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“成等正覺,得大涅槃。”

  生死有二種:一是分段生死,二是變陽生死。六道衆生,由善惡業力因緣,所招致的果報體,壽命長短不一,身段大小高矮肥瘦亦不一致,有分限段別;始起名生,終謝名死,因此名爲“分段生死”。本來,有生必有死,我們不必怕死,不過最可怕的是死了又生,生了又死,死死生生,永無終止,如楞嚴經說:“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,如旋火輪,未有休息。”實在太苦了。我們欲想離苦得樂,除非精進修學佛法,斷煩惱,破我執,始可解脫分段生死之苦,獲得聖人不可思議的勝妙身。此勝妙身,既無形軀勝劣之分,亦無壽命長短所限,神變自在,以其能變能易,因名變陽,由于迷想漸減,悟心漸增,一增一減,因名生死。

  大乘義章中,將變陽生死,分爲叁種。一是約衆生心識微細生滅而言:衆生的識心,念念生滅,前念滅時,後念又生,前後變易無常,因名變陽生死;九法界聖凡,皆有此變陽生死。二是由修無漏業所得的法身,神化自在,能變能易,變陽化死,名變陽生死;此通于叁界以外,大小乘聖人所受的正報身。叁是指十地菩薩,地地斷無明,證法身,隱顯自在,能變能易,故名變易;此變易非死,但此法身,未出生死,猶爲無常死法所隨,變易身上有其生死,因名變陽生死;此限于地上菩薩的意生身。

  攝大乘論說生死有四種:地前菩薩,與初二叁地的聖人,爲利益衆生,特別留惑潤生,來投入生死,教化群迷,名方便生死;滅此生死,可登四地。四五六地菩薩,應衆生機,示現八相成道,名因緣生死;滅此生死,可進升七地。七八九地菩薩,有後有的生死,名有有生死;滅此生死,可入十地。十地菩薩薩,入如來地,即揖別生死,名無有生死。

  修行人若能斷見思煩惱,即可解脫分段生死,證阿羅漢果;菩薩若能斷塵沙,盡無明,即可解脫變易生死,證佛果無上菩提。

  梵言魔羅,譯名殺者。因爲魔能劫奪人的功德法財,能殺害人的法身慧命,是危害衆生慧命的第一號殺手。大智度論將魔分爲四類:一、衆生心中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、等六種根本煩惱,能擾亂人的身心,令人不能安心辦道,名煩惱魔。二、組織衆生身體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陰,能引生苦惱,障礙人修行,名五陰魔。叁、死能斷人命根,令人停止道業,不能繼續進修佛道,因名死魔。四、欲界第六層他化自在天的天王,因貪戀五欲塵勞,喜歡破壞善事,阻礙他人修行,因名天魔。

  華嚴經說魔有十種。一蘊魔:即前所說的五陰魔,因爲人的五蘊色身,衆苦交煎,能障礙人修道故。二煩惱魔:亦即前所說的六種根本煩惱,能令人迷惑事理,障礙正智故。叁業魔:殺盜淫妄等十惡之業,能障蔽人天善道,令人墮落叁惡途故。四心魔:我慢貢高的心理,能障礙人精進辦道故。五死魔:人的壽命有限,往往令人道業未成身先喪,停止修行故。六天魔:欲界天王,恐人出家修行,出離叁界生死,導致魔子魔孫減少,每設法破壞人間善事故。七善根魔:修行人執著所種善根,得少爲足,障礙進修故。八叁昧魔:修習禅定,貪戀禅味輕安自在,不求上進,障礙深入叁昧故。九善知識魔:悭法之人,不肯弘揚佛法,開導後學,作爲衆生的善知識;或因我慢貢高,不肯接受善友勸導故。十菩提法智魔:對菩提法,起智分別執著,不能斷惑證真,障礙趣入佛果菩提故。由是可知,無論善惡因緣,凡是擾亂人心,障礙人精進辦道,不能斷煩惱,出叁界的人與事,皆可以名之爲魔。

  學佛人自從最初發菩提心,直至圓成佛道,于其中間,魔障重重,猶如網孔衆多;或天魔運用種種魔術邪法,網羅善人,變爲魔子魔孫,因此名之爲“魔網”。佛言:凡發心學佛的人,若能修行前文所說的四法,發菩提心,親近善友,既忍辱柔和,不嗔不暴;又能持戒修定,增長智慧,離情去執,自利兼他,則其功德,必能“解脫生死,出離魔網。”此正顯示修行四法的功德殊勝。

  “成等正覺”,即證得佛果無上菩提。佛所證的無上菩提,與衆生本具的覺性相等,而此與衆生本具佛性相等的菩提,非凡夫之不覺,非外道的邪覺,非二乘聖人的偏覺,亦非菩薩覺行未圓滿的正覺,而是叁覺圓明的正等正覺。

  “大涅槃”,簡非凡夫自性本具的涅槃,非二乘聖人所證的偏空涅槃,亦非菩薩所證未究竟的涅槃,而是佛所證究竟圓滿清淨的大涅槃。梵言“摩诃般涅槃那”,譯名大滅度,或大圓寂。意思是:大福德大智慧的正覺聖者,能盡煩惱障,能度生死海,故名滅度。又大福德大智慧的正覺聖者,證得法身理體,法無不備是圓,障無不盡名寂。修學至此,惑盡智圓,二死永亡,二利究竟,福慧具足,能爲天人的導師,四生的慈父,終于到達佛果菩提。正是顯示得果的殊勝。

  (叁)流通分

  爾時世尊,說此經己,彼諸比丘,及諸菩薩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  此文屬于本經的流通分,亦是結集佛經的聖者,敘述佛說完此經後的情形。當時在座的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,以及其他回小向大的比丘們,還有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的大乘菩薩等,無不皆大歡喜,且能深心信受佛語,表示願意接受佛教,奉行佛命,然後禮謝佛教導深恩,退而去修行。

  各位:現在你們也聽完這部經了,是否也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呢?我衷心的希望各位,也能夠信受奉行!因爲本經所說的四法,不止是學佛成佛的基礎,亦是做人處世的原則。學佛人當然要修學,即使是社會上一般群衆,也應該學習。特別是現代人,更要學習此四法,用以平衡身心,利己利人。因爲現代人,大都不明真理,不知因果,不識善惡,不分邪正,只憑個人情緒的沖動,意識的錯覺,做出很多不合情理的事,危害社會,破壞幸福。猶其是在邪知邪見的宗教日益流行的今天,人們更急于需要佛的正知正見,來澄清人類思想的混亂,使人自覺自勵,止惡向善,以取消人世間種種不合理的紛爭與不幸,而建立人間淨土,展現正覺的人生。

  現代人大都貢高我慢,自以爲是,不肯尊重父母師長的管教,不肯接受善知識的勸導;喜歡結交惡友,損友,不知不覺,走向罪惡,誤入歧途,致使目前社會罪惡案件,層出不窮。我們欲想改善社會,拯救下一代,就要親近善知識,研究佛的真理,以及推展佛教忍辱柔和的道德教育,令一般無知的青年,遠離惡友,親近善知識,接受良師益友的輔導,服從真理,認識人生,建立品德,忍辱柔和,不嗔不暴,不致因無知的錯覺危害社會,不因憍傲與偏見,而輕慢父母師長的教導;而能謙虛忍讓,身心柔和,進德修業,利己益人。自可改善人際關系,化敵爲友,進而改善國際關系,化幹戈爲玉白,止息戰爭,建立和平。

  還有,現代人大多數醉心物質享受,忽視精神文明,每爲滿足個人私欲的占有,不惜互相爭奪,互相攻擊,互相陷害;身則殺盜淫,口則妄言绮語,兩舌惡口,心則貪嗔癡,如是在十惡業操縱下的人生,既然不斷製造苦因,勢必招致無量苦果。我們欲想離苦得樂,非憑籍佛教的戒定慧叁無漏學來規範行爲,調伏身心不可。

  我們若能發菩提心,親近善友,修忍辱行,持戒修定,因定發慧,由戒定慧叁無漏學的力量,斷煩惱,破我執,轉凡成聖,“解脫生死,出離魔網。”就可取消人生苦惱的一面,展現人生快樂永恒的另一面。再進而回小向大,上求佛道以自利,下化衆生以利他,直至二利究竟,福慧具足,即“成等正覺,得大涅槃。”究竟離苦得樂。所以本經所說菩薩修行的四法,的確是修行路上的明燈,亦是茫茫苦海的慈航;除非我們不想離苦得樂,覺悟成佛,否則,希望各位從今天起,就開始修學這四種成佛的基本方法。最後祝福各位,福慧增長,菩提上進!

  

  

《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