多羅揵陀天子,應斷除五上分結,棄舍五下分結,增修五根,超越五結,名爲渡生死激流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多羅揵陀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應斷除那幾種法,舍棄那幾種法呢?應向上增修那幾種法呢?
超越幾種積聚,就叫做比丘渡過生死的激流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應斷除五下分結,舍棄五上分結,向上增修五無漏根,
超越五種結,這樣就叫做比丘渡過生死的激流。」
當時,那位多羅揵陀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叁○九經注釋
1、「斷五舍于五……名比丘度流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十四經此偈作「除五欲受陰,棄舍于五蓋;增進修五根,成就五分身。如是之比丘,超渡生死海。」五欲受陰,佛光雜阿含經題解作「五受陰」,即五蘊。五蓋,即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五法。五根,指五無漏根││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。五分身,指五分法身││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此偈漢譯南傳大藏經作「五斷與五棄,上修五無漏,超越五種結,稱渡瀑流僧。」根據巴利本注釋,五斷,指斷除五下分結││貪結、瞋結、身見結、戒取結、疑結。五棄,指舍棄五上分結││色愛結、無色愛結、掉結、慢結、無明結。五無漏,即五根。五種結,指貪、瞋、癡、慢、見。白話譯解依南傳。
一叁一○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迦摩天子,如何克服修行上所遭遇的困難問題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迦摩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迦摩天子告訴佛陀說:「很難!世尊!很難!善逝!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所修習的雖然很艱難,但具足戒、叁昧(正定),
遠離俗家,不執著于家的比丘,卻能得到閑居寂靜的安樂。」
迦摩天子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想要得到靜默,是很困難的!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想要修習得到所難得到的,只要具足戒、叁昧,
晝夜常專精修習,就能得到心意所樂的靜默。」
迦摩天子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正受之心是很難得到的!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想要安住于正受,雖然很難,但決意修習使諸根寂靜的話,
就能斷除生死的魔縛,聖者將隨著他的欲願(理想、目標)而前進。」
迦摩天子又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這險道很難行走!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難以行走的險道,也應當安樂地行進;
不是賢聖的人落于那裏,會兩腳朝上而頭部向下地倒栽著;
賢聖的人依著正直而行,遇險路也自然會成爲平坦的大道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迦摩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叁一○經注釋:
1、「所學爲甚難……閑居寂靜樂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十五經此偈作「學者爲難作,具足于戒定,得離衆緣務,恬靜而快樂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難爲彼等爲,有學而依戒,寂靜又確立,于出家之人,致安樂知足。」
2、「得所難得學……修習意所樂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「迦默汝今者,難得而
欲得,晝夜修定意,必能安靜默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難得彼等得,樂心寂靜人,其心日或夜,悅樂于修習。」
3、「難住正受住……聖者隨欲進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「定攝擾亂心,決定根
難住,壞于死羅網,能獲于聖智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難靜彼等靜,諸根寂靜樂,彼破死魔網。迦摩陀天子!爲聖者所行。」
4、崄道:阻礙難行的道路。崄,通「險」。
一叁一一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迦摩天子,愛爲貪恚、恐怖、覺想的起因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迦摩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迦摩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貪欲、瞋恚是以什麼爲因而生起的呢?心裏不安樂,身毛害怕得豎起,
像這樣的恐怖是從那裏生起的呢?覺想也是從何處生起的呢?
這些都好比那小孩童,一直依倚著乳母不舍一樣。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愛欲生于自身而後會不斷增長,就如尼拘律樹的氣根出自樹本身一樣,
到處隨它所依著的地方,如榛莽蔓延整個叢林。
如果知道那個因緣的話,就應啓發他,使他開悟,
便能渡過生死的海流,不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。」
當時,迦摩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叁一一經注釋:
1、鸠摩羅:諸童子。
2、尼拘律:樹名。譯作無節、縱廣、多根。似榕樹,屬桑科。産于印度及錫蘭,
其樹幹端直,枝葉繁茂,多氣根垂下,氣根達地後,又生成樹根以支持
枝葉,如是可向四方滋長蔓延。
3、榛:此指榛莽,叢生的草木。
一叁一二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旃檀天子,居處于家,若能攝持身、口、意,
依正法而行,則無後世的怖畏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。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旃檀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旃檀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聽說瞿昙您具有大智慧,知見明了,都不會有障礙,
請問應依住于何處,修習什麼法,才不會遭受後世的惡報呢?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應攝持身、口、意叁業,不去造作叁惡法,
居住在家裏,能廣集衆賓客,
以信心去惠施財物,或行法施,凡事以法去建立一切;
如能依住于此,修習此法,那麼就不會有後世的怖畏!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旃檀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
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叁一二經注釋:
1、叁惡法:指造作身、口、意叁惡業。
2、法施:即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別人演說。
一叁一叁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栴檀天子,若具足戒,有智慧,有正念,則能度生死之流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栴檀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誰能渡越這生死的激流,晝夜精勤不懈怠呢?
沒有攀緣,也沒有依住處,爲什麼卻不會沈溺呢?」
那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能具足一切戒,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(禅定),
內思惟過患,具有正念,這樣的人就能渡過那難渡的生死激流。
如不染著于此欲想,超越過那對色(物質)的貪愛,
貪、喜的心理也都已滅盡,就不會沈入于難測的激流中。」
當時,那位栴檀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叁一叁經注釋:
1、「一切戒具足……不入于難測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叁一經此偈作「一
切戒無犯,智慧具禅定,思惟衆過患,具足于念力,此能度難度。遠離欲和合,舍諸有結使,盡于歡喜有,如是人名爲,處深不沈沒。」
一叁一四、本經敘說迦葉天子誦偈贊歎比丘功德,佛陀贊許之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迦葉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迦葉天子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現在將講說比丘及比丘的功德。」
佛陀告訴天子說:「就隨你的意把它說出來吧!」
那時,迦葉天子就誦偈說:
「比丘修習正念,他的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,
晝夜都恒常用功勤求,壞滅一切的生死果報,得到了一切功德。
他能了知世間,滅除一切的生死果報,
比丘已得到無憂,他的心也無所染著。」
「世尊啊!這樣就叫做比丘,這樣就叫做比丘的功德。」
佛陀告訴迦葉說:「真好啊!真妙!確實如你所說的這樣。」
迦葉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叁一五、本經敘說迦葉天子誦偈贊說比丘及比丘之所說,爲佛所印可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迦葉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迦葉天子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現在將講說比丘以及比丘所說的法。」
佛陀告訴迦葉說:「就隨你所喜樂的,把它說出來吧!」
那時,那位迦葉天子就誦偈說:
「比丘守護著正念,他的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,
晝夜恒常用功勤求,得到遠離煩惱的塵垢。
他能了知世間,處于塵垢中而能遠離塵垢,
比丘已無憂患,心裏也無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