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惡報,是以流轉六道,生死不息。普賢菩薩愍念衆生,教授六根忏悔方法:
(1)忏悔眼根罪法
衆生眼根貪戀的對象是色塵,色有內外之分,內色指衆生內在果報的色身,外色指外界色、香、味、觸等塵境。無論因貪內色引生男女色情愛欲之想,或貪外色而追求名利財富,皆能障蔽佛性,喪失理智,顛倒行事,作諸惡業。特別是貪戀色情,更是爲患無窮。如楞嚴經說:“汝愛我心,我憐汝色,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纏縛。”正常婚姻關系,都是生死根本,何況因貪色而邪淫、非禮、強奸、謀殺,更是罪大惡極。所以說:“萬惡淫爲首”。至于貪圖外色享受,貪而不得必爭,爭必亂;小則破壞家庭,擾亂社會治安,大則導致世界戰爭。如是由業感果,世世生生,彼此互怨互恨,互相侵犯,互相殺戳。故普賢菩薩教導衆生,于諸佛前,發露眼根所作衆罪,誠心忏悔,誓不再犯。
(2)忏悔耳根罪法
人的耳根,所對不出聲塵。聲有有情聲、無情聲,可意聲及不可意聲等四種。可意聲,令人聞之心情喜悅,貪戀不舍。不可意聲,聞之憎惡、逃避。本來娑婆世界,衆生耳根偏利,功能殊勝,具有圓、通、常、叁種功德。諸佛亦于此界利用音聲作佛事。楞嚴經,文殊菩薩選擇耳根爲圓通本根言: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,欲取叁摩提,實從聞中入。”可惜衆生不識利用耳根修行,旋聞與聲脫,從聞性回歸佛性。反而終日執緣外界聲塵,分別取舍,聞贊則喜,聞毀則嗔。故普賢菩薩說:“汝于多劫,耳根因緣,隨逐外聲,聞妙音時,心生惑著;聞惡聲時,起八百煩惱賊害,如此惡耳,報得惡業,恒聞惡聲,生諸扳緣,顛倒聽故,當墮惡道,邊地邪見,不聞法處。”見(觀普賢菩薩行法經)。因教衆生,于十方佛前,發露耳根積劫所犯罪過,至誠忏悔。
(3)忏悔鼻根罪法
人的鼻根嗅覺,對外界香塵,扳緣不舍。或因迷戀男女身香,而犯淫戒,或因貪飲食美味而犯殺戒,故觀普賢行法經言:“我于無量劫時,貪著香味觸,造作衆惡,以是因緣,無量世來,恒受地獄、餓鬼,畜生、邊地邪見,諸不善身,以此惡業,今日發露,歸向諸佛正法之王,說罪忏悔。”
(4)忏悔舌根罪法
人的舌根,不但貪著好味,殺生食肉,損惱衆生,同時搬弄是非,惡口罵人,或妄言绮語,或贊歎邪說,作種種口業,招致墮落,故普賢菩薩教衆生于佛前,長跪合掌,說舌過患:“無量無邊諸惡業刺,從舌根出,斷正*輪,從此舌起,贊歎邪見,如火益薪,猶如猛火,傷害衆生……以妄語故,墮大地獄,……今向十方無量諸佛,大悲世尊,發露黑惡,誠心忏悔。”
(5)忏悔身根罪法
人的身體,所對觸塵,實包括一切人事接觸,並不限于與人體切膚接觸的冷暖澀滑等外界事物。因爲人執著四大五蘊組合的假我形象,爲自己實際存在的個體;又執外界事物確屬我自己所占有。故每爲滿足私欲,而爭名奪利,貪之無厭,貪財則盜,貪色則淫,貪不得則嗔,嗔則凶殺、殘殺、暗殺、謀殺。由于殺盜淫種種惡業牽纏,輪回六道生死,償還財債,命債,情債,障礙修道,不得解脫。故普賢菩薩勸導衆生“汝等今當忏悔,如是惡不善業。”自此誓不更作,五逆十惡,反而受持諸佛清淨禁戒,名忏悔身根罪法。
(6)忏悔意根罪法
人的心意,貪戀法塵,法塵範圍甚廣,包括有形無形,有想無想,或善或惡諸法。在時間言:通于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。在空間言:通于十方十法界,聖凡、因果、依正二報,無一不是意根思量的對象。人因意根思想,執著我及我所有,而引生意識,扳緣法塵,妄起分別,愛惡取舍之心,繼而策動身口語言行動,作善惡業,成爲招致生死的根本,故普賢菩薩說:“汝等今應當身心忏悔,身者殺盜淫,心者念諸不善……。”又教人讀誦大乘經典“觀心無心,從顛倒想起;以此想心,從妄想起,如空中風,無依止處,如是法相,不生不滅,何者是罪,何者是福,我心自空,罪福無主,一切法如是,無住無壞,如是忏悔,觀心無心,法不住法中,諸法解脫,滅谛滅靜,如是想者,名大忏悔,名莊嚴忏悔,名無罪相忏悔,”亦即是忏悔意根罪法。
我們果能隨順普賢菩薩教導,實行忏悔六根罪法,從身至心,由有相忏悔,進而無相忏悔,一定身心清淨,感應十方諸佛現身,說無生法,得入菩薩正法,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叁、忏悔的功德
忏悔能令人停止作惡,改往修來;忏悔能令人消除業障,增長善根;忏悔能令人自覺自勵,自利兼他,速證佛道。如“阿阇世王,從文殊菩薩忏悔,得柔順忍,命終入賓吒羅地獄,即入即出,生上方佛土,得無生忍。彌勒出時,複來此界,名不動菩薩,後當作佛,號淨界如來。”(見普超叁昧經)。
阿阇世,譯名未生怨。母後懷胎,即反常態,怨嫌頻婆娑羅王;出生後,相師言:此子長大,必殺父母,因名未生怨,母愛之名善見,立爲善見太子。因受惡友提婆達多影響,幽禁父王,奪取王位,後遍體生瘡,群醫束手無策。時名醫耆婆勸往見佛,求乞忏悔,後成爲佛教大力護法。佛滅度後,五百比丘結集佛經時,阿阇世王擔任護法之職,因忏悔功德,滅無間地獄罪,並得授記作佛。
又波斯匿王女,名波阇羅公主,面貌醜陋,肌膚粗澀,膚如蛇皮,頭發粗強猶如馬尾,自少被父王幽禁宮中,不准外出;長大後,王覓一破落戶青年,招爲附馬,建造宮殿七重,重重深鎖,不令人見,一切享用,由國王供給。當時豪族,每月共宴,皆攜眷赴會,唯獨驸馬一人獨往,衆人生疑。有一次,灌醉驸馬,盜取門匙,啓門而入,偷窺公主,見美麗端莊,相貌非凡,急退。
原來,這次驸馬外出,公主感懷身世,雖貴爲公主,但相貌醜陋,幼被父王監禁,今嫁人又被夫重重深鎖,不覺悲從中來,遙向佛忏悔,求消業障,解除醜陋及監禁之苦,感佛來應,惡業盡消,證得初果,改變形像,美如天仙,驸馬歸,竟誤以爲是別家婦女。後求見父王,同往見佛,王問:“此女何福,得生帝王家?又作何罪,受醜陋形?”
佛言:此皆業力使然。過去久遠時,有一大富長者,財富無量,供養一辟支佛,身體粗惡,形像醜陋。長者之女,每見惡心,輕慢诃罵辟支佛,面貌醜陋,皮膚粗糙。直至辟支佛將入涅槃,受供養畢,踴身空中,作種種神變,時長者女,始知是聖人,立即忏悔自責。辟支佛雖聽其忏悔,但因口業,故遭此惡報;以其曾供養辟支佛,故世世生在富貴之家,又得見佛。今因誠心忏悔功德,滅罪生福,還複端正。
可知忏悔功德,微妙難思。可以說,忏悔是滅重罪、銷惡業的利器;是解脫生死,離苦得樂的南針;是通往佛果菩提,進入寶所的橋梁。我們欲想消除業障,災禍不侵,幸福如意,非誠心忏悔不可。心地觀經說:“忏悔能燒煩惱薪,忏悔能往生天路,忏悔能得四禅樂;忏悔能雨摩尼珠,忏悔能入常樂宮,忏悔能出叁界獄,能開菩提華,能見佛大圓鏡,能至于寶所。”
金光明最勝王經亦說:“若人犯罪,應當忏悔業障;若人想生人間富豪尊貴之家,享受如意,應當忏悔業障;若人想生六欲天中,享受諸天妙樂,應當忏悔業障;若人想證初果,二果,乃至阿羅漢果,應當忏悔業障;若人想得叁明,六通,獨覺菩提,甚至十力四無所畏,佛果菩提,更應當忏悔業障。”
業障是甚麼?業是業力,障是障礙。人作惡業,障生善處,障修佛道,故名業障。業梵文羯磨,意譯爲造作,指人日常生活中,無論是思想活動,或語言行爲造作,都能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力量,印烙于八識心田中,作爲引生未來果報體的潛勢力,猶如含有生機的種子,能引生未來果實,故又名業種子。
業種子有善有惡,有定及不定,共與不共種種差別。凡能利己利人的事業,能引生未來福報,名善業。凡損人利己,或損人不利己的作業,將引生不良的惡果,名惡業。凡立意籌謀,堅決去做的事,無論善惡,一定招致同類的果報,名定業。若在無意中犯錯,又事後忏悔改過,或力行衆善以補過,所謂將功贖罪,則不一定受報,或重罪輕受;或因佛力加被,惡業盡銷,名不定業。個人各別行動,無論善惡,皆由自己負責,不關他人,所謂:自作自受,名不共業。若衆人共同合作,或一家一國,或一小撮人,爲了共同利益,從事一種作業,或善或惡,必由大衆共同分享或苦或樂的結果,名共業。例如:人生存于同一製度的社會,彼此共同認識,共同操作,形成社會共同趨勢,使大衆共同分享社會福利,或共同分擔應得的惡果,就是共業。不管定業或不定業,共業或不共業,凡對人有害無益,皆是惡業,都能障礙人向上進取,障礙人斷惡修善,故名業障。
人之所以作惡多端,皆因內心充滿貪嗔癡慢疑邪見種種煩惱之過。由貪等煩惱,驅駛人的身口意作不善業,障礙人天善道,障礙進修佛道,故名煩惱障。
由惡業招致叁惡道的果報體,喪失人身,障生善處,故名報障。
人因愚癡我慢固執己見,囚于主觀錯覺,不肯接受客觀意見,所謂“當局者迷”,障礙真知灼見,不能進德修道,故名所知障。
所知障重的人,更障礙信佛學佛,每以爲自己是知識份子,豈可迷信?其實世間知識,只知事物表層,不知事物真相。例如:人只知妻子貌似天仙,溫柔體貼,內外俱美,殊不知人命無常,青春不永,曾幾何時,美麗少婦,竟然老態龍鍾,而溫柔體貼,亦因日久生厭,變爲河東獅吼,無複昔日之美,最後一坯黃土,長埋白骨,昔日風流,于今何在?
又如人只知金錢地位之可貴,而不知世態滄桑,幻變莫測,最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,昔日財富顯貴,已非我所有,所以佛說:“世間現象,無常苦空。”不應貪戀,佛性常住,人性真善,值得追求。若然僅迷惑于事物表面知識,不能透視現象,深入本體,將障礙認識人生真相,不能了解自己,提升自己,因名所知障。
我們無論取用何種方法忏悔,除了忏悔業障,忏…
《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