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攝護他的心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回答說:
「要像烏龜的善巧方便,以它的殼來隱藏自己的頭尾四肢一樣;
比丘應當修習禅思,才能完善地攝護他的各種覺想。
他的心能修到無所依著,也不再有引生恐怖的障礙;
這樣就是隱藏自己,沒有人能誹謗你!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六O經注釋:
1、「難度難可忍……善攝護其心」:難度,此指難以踐行沙門神聖生活而言;難可忍,亦指難以忍受沙門神聖生活。漢譯南傳大藏經此偈作「無智沙門行,難爲並難忍,愚者墮障礙,于此人最多。若不製伏心,幾日沙門行?思念之爲囚,步步當沈溺。」
2、「如龜善方便……無能誹謗者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如龜以己殼,藏頭尾手足;比丘攝意念,無著無害他,以離于煩惱,誰亦不得貶。」
一二六一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若能將名色滅盡無余,則能永斷生死輪轉而滅苦樂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深池有小水流的注入,應當要怎樣才能使小水流返還不再注入呢?
在生死的道路上,要怎樣才能不再輪轉呢?
世間的各種苦樂,要如何才能滅盡無余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如能把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以及那意入處,
將那名(精神)色(物質)滅盡無余,流入深池的小水流就會返還不再注入,
就不會再輪轉于生死的道路上,滅盡苦樂而無殘余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六一經注釋:
1、「薩羅小流注……何由滅無余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六經此偈作「池水雲何竭?有何流還返?世間之苦樂,何處都消盡?」薩羅,即池、淵,此借指生死輪回之意。
2、「眼耳鼻舌身……苦樂滅無余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「眼耳與鼻舌,並及于身意,名色都消盡,如是池枯竭。盡于諸結業,世間之苦樂,于斯盡無、余,亦無有還返。」
一二六二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若能將六欲滅盡,則能解脫一切苦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世尊您的雙腿妙好,有如伊尼耶鹿的大腿一樣,是仙人當中最爲尊貴的,
您少食而不貪嗜美味,精勤禅思而喜樂山林寂靜處。
我現在稽首禮敬您,向瞿昙您請問,
要怎樣才能出離苦惱?要如何解脫苦惱?
我現在向您請問解脫,將于何處滅盡苦惱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世間有追求色聲香味觸的五欲,而意所識取的法境則說是第六欲,
如果對于這六欲都沒有欲求的話,就能解脫一切的苦惱。
這樣就能出離苦惱,這樣就能解脫苦惱,
而你所問的解脫,就是在于那裏滅盡苦惱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六二經注釋:
1、「伊尼耶鹿 ……于何而滅盡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七經此偈作「牟尼之世雄,猶如伊尼延,少食不嗜味,寂然處林坐。我今有少疑,欲問于瞿昙,苦從誰出要?雲何解脫苦?苦于何處盡?願爲決所疑。」伊尼耶,爲鹿之一種; ,或作 ,即股肉。佛之雙腿纖圓微妙,猶如鹿王之腿一樣,故稱伊尼耶鹿 ,爲佛陀叁十二相之一。
一二六叁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信、不放逸、精進、智慧之功德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要如何度過生死的激流呢?要如何度越生死的大海呢?
怎樣才能舍離苦惱呢?怎樣才能得到清淨呢?」
當時,世尊就誦偈答說:
「正信能度過一切生死的激流,依不放逸而度越生死的大海,
精進就能去除苦惱,依智慧就能得到清淨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終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