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
文珠法師講述
1995年4月于香港沙田政府大會堂演奏廳
世界和平
忏悔業障
自求多福
世界和平
世界和平,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,亦是人類一致的希望。可惜,自古至今,人的心願都無法實現。特別是現在,呈現世界各地的不是和平,而是戰爭的火焰;即使沒有戰事的地方,也醞藏著無限的殺機,時刻都在備戰的緊張狀態中。爲甚麼?問題的結懲何在?是極其值得我們研究的。現在,可分叁點來討論:
一、和平的意義
在字面解釋,和是和合,和諧,和順,和睦。平是平安,平靜,平等,平定。意思是人類在平等待遇的環境中,過著平安平定的生活,每個人內心都能心平氣靜,和諧和樂,不被他人侵犯,不受政治逼害,不受戰爭威脅,自由自在,安居樂業,就是和平。所以,和平是幸福平安的象征,是自由自主的標幟,是世界人類和平共處,共存共榮的實現;當然也是世界人類共同追求之目的。但事實上並不如此。原因何在?一言蔽之,不外人心太壞,壞在那裏,壞在人心充滿貪嗔癡慢疑惡見種種毛病,導致種種不道德的行爲,結果,製造戰爭,破壞和平,致使一部人類史,變成一部血淋淋的鬥爭史。
二、不和平的因素
可以說,人類世界,不和不平的主要因素,就是人心充滿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。現分述如下:
(一)貪無厭足
貪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毛病,亦是人求生存的本能。人爲求生存,爭取衣食禦寒充饑;營造房屋,以防風雨;疏導交通,方便營業;理所當然,無可厚非。可惜人心共同的弱點是貪無厭足。衣要高貴華麗,時髦新潮;食要美味可口,高級營養;住要高樓大廈,環境幽美;行要名牌汽車,私家飛機、遊艇。衣、食、住、行,樣樣講究,在在需財,非努力發展經濟來源,盡力爭取大量金錢不可。
據說:古時有二人結伴出外營商,夜宿古廟,無意中發現地洞中藏有多金,理應平均分享,但由于貪心,各懷鬼胎。甲說:由于城皇爺的保祐,我們才發現多金,理應買些叁牲酒禮來拜祭,于時到市場去購買祭品,同時買些毒藥,放在食物中,預備毒死同伴,獨占黃金。某乙也乘某甲離開時,找得利斧一柄,當某甲回來,向廟神叩頭拜祭時,一斧斫下,某甲立即身首異處,死于非命。當某乙獨取黃金,准備離去時,看見祭壇上的酒肉,頓感饑餓,獨自進食,結果也毒發身亡。後來,空中飛鳥,因啄食余肉,亦中毒而死。所以說:“人爲財死,烏爲食亡。”
其實,金錢並非萬能,世上很多東西並非金錢可能買到,而世上擁有大量金錢的富豪,亦不一定快樂。可惜世人往往財迷心竅,爲了滿足金錢的占有,而不擇手段,損人利己。所以莎士比亞說:“黃金對于人的靈魂,較諸任何毒藥更毒。而且它在這個邪惡的世界上,殺人最多。”何況人的貪心,不止于金錢的占有,除了追求金錢之外,還貪名,貪利,貪食,貪睡,貪物質占有,貪權力擴張,貪地位升高,貪色情享受;無止境的貪,無厭足的貪。
由于人的貪心,不斷伸展,勢必導致人與人爭,家與家爭,國與國爭。荀子曰:“人不能無欲,欲而不得必爭,爭必亂。”阿含經說:“以欲爲本,母共子诤,子共母爭,父子兄弟親屬,展轉共爭。”又說:“以欲爲本,王王共爭,民民共爭,國國共爭。”征之事實,世間父子相爭,兄弟相殘,夫妻反目,朋友成仇,無一不是因利害沖突而起。由于人的貪欲無窮,而世界物資有限,結果,失望的多,滿足的少。當人失望時,悲觀、憤怒、怨恨、敵對、種種不良的心理,不平的情緒,皆隨之而來。使人內心煩躁不安,表露于言語、行爲,自然不和不平,處處散發爭端,在在妒忌破壞,陷人生于苦惱,導社會于混亂。所以法華經說:“諸苦所困,貪欲爲本。”增一阿含經亦說:“欲生諸煩惱,欲是生死本。”可知人心貪無厭足,不僅是生死根本,亦是破壞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。
(二)嗔恨妒忌
嗔恨,是人心最惡毒的毛病,能違害慈悲,損惱自他,爲害甚大。人因逆境,心生嗔恨,內心煩躁不安,毒火攻心,非置對于方死地不可。社會上很多殘殺,謀殺,凶殺,甚至發生碎屍,炸屍,食屍,種種恐怖的罪惡行爲,皆由人心嗔恨憤怒所致。所以佛說:“嗔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。”又說:“一念貪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”何止障礙自己前途,燒毀所有善根,同時阻止社會和睦,破壞世界和平。因爲嗔恨,往往加深人間仇恨,使人際關系惡化,使國際關系充滿暴力。世界各地種種破壞性顛覆性活動,皆由人心嗔恨妒忌所致;所以嗔恨妒忌,亦是破壞世界和平因素之一。
(叁)愚癡錯覺
人因缺乏智慧,愚癡無知,錯認無常、苦、空的四大假我爲真我,産生我見,我愛,我慢的固執。在自我的錯覺中,幽禁人性,迷失佛性,使高貴人生陷于苦惱深淵,常在無明煩惱黑夜中摸索,只知有我,不知有人。爲我而貪,而嗔,不明真理,不服真理,不講道德,不尚正義,唯利是視,身則殺、盜、淫,口則妄言绮語,今日世界局面的混亂、不安,而國際間各懷鬼胎,互相猜忌,懷疑,奸詐,欺騙,實是人類前途的致命傷。若想實現世界和平,非取消人心的懷疑,建立信用,共謀發展不可。
(四)互不尊重
人因愚癡錯覺,固執我見,處世做事,每以自我爲中心。在不知不覺中,擡高自己,輕慢他人,引生偏見,不喜他善,不耐他榮,妒忌心生,讒害妒謗,致使人間,不能互相尊重,和平共處。是以我慢與偏見,表面看來,只是個人的修養問題,似不重要,其實,正是人間爭執的導火線。人間很多災難,皆因我慢而來。因爲我慢的人,領袖欲、占有欲、支配欲,都特別強,事無大小,總希望他人屈服。例如:家庭中丈夫總希望妻子服從自己,而妻子亦希望丈夫尊重自己的意見。若然彼此都固執己見,難免發生爭執,使家庭産生不協調的氣氛,甚至導致婚姻破裂。今日社會很多家庭糾紛,妻離子散,皆因組織家庭的成員,都狂妄自大,不肯尊重對方所致。
又如社會團體,或國家首長開會,目的是聽取他人的意見,以集思廣益,共謀發展。可是,當彼此意見不能一致時,我慢的人,總是認爲自己對,希望所有人都遷就自己,服從自己,不肯檢討,不受規勸。若然彼此都固執,必然産生不和不平的結果,甚而演變成權力的鬥爭。很多社團的人事不和,以及世界各地內亂或政變,皆與我慢和偏見有關。所以人的我慢與偏見不除,無論是家庭、是社會、或是世界,都無法實現和平。
(五)互不信任
人心除了驕傲與偏見,還有一種對事懷疑不決,對人不肯信任的毛病。遇事既然不能當機立斷,又不肯信任他人,使自己陷于迷惑的陰溝中,無法辨別應走的方向,更無法理解人生應盡的責任,妨礙進步,迷失自己。甚或因狐疑不決,造成思想的混亂與錯覺,懷疑真理,不信真理,或盲從跟進,不知不覺,走向罪惡,誤入歧途,致使人的精神道德日趨沒落,人的言行,決乏信用。今日世界,局面混亂不安,國際關系,彼此猜忌,互不信任,實非人類前途之福。是以若想實現一世界和平,非取消人心的懷疑,建立信用,共謀發展不可。
(六)見解邪惡
由于人心充滿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種種邪惡心理,形成見解上的邪惡,産生身見,邊見,邪見,見取見,以及戒禁取見。
身見,是對人體堅執爲我的成見。本來,人體是由四大五蘊種種因緣條件組合的假形像而已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原無實我;至于人類所占有的一切物質,更是無常敗壞,幻妄不實。可惜衆生不知因緣生法,緣起性空,內執四大組合的色身爲自我,外執生滅無常之物爲我所有。附我者榮,違我者辱,甚而“甯可我負天下人,不可天下人負我。”此我見由身而生,故名身見。
邊見,是偏于斷見或常見的一邊。因人無法理解人生的真相,每以爲人死如燈滅,故說只有今生,沒有來世。所以無需負生前行爲的責任,是屬于斷見。或有人認爲人死爲人,畜死爲畜,一切生命,死後複生,永遠循環不息是屬于常見。實則,六道衆生由業力所牽,互爲人畜,或升或沈,皆憑人生前所作善惡業力所驅駛。
如佛弟子中受天人供養第一的憍梵波提,過去生中,出家爲小沙彌,因譏笑老比丘食時,如牛吃草,由此口業,墮落五百世受牛身之報。因曾出家持戒修福,雖墮牛身,亦貴爲牛王。後因追求水草,右繞精舍而行,見佛像莊嚴,生歡喜心,乘此福報,口業報盡,轉生爲人,得見釋尊,從佛出家,速證聖果。但仍有牛嚼草的習氣,佛恐其在人間受供,不知者又造口業,故遣其常居天宮,受天人供養,由此證明,人畜之身,皆隨業力而轉。
邪見,是一種違背真理,歪曲事實的邪惡見解。人因不解宇宙真理,不明因果法則,不信六道輪回之說,故謗無因果。如唯物論者,認爲宇宙不過是一所寵大的工廠,人類則如工廠內部機器;又如有些宗教,認爲宇宙萬有皆是神的作品,一切皆由神主宰,信之,敬之,可以上升天堂,不信不敬,必墮地獄。這種撥無因果的邪知謬解,自誤誤人,故名惡見。實則,人之所以上天堂,落地獄,或爲鬼爲畜,全是個人善惡行爲做作的結果。有如是因,必招如是果。因果報應,如影隨形,絲毫不爽。
中國宋朝嘉州有一高僧,時常喜歡勸人設羅漢齋供衆,是以嘉州居民,皆稱他爲常羅漢。嘉州有一楊姓老婦,喜歡吃雞,一生所殺雞只數以千計。死後,兒子請道士爲他念經超度,剛開始,常羅漢即不請自來說:“我來爲你們超度”。因被請入中堂,既不念經,也不拜祭,唯叫人到東街某店,把一只花色雌雞買來殺食,吃完即走。當晚,東街的雞鴨店主人,及楊家兒媳,皆夢見老婦人來道謝,說他生前殺業太重,死後已投生爲雞,幸得常羅漢爲她忏悔業障,現已脫離畜生之身雲雲。自此,嘉州人爭相聘請常羅漢作佛事,但常羅漢不一定答允,于紹興末年圓寂,肉身不壞。
又中…
《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