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回不息,非斷非常,自可取消或斷或常的邊身;知意識錯覺,顛倒夢想,不生執著,就可以取消見取見;知業力主宰人間禍福,而止惡修善,不作無益苦行,就可以取消戒禁取見。如是惡見盡消,知見正確,善根增長,不貪,不嗔,不癡,不我慢貢高,不懷疑真理,不生惡見。由個人內心的清淨無染,和諧和平,而策動行爲的端正,實行和諧和平,則我們的世界,也就自然和諧和平。

  所以,各位,我們現在的結論是:目前世界戰爭不息,今日社會罪惡日增,人生苦惱,無窮無盡,皆因作爲社令單位,組織世界基層的人類內心貪無厭足,嗔恨妒忌,愚癡錯覺,互不尊重,互不信賴,加以邪見、惡見的結果。我們欲想止息戰爭,取消罪惡,拯救人類的不幸,誠應信佛學佛。學佛的智慧,實踐佛的慈悲,轉移人的貪心、嗔心與癡心,取消人的傲慢、邪見與惡見,提升人類的品質,促進人類互愛互助,互相信賴,互相尊重的美德。然則,何止可以實現世界和平,同時可能建立人類永久性的和平。

  如果香港居民都能學佛的慈悲,運用佛的智慧,放棄個人私欲,化解仇恨,隨喜功德,互愛互助,共同爲爭取更好的明天,而衷誠合作,則不但九七可平安度過,且今後前程光明遠大,福樂無可限量,這是本人的希望,也是衷誠的祝福。

  忏悔業障

  各位,昨天講到運用佛法,消除人心貪嗔癡種種不良心理病態,自可取消社會罪惡,促進世界和平,只是就人今生行爲的善因善果而言。但因果報應通于叁世,即使今生止惡行善,但多生多世前由貪嗔癡所作種種惡業未消,仍然會招致種種苦惱與不幸,破壞幸福,障礙世界和平。因此,今天特別提出“忏悔業障”的問題,與各位討論。忏悔業障,可分爲叁點說明:

  一、忏悔的重要

  忏悔二字,出自佛經,梵文忏摩,意譯忍恕,即請求他人,容忍寬恕自己的過失。華言悔,是悔恨,悔改,屬于一種追悔罪過,立志改往修來的心意,華梵兼舉,合名忏悔。

  人的一生無論是在思想、語言、或行動各方面,都不可能純善無惡,絕對無錯,除非聖人再來,或可例外。特別是當人受到環境沖擊,或事業上發生利害沖突時,往往喪失理智,做出不可理喻的錯事。即使能逃避法律裁判,亦難免受良心責備,遺憾終生,後悔莫及。若有機會接受善知識的勸導,說罪忏悔,何止解除心中郁結,還可滅罪生福,身心舒暢。

  或有人說:我自少家教森嚴,品行良好;長大成人,亦能奉公守法,從不犯罪,何用忏悔?或說:我一生樂善好施,從來不作虧心事,又何必忏悔?其實,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何況我們生長在多災多難的時代,廁身于複雜的環境中,一舉一動,都直接或間接受到環境及他人影響,很可能做出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有害無益的事而不自覺。凡損害他人的事,就是罪過,都應忏悔。何況我們多生多世以來,由貪、嗔、癡等不良心理驅使,亦可能作出種種惱亂他人的惡業,致使叁世因果循環不已,六道輪迥,生死不息。雖然今生自問行爲光明磊落,無愧于心,但誰能保證自己宿生不曾作惡?若不忏悔宿業,勢必從迷積迷,罪過日深,如人泥足深陷,無法自拔。

  例如:小孩無知,犯了錯誤,若肯接受父母師長教導,改過自新,從此立品勵行,則其前途必然遠大。若不肯悔改,任性妄爲,勢必淪爲問題少年;何止自毀前程,抑亦遺害社會,可知忏悔對兒童,非常重要。

  一般青年或因無知,或受環境感染,一時糊塗,觸犯法紀,或使用暴力,危害治安。若能及時醒覺,痛改前非,誓不再犯,自此發奮自強,立德立業,則不失爲良好公民,社會中堅;否則,不受規勸,不知悔改,喪德敗行,無惡不作,何止要受法律懲罰,還要接受因果報應,所以忏悔,對青年人亦非常要。

  至于老年人,更要檢討自己一生所作所爲是否出錯?若能做到清夜撫心,自問無愧,固然可以心安理得;若因年少無知,曾經闖禍作孽,就應把握殘生,趕緊忏悔。否則“一旦無常到,方知夢裏人,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”將悔之已晚。所以,忏悔對老年人言,更加重要。

  可以說:忏悔是青少年洗除心垢的強力清潔劑;忏悔是成年人敦品勵行孕育新生的高級營養素;忏悔是老年人抛棄罪惡,創造未來幸福生命的指南針,亦是全人類滅罪生福、離苦得樂的無上法寶,是六道衆生,自救自拔,尋求解脫的主要力量。

  從前有個青年,時常喜歡提出很多古怪的問題來考驗師傅的智慧,但每次師傅的回答,都令他敬佩不已。有一次,他在郊外旅行,看見一只牛,在一棵大樹下,無論向左轉,或向右轉,都無法擺脫繩子的束縛。他想,這次師傅不在場,一定無法回答我的問題。于是他跑去問師傅:“如何是團團轉?”師傅說:“只因繩不斷。”青年人簡直懷疑師傅有天眼通,不然,怎知道是因繩不斷呢?

  師傅說:你見的是事,我答的是理。因爲六道衆生,被煩惱所牽,業繩所縛,輪回生死不息。若非誠心忏悔業障,誓不再造,是無法截斷惡業繩索的束縛,將永困叁界生死輪轉。由是可知,忏悔對于六道衆生的重要,所以佛在業報差別經中說:“若造重罪,作已深自責,忏悔不更造,能拔根本罪。”又在心地觀經說:“若覆罪者,罪即增長,發露忏悔,罪即消滅。”

  二、忏悔的方法

  忏悔的方法很多,現分述如下:

  (一)二種忏悔

  一是事忏、凡決心忏悔業障的人,應先潔其心,淨其意,叁業恭敬至誠,對被傷害的人,或對佛菩薩聖像前,披露罪過,陳說己非,表示悔意,求乞對方原諒寬恕自己的過失,並誓不再犯。或依古德所編製的各種忏悔法儀,頂禮受持,求佛菩薩,慈悲攝受,以消除多生多世,因身口意叁業所犯之罪,著重于形式及行動的表達,故名事忏。

  二是理忏、端坐觀心,知罪性空,不生執著,罪福之相,因而舍妄念,證實相理。所謂“罪由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;心滅罪亡兩皆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”。

  (二)叁種忏悔

  一是作法忏、依法如儀,胡跪合掌,以清淨身心,在叁寶前說罪忏悔,誓不再犯,能滅犯戒之罪。

  二是取相忏、心運忏悔之想,求佛菩薩慈悲攝受,感佛菩薩,現身摩頂,以求感應,能滅煩惱罪。或選一種忏法,如大悲忏,淨土忏,水忏或梁皇忏等,定期于一七日,或叁七日中,專心一意,如法修持,忏悔宿業,期感瑞應,名取相忏。

  叁實相忏,正心端坐,摒除妄念,觀無生法,念實相理,知罪性空,不生執著,故觀普賢經說:“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實相,衆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”前二種是事忏,後一種屬理忏。

  (叁)五種忏悔法

  五種忏悔法,又名刹利居士忏悔法,是佛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,爲在家居士所說。在家佛弟子,無論貴爲國王,大臣,或賤如貧民,若因貪嗔癡,作五逆十惡罪,或毀謗叁寶,果報必墮叁惡道。自救之法,是正心誠意,忏悔業障,力求止惡修善;不謗叁寶,反而恭敬供養叁寶;不毀正法,反而弘揚佛法;不障人出家修行,且恭敬供養;不但讀誦大乘經典,進而思惟第一義,實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、助長菩提,生菩薩法,是名第一忏悔法。

  其次是孝順父母,恭敬供養師長,是名第二忏悔法。

  “以正法治世,不邪枉人民”是名第叁忏悔法。正法,指合情合理的法律,是適應時代環境,適應民生需要,又能維持秩序,令人安居樂業的法律。否則,身爲國王,或執政長官,施行苛政,提倡邪見,或自我膨脹,專權橫蠻,或貪贓枉法,或枉殺無事,必受惡報,故應反省自責,誠心忏悔。

  “于六齋日,敕令管轄區域力所及處,實行不殺”名第四忏悔法。齋,指過午不食,或八關齋戒。六齋日,指農曆每月初八,十四、十五、廿叁、廿九、叁十等六天。四天王巡視人間,或遣王太子下凡,紀錄人間善惡,作爲賞善罰惡的依據。諸惡鬼神,亦于此六日伺機害人,主使疾疫、凶衰、擾亂人間。若人能于此六日,持齋持戒,修善作福,當令諸天歡喜,降福人間;鬼不得其便,自可消災解難,遇禍成祥。至于國家主管,更應于此六齋日,在自己權力所及地方,禁止民間殺生、食肉,以此功德,消除宿世殺業。

  “深信因果,信一實道,知佛種不滅。”名第五種忏悔法。世事有因必有果,果必由因。如涅槃經憍陳如品言:“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,叁世因果,循環不失。此生空過,後悔莫及。”因果報應,通于叁世,前生所作一切善惡行爲,固然可以影響今世運程,而今生行爲好壞,又能引生未來果報體的苦樂,故因果經說: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欲知來世束,今生作者是。”若想離苦得樂,世世生生,幸福如意,當深信因果,止息妄念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

  “一實道”,指一乘真實之道,亦即是深信“衆生佛性本具,平等真實。”循此進修,必成佛道。

  “佛種不滅”,意是指極惡衆生,雖斷善根,但佛性不滅,因緣具足,仍然可以成佛。凡能發大乘心,讀誦大乘經典,深信因果,信一實道,知佛種不滅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者,皆名第五種忏悔法。

  如佛滅度後一百年間,印度出現一位阿育王,自少性情殘暴好殺,父王駕崩,殺兄自封爲王,任意殺害異母兄弟,及諸大臣;。又聽耆利言而造人間地獄,枉殺無辜。後因爲海比丘的感化.發露忏悔,皈依叁寶,興隆佛法。在自己領土內,建八萬四千佛寺,並造八萬四千寶塔,供養佛舍利,自此以正法治世,亦不再枉殺無辜,即實行第五種忏悔法。

  (四)六根忏悔法

  六根忏悔法,出自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。六根,指人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器官,人生于世,六根具足,原是福報。可惜世人,不識運用六根功能,作有益自他的事業,反而眼貪好色,耳貪好聲,鼻貪好香,舌貪好味,身貪好觸,意貪快樂的享受。在六根貪戀六塵的迷網中,嗔恨妒忌,憍慢邪見,種種不良心理,隨之而生。結果策動身口,走向罪惡,殺盜淫妄,胡作非爲。既作惡因,當感…

《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