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佛說:我們一旦發了菩提心,就應該矢志不移,無論環境如何惡劣,人事怎樣變遷,都要堅定立場,緊守崗位,甚至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,也甯可犧牲性命,亦不退失菩提心。因爲“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業,是名魔業”,(見華嚴經)。魔,是貪戀叁界物質享受的迷途衆生。退失菩提心的人,縱然曆劫修行,積聚功德,若不發願我與衆生,共成佛道,缺乏“舟子渡人,同登彼岸”的共利精神,則其果報只在人天,福樂有限,福盡還墮,不能出離六道生死,佛視之爲魔業。因此勸導弟子們:“假使熱鐵頂上旋,終不退失菩提心。”但我們欲想保持菩提心不失,非親近善知識不可。所以佛說:

  二者,應當親近善友,甯失身命,不應遠離。

  善友,就是善知識。何謂善知識?善知識,是指諸佛、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、以及一切正知正見,解行並進,悲智雙運的學佛修行人。我們親近這些善知識,接受他們的教化,可以增長善根,可以啓發智慧,可以長養慈悲,可以利己利人,甚至可以轉凡成聖,成就佛道。是以華嚴經說:善知識能令人住于菩提心,能令人生諸善根,能令人行諸波羅密,能令人解說一切善法,能令人成熟一切衆生,能令人得決定辯才,…能令人安住于普賢十大願王,能令人入一切佛智所入,其功德利益,不可思議。大般涅槃經亦說:“如是親近善友因緣,則得近于大般涅槃。”

  佛在世時,文殊師利菩薩,教導善財童子,廣親近善知識,以增廣菩薩行,以成就菩薩道。並勸導善財童子:“求善知識,勿生疲懈;見善知識,勿生厭足;于善知識,所有教誨,當念隨順,不應違逆;于善知識,善巧方便,但應恭敬,勿見其過,……”善財童子依教南行,輾轉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,聞善知識教,皆能隨順,專心憶念,思惟修習,皆得法益。特別是在德生童子,及有德童女處,得聞種種贊歎善知識功德,及種種隨順菩薩行門,正念思惟時,竟然出生無量智慧,身心清涼,法喜充滿。所以我們學佛修行,欲想增益道業,得不退轉,一定要親近善友而遠離惡知識。因爲惡知識令人增長邪見,毀諸善根,破戒墮落。佛在增一阿含經中,常常勸誡弟子們:“當親近善知識,莫近惡知識。”現在此經,釋尊勸導諸大比丘,當發心勤求佛果大菩提之後,又勸諸比丘,當親近善友,可知善知識,對發菩提心的重要性。

  善知識可分爲叁類:一是外護善知識,即是照顧或供給自己衣食住行,令自己衣食無缺,得以安心辦道的依止師。二是同行善知識,與自己同道同行,互相砌磋,互相策進的同參道友。叁是教授善知識,即弘經演教,能令我們理解佛法,止惡修善的教經阿阇梨(親教師)。

  不管是那種善知識,都有其獨特的德行與個性,也有其度生的方便與原則;有人從慈門攝受衆生,有人從威門教導弟子,當然亦有人慈威兼施接引大衆。例如:昔日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,依止馬爾巴上師學法,上師竟然用種種方法來折磨他。首先要他建造一所圓形的房子,供給大衆共修。房子將要落成,上師忽然改變主意,要他改建半圓形的。半圓形的房子造好了,上師又要改建四方形的,四方型的房子快要完成了,上師又說長方型的比較好;如是叁番四次,功敗垂成,上師還要疾言厲色,呵斥密曰勒巴尊者,辦事不力,甚而趕出師門,不肯傳法。連他的師毋都同情他,反怪上師冷酷寡恩。但又有誰能體會上師的苦心,要透過種種折磨以消除他宿生殺人的惡業,使他業障淨盡,成爲佛門龍象呢?假如沒有馬爾巴上師的權巧方便,或沒有密勒日巴尊者的尊師重道,任勞任怨,不生嗔恨,不思遠離的堅忍精神,又怎能雕琢磨煉成密勒日巴尊者偉大的人格,以及不平凡的成就?

  大般涅槃經說:“第一善知識,所謂菩薩諸佛,以叁種善調禦故。何等爲叁?一者畢竟軟語;二者畢竟呵責;叁者軟語呵責。”在善知識而言,無論是用軟語指導與安慰;或是厲言呵責與教誡,其動機都是出于慈悲,都是金石良言,有利于行的忠告,絕不會是妄言绮語,討人歡喜。可惜忠言逆耳,除非對方是善根深厚,忍耐力強,而又勇于改過的大智慧人,否則,勢必因善知識的忠告而反感,或因善知識的調教而心生怨恨,憤然離去;結果,遠君子,親小人,求升反墮,招至不可彌補的損失。因此,佛勸弟子們親近善友,要堅定立場,不管發生任何障故,即使事態嚴重至危害自己,亦應該甯願舍棄身命,而不輕易遠離善知識。免被惡友牽連,誤入歧途,退失道心。

  叁者,應修忍辱柔和,甯失身命,不生嗔恚。

  忍辱柔和,亦是菩薩修行基本方法之一。我們無論是發菩提心,或親近善知識,都要忍辱柔和,不可心浮氣燥,更可不嗔恨心重。不然,既無修養,又缺乏忍耐,一遇逆境,便退初心,稍不稱意,即生怨恨,試問如何親近善知識,依教奉行?又如何實行菩薩道,弘法利生?是以發菩提心、親近善友,是求佛無上大菩提的根本,而修忍辱柔和行,卻是發菩提心親近善友的根本,非修習不可。

  忍辱,是六度之一,又名忍耐,又名安忍。可分爲叁類:對他人的侮辱逼害,譏诮怒罵,忍而不嗔;對他人的稱贊或恭敬供養,忍而不喜;不爲外界順逆二境所動,名生忍。對外界種種災害,以及寒暑逼迫,或對內在生老病死種種憂悲苦惱,能安然忍受,一心辦道,不爲境轉,是法忍。十地菩薩,知一切法,原無生滅,安住于真如實性理,是無生法忍。

  修忍辱柔和行,身口意叁業都要忍。能忍受他人的打罵與傷害,或見衆生危險恐懼,以身代之,是身忍;受人侮辱,不出怨言,或被人非理呵責,皆能默然忍受,是口忍。面對怨敵,心不懷恨,被人橫加毀謗,心不惱亂,是意忍。我們欲想成就叁業的忍耐力,必須修習以下的六種忍:

  一力忍、逆境當前,能極力忍受,對他人橫加毀辱,不思報複。二反忍、面對逆境,反躬自責,若無過錯,定是宿世惡業所追,招感惡果,理應忍受。叁忘忍、當知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,何必計較,記恨在心?四觀忍、運用智慧觀察,世事幻有不真,原無能忍所忍,何必著相,心生執著?五喜忍、被人侮辱,心生歡喜,因爲逆境,可以孕育自己的忍耐力,正是吃虧是福,既有利于我,爲甚麼不喜歡接受呢?六慈忍、運用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精神,慈愛憐憫侮辱自己的人,不僅原諒他,還誓願一定要度他。

  初發心菩薩,雖然未忘人我,仍然執我執法,但能夠在逆境當前,産生以上六種心理反應,一定可以止息內心憤怒之火,化熱惱爲清涼,成就忍辱柔和行。至于深位菩薩,進修忍辱波羅密,可分五個階段,亦即仁王般若經所說的五種忍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叁賢位菩薩,能調伏內心,令煩惱不起,名伏忍。初二叁地菩薩,得見法性,深信不移,名信忍。四五六地菩薩,分斷無明,分證法身,能隨順菩提道,趣向無生果,名順忍。七八九地菩薩,悟證諸法無生理,安住于無生法中,名無生忍,又名無生法忍。十地等覺菩薩,盡無明,證法身,入妙覺,得涅槃寂滅理,名寂滅忍。

  此外,菩薩本業經說:忍有六種,菩薩善戒經說:忍有九種,十地經及華嚴經說菩薩有十種忍。忍的種類雖多,概括而言,不外是在進修佛道的過程中,對內、外、順、逆、苦、樂等境界,安住不動謂之忍。淺位菩薩,不但要忍受內心煩惱的沖動,外在人事的惱害,以及自然界的種種災害;還要忍受在修行過程中,所發生種種苦境,逆境,與順境。至于深位菩薩,已證我法二空之理,對內外順逆苦樂等境,能不執著;對上求佛道,經曆的五十五位所證得的法喜,以及下化衆生時,所遭遇的種種障礙與成就,皆應該安忍不動,不爲物喜,不爲己悲,直至二利究竟,即可成佛。由是可知,忍辱不止是初發心學佛的主要條件,亦是成佛必備的因素。因此佛勸諸大比丘,發心勤求佛無上大菩提,不但要親近善友,還要修忍辱行。因爲若能忍受他人橫加毀辱,就不會因善知識的嚴加督促而輕易遠離;若能安然忍受自然界的災害,就不會因環境的惡劣,而退失菩提心。

  我們修忍辱行,目的是要對治嗔恚,因爲嗔恚,能毒害人的法身慧命,能燒毀人的善根。佛在遺教經中告諸比丘:“嗔心甚于猛火,常當防護,無令得入,劫功德賊,無過嗔恚。”世間盜賊,只劫人身外財物,嗔心之賊,卻能劫奪修行人的功德法財。所以說:“嗔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,欲免輪回苦,善自護嗔心。”有一次,天帝釋提桓因問佛:“何物殺安穩?何物殺不悔?何物毒之根,吞滅一切善?何物殺而贊?何物殺無憂?”佛答:“殺嗔心安穩,殺嗔心不悔,嗔是毒之根,嗔滅一切善,殺嗔諸佛贊,殺嗔則無憂。”慈悲的佛陀,雖然教人戒殺,但卻特別贊許人殺除嗔心;而忍辱柔和,正是殺除嗔心唯一的武器,也是消滅嗔毒唯一威猛的消毒劑。

  據說:禅宗神秀大師的高足華嚴和尚,住持洛陽天官寺時,座下弟子叁百余人中,有一高齡弟子,個性暴躁又固執,一次,因生病末能隨衆過堂食飯。有一沙彌來頂禮向他借缽,初不肯,後來經不起小沙彌苦苦懇求,勉強取缽借與,但叮咛囑咐小沙彌要小心,如缽破損,等如要他的老命雲雲。因此小沙彌捧缽而行,特別小心。食畢送缽還時,因過于集中精神維護其缽,反被路邊石頭拌倒,瓦缽墮地破碎,沙彌急往請罪,老僧因此嗔罵不己,病情加劇,突然一命嗚呼。由于死時嗔怒心末息,竟然因嗔恨心力的牽引,墮落畜道,受蟒蛇身。

  一日,華嚴和尚集衆講經時,忽聞寺外山谷傳來異聲,急召小沙彌站在身後。不久,大蟒蛇至,怒目四顧,似在找尋目的物。和尚戒衆勿動,待蛇至身邊,即以錫扙止之,喝令“住”。蛇即低首閉目伏地,似在恭聽教導。和尚用錫扙叩其頭言;“既明叁業可怖,何不放下?”接著爲蛇說皈依、忏悔,並命衆僧爲蛇念佛回向。蛇離開後,和尚對亡僧的弟子說:你師數十年修行,應證聖果,可惜嗔恨心重,今因一缽殒命,而墮蛇身,特來向沙彌討…

《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