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债,幸我在此,为他说法忏悔,令离畜道,你是弟子,出去一看究竟。其弟子沿著山路行数里,见蛇撞巨石而死。和尚对众人说:蛇已投胎裴侍郎家为女,聪明异常,十八岁即死,再转男身,出家修行。可见嗔恨心,实在是障道因缘,若非华严和尚拯救,老僧如何脱离畜身?是以佛教导诸比丘,要修忍辱柔和行,以对治嗔心。即使逆境逼害,危及性命,亦宁可放弃身命,不起嗔心,免招堕落。
四者,当依寂静之处,宁失身命,不思愦闹。
梵言阿兰若,译名寂静处,寂静有二种:一是身寂静,二是心寂静。舍俗弃欲,摒息众缘,闲居静处,远离闹市,身口恶行,止息不作,是身寂静。修习禅定,心不散乱,远离贪嗔痴,意的恶行,停止不作,是心寂静。(见释氏要览)据此可知,持戒修定,三业清净,就是依寂静处。
初发心菩萨,除亲近善友,修忍辱行外,还要严持佛戒,不杀,不盗,不淫,不妄言绮语,不两舌恶口,远离身口诸恶,令身口清净;又要修习禅定,止息心中妄念,不贪,不嗔,不痴,不恶见,令心清净。如是身心俱清净,身心都寂静,然后用清净寂静的身心,去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入世救世,利己利人;不为逆境所转,不为顺境所动。假使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,环境恶劣至威胁生存,也宁可舍弃身命,亦不放弃道业,而为世间五欲尘劳所动。就是“依寂静之处,宁失身命,不思愦闹”。
所以依寂静处,并非教人一定要远离闹市,潜居深山,不问世事,作个自了汉。因为发菩提心行菩萨,必须要入俗利生;如果身居深山,远离群众,将如何教化众生呢?是以此中“不思”二字的意思,只是说一个行菩萨道的人,即使身居闹市,心亦恒在定中,而能超然物外,不为境转而己。
在当时诸大比丘而言:寂静处,就是其所证的偏空涅槃理。以其断见思烦恼名寂,离诸苦患名静。今回小向大,求佛菩提,但依止安住于其己得我空的寂灭理中,上求下化,深入社会,广度众生。虽终日度众生,不见有众生可度;虽然不见有众生可度,又不妨终日度众生。如是无住生心,广修六度万行;住寂灭理,而能大作佛事。就可以进而断尘沙烦恼,破无明惑,登十地,证等觉,入妙觉,成就佛果无上大菩提。
诸善男子,如是四法,菩萨摩诃萨,应当修学。
此是总结。如是四法指前文所说:一发菩提心,二亲近善友,三修忍辱柔和,四依寂静处等四种方法。前二种偏重于解,后两种著重于行。解是求慧,行是修福,如是福慧双修,解行并进的法门,该是一位觉悟而又发大心,修大行的人,所应该修学的。
梵言菩提萨埵,译名觉有情。指自己觉悟,又能觉悟他人的人。凡能先知觉后知,先觉觉后觉的人,皆可称为“菩萨”。菩萨是学佛的起点,也是成佛的基地。由基地出发,趣向佛果菩提,中间距离,非常遥远难行。所以说:学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,成佛更非一生一世可能成办;必须要有大智慧,大慈悲,大愿力,还要加上坚决果敢的恒心,始可完成这段遥远难行的旅程。经文在菩萨之下,加“摩诃萨”三字,正显示本经所说的四种方法,非发大心,修大行的人,不可能胜任。反之,若然是发大心、立大愿,又具足智慧与慈悲的大菩萨,都应该修学此四种法门,而且在修学过程中,无论发生任何阻力与困扰,甚至危及生存,亦应该坚持到底,宁可丧失宝贵的身命,亦不放弃修学此四法。
尔时世尊,即说偈言:
尔时,是指佛说完菩萨修行四法,又劝弟子们应当坚决修学之时。梵言:“祇夜”,译重颂。是用类似诗歌的句子,将前文的意义,重说一次。梵言:“伽陀”,译名孤起颂,是用偈颂补充前文未曾提及的义理。现在,释迦牟尼佛刚说完菩萨修行四法后,随即运用五字八句的偈语,重说前文所说的道理,目的是要加深听众的印象,或为后来者重说一遍。
诸欲求胜果,当发菩提心。
是重颂前文四法中的第一种:“当发大菩提心”。“诸”字包括当时在座诸大比丘僧,以及未来一切发心欲求佛果大菩提的人。“胜果”指佛所证的无上菩提。因为二乘圣人所证的偏空涅槃理,是果非胜;十地菩萨分证法身,虽胜而非果(未圆满故),唯独佛所证的菩提觉道,既圆满又殊胜,因名“胜果”。佛言:凡是佛弟子,欲想求得诸佛所证既殊胜又微妙的菩提果,就应“当发大菩提心”。菩提心而言大,是显其发心大,所以修因证果无不大。
策勤精进行,当依善知识。
是重颂四法中:“应当亲近善友”。“精进”是行,“发心”是愿,我们学佛,应该以愿导行,以行满愿。今既发起求佛大菩提的心愿,当然要策动精进的行为。纯善无恶是名精,升求不已是名进。但是众生的劣根性,就是懈怠放逸;何况菩提道遥远,菩萨道难行?我们欲想精勤修学,不致因逆境当前而退失菩提心,则非亲近善知识,接受善知识的策励、指导、与劝勉不可。
忍辱佛所赞,称为有力人。
是重颂四法中:“应修忍辱柔和”。忍辱,可以对治嗔恨心,可以克服环境的困扰,可以扫除菩提道上种种障碍,还可以安忍于法喜不致得少为足。所以佛遗教经说:“能行忍辱者,名为有力大人。”又说:“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,所不能及。”阿含经说:“若人有大力,能忍无力者,此力为第一,于忍中最胜。”诸法集要经说:“善安住于忍,为第一庄严。”法华经说:“忍辱是如来衣”。维摩经说:“忍辱是菩萨净土”。总之,千经万典,无不赞叹忍辱功德。所以说:“忍辱佛所赞,称为有力人。”
我们欲想战胜环境,成就佛道,固然要修忍辱柔和,我们欲想对治嗔心,取消人间仇恨,止息战争,创造和平,更要修忍辱柔和。可惜娑婆世界众生,个性刚强,嗔恨心重,先天就缺乏忍让的美德,凡事不肯忍让,反而以为忍辱是恐惧心理,是弱者行为;往往为了表示自己是英雄好汉,一言不合,便大打出手,每因小事,拔刀放枪,致使我们的社会,充满暴力,杀气腾腾。其实,真正的英雄好汉,或胸怀大志的人,必能以柔制刚,忍辱负重。因为他们知道金钱、地位、势力,都不是坚忍的对手,最后胜利,是属于坚忍的人;若然小不忍则乱大谋。试看,中外古今,多少英雄豪杰成功伟业,无不是拜忍辱所赐。是以古人劝导我们“忍一时之气,可免百日之忧。”又说:“世事每从让处好,人伦常在忍中全。”特别是学佛修行的人,更要修忍辱柔和;以忍辱柔和的态度去亲近善知识,学习佛法,精进不懈;以忍辱柔和的美德来行菩萨道,教化众生,永不疲倦;亦以忍辱柔和的功德,来完成自利利他,自觉觉他的菩萨道。
空闲圣所居,无畏犹狮子。
是重颂四法中最后的一种:“当依寂静之处”。修行人若果知道外界一切事物,皆无常苦空,幻妄不真,心不扳缘执著,则内心自然安闲寂静。可惜众生往往被外界事物幻象所迷,每因角逐名利,人我对立,顺我者贪,逆我者嗔,得之则喜,失之则悲;终日分别取舍,为境所转,内心如何闲静?所以佛劝导初发心菩萨,除了亲近善友,与修忍辱柔和行外,还要持戒修定,放弃名利财富的追逐,取消人我是非的争执,保持身心寂静,三业清净,甚至断烦恼,了生死,转凡成圣,亲证我空真如之寂灭理,所以说:“空闲圣所居”。然后回小向大,发菩提心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不畏生死,不住涅槃,勇猛精进,“宴坐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。”心无挂碍,无有恐怖,直趣菩提,故说;“无畏犹狮子”。
尔时世尊,说此偈己,复作是言:诸有智慧大慈悲者,能修如上四种之法,其人则能解脱生死,出离魔网,成等正觉,得大涅槃。
此总结菩萨修行四法的功德。亦是说明释迦牟尼佛说此经之目的。“尔时”,是指释尊用偈颂重说四法之后,还要说明修行此四法的功德之时。“诸有智慧,大慈悲者,”是说能修行四法之人的殊胜。“能修如上四种之法”,是修因殊胜,“其人则能解脱生死,出离魔网,”是功德殊胜,“成等正觉,得大涅槃。”是证果殊胜。
梵言:“般若”,译名智慧。智是十度中第十智度;慧是十度中第六慧度。智与慧究竟有甚么不同呢?大乘义章言:“照知世谛者,名为智度;照知第一义谛者,名为慧度。”知第一义是明理,知世谛是鉴事,能明鉴事理,达到事理无碍,事理圆融的境界,就是智慧。
法华经言:“诸佛智慧,甚深无量,其智慧门,难解难入”。所以佛的智慧,非一般凡情圣智可能测知。因为凡夫对外界事物的认识,但凭妄想识心的分别,只知事物的现象,不知事物的本体,因名世间智,以其不能出离三界故。二乘圣人知诸法空相,证真谛理,能断见思烦恼,解脱生死,出离三界,因名出世间智,以其只知一切法的总相,故又名一切智。诸佛菩萨的智慧,既能观察世间事物的真相,又能深达事物的本体,亲证诸法实相理。菩萨是因位,诸佛是果位,佛在菩萨之上,是以佛的智慧,名出世间上上智。
一般人不了解智慧的层次,每将智慧与聪明连在一起,其实一个聪明的人,并不等如有智慧。因为很多时聪明的人,往往反为聪明误;世间上很多作奸犯科,扰乱社会,自害害人的事,可能都是聪明人的杰作!还有,聪明人所知障重,不肯信因果,不肯接受佛教的道理。唯有慧根深厚的人,始可接受一乘佛法,深信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,因此肯发菩提心,勤求佛道以自利。虽然,但若缺乏慈悲心,不肯教导众生以利他,则二利缺一,觉行未圆,亦不可能成佛。所以一个发菩提心的人,既有智慧,还要有慈悲;智慧是理性追求真理,慈悲是感性怜悯众生,如是理性与感性平衡发展,智慧与慈悲融合为一,悲智双运,福慧双修,直至觉行圆满,二利究竟,即得佛果无上菩提。所以佛说:必需要有智慧又有大慈悲心的人,才可以修学以上四种成佛的基本方法。
佛说:如果有人真的依教奉行,切实修学以上所说的四法,则不止可以“解脱生死,出离魔网”,还可…
《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