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債,幸我在此,爲他說法忏悔,令離畜道,你是弟子,出去一看究竟。其弟子沿著山路行數裏,見蛇撞巨石而死。和尚對衆人說:蛇已投胎裴侍郎家爲女,聰明異常,十八歲即死,再轉男身,出家修行。可見嗔恨心,實在是障道因緣,若非華嚴和尚拯救,老僧如何脫離畜身?是以佛教導諸比丘,要修忍辱柔和行,以對治嗔心。即使逆境逼害,危及性命,亦甯可放棄身命,不起嗔心,免招墮落。

  四者,當依寂靜之處,甯失身命,不思愦鬧。

  梵言阿蘭若,譯名寂靜處,寂靜有二種:一是身寂靜,二是心寂靜。舍俗棄欲,摒息衆緣,閑居靜處,遠離鬧市,身口惡行,止息不作,是身寂靜。修習禅定,心不散亂,遠離貪嗔癡,意的惡行,停止不作,是心寂靜。(見釋氏要覽)據此可知,持戒修定,叁業清淨,就是依寂靜處。

  初發心菩薩,除親近善友,修忍辱行外,還要嚴持佛戒,不殺,不盜,不淫,不妄言绮語,不兩舌惡口,遠離身口諸惡,令身口清淨;又要修習禅定,止息心中妄念,不貪,不嗔,不癡,不惡見,令心清淨。如是身心俱清淨,身心都寂靜,然後用清淨寂靜的身心,去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入世救世,利己利人;不爲逆境所轉,不爲順境所動。假使在修行菩薩道的過程中,環境惡劣至威脅生存,也甯可舍棄身命,亦不放棄道業,而爲世間五欲塵勞所動。就是“依寂靜之處,甯失身命,不思愦鬧”。

  所以依寂靜處,並非教人一定要遠離鬧市,潛居深山,不問世事,作個自了漢。因爲發菩提心行菩薩,必須要入俗利生;如果身居深山,遠離群衆,將如何教化衆生呢?是以此中“不思”二字的意思,只是說一個行菩薩道的人,即使身居鬧市,心亦恒在定中,而能超然物外,不爲境轉而己。

  在當時諸大比丘而言:寂靜處,就是其所證的偏空涅槃理。以其斷見思煩惱名寂,離諸苦患名靜。今回小向大,求佛菩提,但依止安住于其己得我空的寂滅理中,上求下化,深入社會,廣度衆生。雖終日度衆生,不見有衆生可度;雖然不見有衆生可度,又不妨終日度衆生。如是無住生心,廣修六度萬行;住寂滅理,而能大作佛事。就可以進而斷塵沙煩惱,破無明惑,登十地,證等覺,入妙覺,成就佛果無上大菩提。

  諸善男子,如是四法,菩薩摩诃薩,應當修學。

  此是總結。如是四法指前文所說:一發菩提心,二親近善友,叁修忍辱柔和,四依寂靜處等四種方法。前二種偏重于解,後兩種著重于行。解是求慧,行是修福,如是福慧雙修,解行並進的法門,該是一位覺悟而又發大心,修大行的人,所應該修學的。

  梵言菩提薩埵,譯名覺有情。指自己覺悟,又能覺悟他人的人。凡能先知覺後知,先覺覺後覺的人,皆可稱爲“菩薩”。菩薩是學佛的起點,也是成佛的基地。由基地出發,趣向佛果菩提,中間距離,非常遙遠難行。所以說:學佛並非一朝一夕的事,成佛更非一生一世可能成辦;必須要有大智慧,大慈悲,大願力,還要加上堅決果敢的恒心,始可完成這段遙遠難行的旅程。經文在菩薩之下,加“摩诃薩”叁字,正顯示本經所說的四種方法,非發大心,修大行的人,不可能勝任。反之,若然是發大心、立大願,又具足智慧與慈悲的大菩薩,都應該修學此四種法門,而且在修學過程中,無論發生任何阻力與困擾,甚至危及生存,亦應該堅持到底,甯可喪失寶貴的身命,亦不放棄修學此四法。

  爾時世尊,即說偈言:

  爾時,是指佛說完菩薩修行四法,又勸弟子們應當堅決修學之時。梵言:“祇夜”,譯重頌。是用類似詩歌的句子,將前文的意義,重說一次。梵言:“伽陀”,譯名孤起頌,是用偈頌補充前文未曾提及的義理。現在,釋迦牟尼佛剛說完菩薩修行四法後,隨即運用五字八句的偈語,重說前文所說的道理,目的是要加深聽衆的印象,或爲後來者重說一遍。

  諸欲求勝果,當發菩提心。

  是重頌前文四法中的第一種:“當發大菩提心”。“諸”字包括當時在座諸大比丘僧,以及未來一切發心欲求佛果大菩提的人。“勝果”指佛所證的無上菩提。因爲二乘聖人所證的偏空涅槃理,是果非勝;十地菩薩分證法身,雖勝而非果(未圓滿故),唯獨佛所證的菩提覺道,既圓滿又殊勝,因名“勝果”。佛言:凡是佛弟子,欲想求得諸佛所證既殊勝又微妙的菩提果,就應“當發大菩提心”。菩提心而言大,是顯其發心大,所以修因證果無不大。

  策勤精進行,當依善知識。

  是重頌四法中:“應當親近善友”。“精進”是行,“發心”是願,我們學佛,應該以願導行,以行滿願。今既發起求佛大菩提的心願,當然要策動精進的行爲。純善無惡是名精,升求不已是名進。但是衆生的劣根性,就是懈怠放逸;何況菩提道遙遠,菩薩道難行?我們欲想精勤修學,不致因逆境當前而退失菩提心,則非親近善知識,接受善知識的策勵、指導、與勸勉不可。

  忍辱佛所贊,稱爲有力人。

  是重頌四法中:“應修忍辱柔和”。忍辱,可以對治嗔恨心,可以克服環境的困擾,可以掃除菩提道上種種障礙,還可以安忍于法喜不致得少爲足。所以佛遺教經說:“能行忍辱者,名爲有力大人。”又說:“忍之爲德,持戒苦行,所不能及。”阿含經說:“若人有大力,能忍無力者,此力爲第一,于忍中最勝。”諸法集要經說:“善安住于忍,爲第一莊嚴。”法華經說:“忍辱是如來衣”。維摩經說:“忍辱是菩薩淨土”。總之,千經萬典,無不贊歎忍辱功德。所以說:“忍辱佛所贊,稱爲有力人。”

  我們欲想戰勝環境,成就佛道,固然要修忍辱柔和,我們欲想對治嗔心,取消人間仇恨,止息戰爭,創造和平,更要修忍辱柔和。可惜娑婆世界衆生,個性剛強,嗔恨心重,先天就缺乏忍讓的美德,凡事不肯忍讓,反而以爲忍辱是恐懼心理,是弱者行爲;往往爲了表示自己是英雄好漢,一言不合,便大打出手,每因小事,拔刀放槍,致使我們的社會,充滿暴力,殺氣騰騰。其實,真正的英雄好漢,或胸懷大志的人,必能以柔製剛,忍辱負重。因爲他們知道金錢、地位、勢力,都不是堅忍的對手,最後勝利,是屬于堅忍的人;若然小不忍則亂大謀。試看,中外古今,多少英雄豪傑成功偉業,無不是拜忍辱所賜。是以古人勸導我們“忍一時之氣,可免百日之憂。”又說:“世事每從讓處好,人倫常在忍中全。”特別是學佛修行的人,更要修忍辱柔和;以忍辱柔和的態度去親近善知識,學習佛法,精進不懈;以忍辱柔和的美德來行菩薩道,教化衆生,永不疲倦;亦以忍辱柔和的功德,來完成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的菩薩道。

  空閑聖所居,無畏猶獅子。

  是重頌四法中最後的一種:“當依寂靜之處”。修行人若果知道外界一切事物,皆無常苦空,幻妄不真,心不扳緣執著,則內心自然安閑寂靜。可惜衆生往往被外界事物幻象所迷,每因角逐名利,人我對立,順我者貪,逆我者嗔,得之則喜,失之則悲;終日分別取舍,爲境所轉,內心如何閑靜?所以佛勸導初發心菩薩,除了親近善友,與修忍辱柔和行外,還要持戒修定,放棄名利財富的追逐,取消人我是非的爭執,保持身心寂靜,叁業清淨,甚至斷煩惱,了生死,轉凡成聖,親證我空真如之寂滅理,所以說:“空閑聖所居”。然後回小向大,發菩提心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不畏生死,不住涅槃,勇猛精進,“宴坐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。”心無挂礙,無有恐怖,直趣菩提,故說;“無畏猶獅子”。

  爾時世尊,說此偈己,複作是言:諸有智慧大慈悲者,能修如上四種之法,其人則能解脫生死,出離魔網,成等正覺,得大涅槃。

  此總結菩薩修行四法的功德。亦是說明釋迦牟尼佛說此經之目的。“爾時”,是指釋尊用偈頌重說四法之後,還要說明修行此四法的功德之時。“諸有智慧,大慈悲者,”是說能修行四法之人的殊勝。“能修如上四種之法”,是修因殊勝,“其人則能解脫生死,出離魔網,”是功德殊勝,“成等正覺,得大涅槃。”是證果殊勝。

  梵言:“般若”,譯名智慧。智是十度中第十智度;慧是十度中第六慧度。智與慧究竟有甚麼不同呢?大乘義章言:“照知世谛者,名爲智度;照知第一義谛者,名爲慧度。”知第一義是明理,知世谛是鑒事,能明鑒事理,達到事理無礙,事理圓融的境界,就是智慧。

  法華經言:“諸佛智慧,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,難解難入”。所以佛的智慧,非一般凡情聖智可能測知。因爲凡夫對外界事物的認識,但憑妄想識心的分別,只知事物的現象,不知事物的本體,因名世間智,以其不能出離叁界故。二乘聖人知諸法空相,證真谛理,能斷見思煩惱,解脫生死,出離叁界,因名出世間智,以其只知一切法的總相,故又名一切智。諸佛菩薩的智慧,既能觀察世間事物的真相,又能深達事物的本體,親證諸法實相理。菩薩是因位,諸佛是果位,佛在菩薩之上,是以佛的智慧,名出世間上上智。

  一般人不了解智慧的層次,每將智慧與聰明連在一起,其實一個聰明的人,並不等如有智慧。因爲很多時聰明的人,往往反爲聰明誤;世間上很多作奸犯科,擾亂社會,自害害人的事,可能都是聰明人的傑作!還有,聰明人所知障重,不肯信因果,不肯接受佛教的道理。唯有慧根深厚的人,始可接受一乘佛法,深信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,因此肯發菩提心,勤求佛道以自利。雖然,但若缺乏慈悲心,不肯教導衆生以利他,則二利缺一,覺行未圓,亦不可能成佛。所以一個發菩提心的人,既有智慧,還要有慈悲;智慧是理性追求真理,慈悲是感性憐憫衆生,如是理性與感性平衡發展,智慧與慈悲融合爲一,悲智雙運,福慧雙修,直至覺行圓滿,二利究竟,即得佛果無上菩提。所以佛說:必需要有智慧又有大慈悲心的人,才可以修學以上四種成佛的基本方法。

  佛說:如果有人真的依教奉行,切實修學以上所說的四法,則不止可以“解脫生死,出離魔網”,還可…

《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