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佛说:我们一旦发了菩提心,就应该矢志不移,无论环境如何恶劣,人事怎样变迁,都要坚定立场,紧守岗位,甚至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,也宁可牺牲性命,亦不退失菩提心。因为“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业,是名魔业”,(见华严经)。魔,是贪恋三界物质享受的迷途众生。退失菩提心的人,纵然历劫修行,积聚功德,若不发愿我与众生,共成佛道,缺乏“舟子渡人,同登彼岸”的共利精神,则其果报只在人天,福乐有限,福尽还堕,不能出离六道生死,佛视之为魔业。因此劝导弟子们:“假使热铁顶上旋,终不退失菩提心。”但我们欲想保持菩提心不失,非亲近善知识不可。所以佛说:

  二者,应当亲近善友,宁失身命,不应远离。

  善友,就是善知识。何谓善知识?善知识,是指诸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、辟支佛、以及一切正知正见,解行并进,悲智双运的学佛修行人。我们亲近这些善知识,接受他们的教化,可以增长善根,可以启发智慧,可以长养慈悲,可以利己利人,甚至可以转凡成圣,成就佛道。是以华严经说:善知识能令人住于菩提心,能令人生诸善根,能令人行诸波罗密,能令人解说一切善法,能令人成熟一切众生,能令人得决定辩才,…能令人安住于普贤十大愿王,能令人入一切佛智所入,其功德利益,不可思议。大般涅槃经亦说:“如是亲近善友因缘,则得近于大般涅槃。”

  佛在世时,文殊师利菩萨,教导善财童子,广亲近善知识,以增广菩萨行,以成就菩萨道。并劝导善财童子:“求善知识,勿生疲懈;见善知识,勿生厌足;于善知识,所有教诲,当念随顺,不应违逆;于善知识,善巧方便,但应恭敬,勿见其过,……”善财童子依教南行,辗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,闻善知识教,皆能随顺,专心忆念,思惟修习,皆得法益。特别是在德生童子,及有德童女处,得闻种种赞叹善知识功德,及种种随顺菩萨行门,正念思惟时,竟然出生无量智慧,身心清凉,法喜充满。所以我们学佛修行,欲想增益道业,得不退转,一定要亲近善友而远离恶知识。因为恶知识令人增长邪见,毁诸善根,破戒堕落。佛在增一阿含经中,常常劝诫弟子们:“当亲近善知识,莫近恶知识。”现在此经,释尊劝导诸大比丘,当发心勤求佛果大菩提之后,又劝诸比丘,当亲近善友,可知善知识,对发菩提心的重要性。

  善知识可分为三类:一是外护善知识,即是照顾或供给自己衣食住行,令自己衣食无缺,得以安心办道的依止师。二是同行善知识,与自己同道同行,互相砌磋,互相策进的同参道友。三是教授善知识,即弘经演教,能令我们理解佛法,止恶修善的教经阿阇梨(亲教师)。

  不管是那种善知识,都有其独特的德行与个性,也有其度生的方便与原则;有人从慈门摄受众生,有人从威门教导弟子,当然亦有人慈威兼施接引大众。例如:昔日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,依止马尔巴上师学法,上师竟然用种种方法来折磨他。首先要他建造一所圆形的房子,供给大众共修。房子将要落成,上师忽然改变主意,要他改建半圆形的。半圆形的房子造好了,上师又要改建四方形的,四方型的房子快要完成了,上师又说长方型的比较好;如是三番四次,功败垂成,上师还要疾言厉色,呵斥密曰勒巴尊者,办事不力,甚而赶出师门,不肯传法。连他的师毋都同情他,反怪上师冷酷寡恩。但又有谁能体会上师的苦心,要透过种种折磨以消除他宿生杀人的恶业,使他业障净尽,成为佛门龙象呢?假如没有马尔巴上师的权巧方便,或没有密勒日巴尊者的尊师重道,任劳任怨,不生嗔恨,不思远离的坚忍精神,又怎能雕琢磨炼成密勒日巴尊者伟大的人格,以及不平凡的成就?

  大般涅槃经说:“第一善知识,所谓菩萨诸佛,以三种善调御故。何等为三?一者毕竟软语;二者毕竟呵责;三者软语呵责。”在善知识而言,无论是用软语指导与安慰;或是厉言呵责与教诫,其动机都是出于慈悲,都是金石良言,有利于行的忠告,绝不会是妄言绮语,讨人欢喜。可惜忠言逆耳,除非对方是善根深厚,忍耐力强,而又勇于改过的大智慧人,否则,势必因善知识的忠告而反感,或因善知识的调教而心生怨恨,愤然离去;结果,远君子,亲小人,求升反堕,招至不可弥补的损失。因此,佛劝弟子们亲近善友,要坚定立场,不管发生任何障故,即使事态严重至危害自己,亦应该宁愿舍弃身命,而不轻易远离善知识。免被恶友牵连,误入歧途,退失道心。

  三者,应修忍辱柔和,宁失身命,不生嗔恚。

  忍辱柔和,亦是菩萨修行基本方法之一。我们无论是发菩提心,或亲近善知识,都要忍辱柔和,不可心浮气燥,更可不嗔恨心重。不然,既无修养,又缺乏忍耐,一遇逆境,便退初心,稍不称意,即生怨恨,试问如何亲近善知识,依教奉行?又如何实行菩萨道,弘法利生?是以发菩提心、亲近善友,是求佛无上大菩提的根本,而修忍辱柔和行,却是发菩提心亲近善友的根本,非修习不可。

  忍辱,是六度之一,又名忍耐,又名安忍。可分为三类:对他人的侮辱逼害,讥诮怒骂,忍而不嗔;对他人的称赞或恭敬供养,忍而不喜;不为外界顺逆二境所动,名生忍。对外界种种灾害,以及寒暑逼迫,或对内在生老病死种种忧悲苦恼,能安然忍受,一心办道,不为境转,是法忍。十地菩萨,知一切法,原无生灭,安住于真如实性理,是无生法忍。

  修忍辱柔和行,身口意三业都要忍。能忍受他人的打骂与伤害,或见众生危险恐惧,以身代之,是身忍;受人侮辱,不出怨言,或被人非理呵责,皆能默然忍受,是口忍。面对怨敌,心不怀恨,被人横加毁谤,心不恼乱,是意忍。我们欲想成就三业的忍耐力,必须修习以下的六种忍:

  一力忍、逆境当前,能极力忍受,对他人横加毁辱,不思报复。二反忍、面对逆境,反躬自责,若无过错,定是宿世恶业所追,招感恶果,理应忍受。三忘忍、当知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,何必计较,记恨在心?四观忍、运用智慧观察,世事幻有不真,原无能忍所忍,何必著相,心生执著?五喜忍、被人侮辱,心生欢喜,因为逆境,可以孕育自己的忍耐力,正是吃亏是福,既有利于我,为甚么不喜欢接受呢?六慈忍、运用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的精神,慈爱怜悯侮辱自己的人,不仅原谅他,还誓愿一定要度他。

  初发心菩萨,虽然未忘人我,仍然执我执法,但能够在逆境当前,产生以上六种心理反应,一定可以止息内心愤怒之火,化热恼为清凉,成就忍辱柔和行。至于深位菩萨,进修忍辱波罗密,可分五个阶段,亦即仁王般若经所说的五种忍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三贤位菩萨,能调伏内心,令烦恼不起,名伏忍。初二三地菩萨,得见法性,深信不移,名信忍。四五六地菩萨,分断无明,分证法身,能随顺菩提道,趣向无生果,名顺忍。七八九地菩萨,悟证诸法无生理,安住于无生法中,名无生忍,又名无生法忍。十地等觉菩萨,尽无明,证法身,入妙觉,得涅槃寂灭理,名寂灭忍。

  此外,菩萨本业经说:忍有六种,菩萨善戒经说:忍有九种,十地经及华严经说菩萨有十种忍。忍的种类虽多,概括而言,不外是在进修佛道的过程中,对内、外、顺、逆、苦、乐等境界,安住不动谓之忍。浅位菩萨,不但要忍受内心烦恼的冲动,外在人事的恼害,以及自然界的种种灾害;还要忍受在修行过程中,所发生种种苦境,逆境,与顺境。至于深位菩萨,已证我法二空之理,对内外顺逆苦乐等境,能不执著;对上求佛道,经历的五十五位所证得的法喜,以及下化众生时,所遭遇的种种障碍与成就,皆应该安忍不动,不为物喜,不为己悲,直至二利究竟,即可成佛。由是可知,忍辱不止是初发心学佛的主要条件,亦是成佛必备的因素。因此佛劝诸大比丘,发心勤求佛无上大菩提,不但要亲近善友,还要修忍辱行。因为若能忍受他人横加毁辱,就不会因善知识的严加督促而轻易远离;若能安然忍受自然界的灾害,就不会因环境的恶劣,而退失菩提心。

  我们修忍辱行,目的是要对治嗔恚,因为嗔恚,能毒害人的法身慧命,能烧毁人的善根。佛在遗教经中告诸比丘:“嗔心甚于猛火,常当防护,无令得入,劫功德贼,无过嗔恚。”世间盗贼,只劫人身外财物,嗔心之贼,却能劫夺修行人的功德法财。所以说:“嗔是心中火,能烧功德林,欲免轮回苦,善自护嗔心。”有一次,天帝释提桓因问佛:“何物杀安稳?何物杀不悔?何物毒之根,吞灭一切善?何物杀而赞?何物杀无忧?”佛答:“杀嗔心安稳,杀嗔心不悔,嗔是毒之根,嗔灭一切善,杀嗔诸佛赞,杀嗔则无忧。”慈悲的佛陀,虽然教人戒杀,但却特别赞许人杀除嗔心;而忍辱柔和,正是杀除嗔心唯一的武器,也是消灭嗔毒唯一威猛的消毒剂。

  据说:禅宗神秀大师的高足华严和尚,住持洛阳天官寺时,座下弟子三百余人中,有一高龄弟子,个性暴躁又固执,一次,因生病末能随众过堂食饭。有一沙弥来顶礼向他借钵,初不肯,后来经不起小沙弥苦苦恳求,勉强取钵借与,但叮咛嘱咐小沙弥要小心,如钵破损,等如要他的老命云云。因此小沙弥捧钵而行,特别小心。食毕送钵还时,因过于集中精神维护其钵,反被路边石头拌倒,瓦钵堕地破碎,沙弥急往请罪,老僧因此嗔骂不己,病情加剧,突然一命呜呼。由于死时嗔怒心末息,竟然因嗔恨心力的牵引,堕落畜道,受蟒蛇身。

  一日,华严和尚集众讲经时,忽闻寺外山谷传来异声,急召小沙弥站在身后。不久,大蟒蛇至,怒目四顾,似在找寻目的物。和尚戒众勿动,待蛇至身边,即以锡扙止之,喝令“住”。蛇即低首闭目伏地,似在恭听教导。和尚用锡扙叩其头言;“既明三业可怖,何不放下?”接著为蛇说皈依、忏悔,并命众僧为蛇念佛回向。蛇离开后,和尚对亡僧的弟子说:你师数十年修行,应证圣果,可惜嗔恨心重,今因一钵殒命,而堕蛇身,特来向沙弥讨…

《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