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

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

   一二六四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應精進直前度駛流。

 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 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 當時,那位天子問佛陀說:「世尊啊!做爲一位比丘,您這位比丘能渡過激流嗎?」

   佛陀說:「是的,天子!」

   天子又問:「是無所攀緣,也無所依住,而渡過激流的嗎?」

   佛陀說:「是的,天子!」

   天子又問:「無所攀緣,也無所依住而渡過激流,這是什麼意思呢?」

   佛陀說:「天子啊!我是如此這樣地保持著,如此這樣地一直前進,那麼就不會被水流所漂沒了。如果我不如此這樣地保持著,不如此這樣地一直前進,那麼就會被水流所漂沒了。就像這樣,天子啊!這就叫做無所攀緣,也無所依住而渡過激流。」

 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 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六四經注釋:

  1、「彼天子白佛言:世尊!比丘,比丘度駛流耶?」: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經此處作「(天子)問佛言:瞿昙!汝爲能度瀑駛流耶?」駛流,指欲流、有流、見流、無明流等四流,爲分別存在于叁界中之各種疑惑,有情爲此四法所漂流而不息,故名爲流。

  2、「天子複問……度駛流耶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天複問曰:瞿昙!汝今雲何于此駛流,無可攀挽,無安足處,而能得度?」

  3、「我如是如是抱……則爲水所漂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若我懈怠,必爲沈沒;若爲沈沒,必爲所漂。若我精進,必不沈沒;若不沈沒,不爲所漂。」

  

   一二六五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因自己滅盡愛喜得解脫,故知衆生之縛著,及其是否得解脫等問題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問佛陀說:「您這位比丘能知道一切衆生的所著、所集,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、廣解脫、極廣解脫嗎?」

   佛陀告訴天子說:「我完全知道一切衆生的所著、所集,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、廣解脫、極廣解脫。」

   天子問佛陀說:「比丘您是如何知道一切衆生的所著、所集,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、廣解脫、極廣解脫的呢?」

   佛陀告訴天子說:「由于愛喜滅盡,我的心靈已得到解脫;心靈得到解脫後,所以就能知道一切衆生的所著、所集,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、廣解脫、極廣解脫。」

 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 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六五經注釋:

  1、「比丘知一切衆生……極廣解脫耶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九經此處作「瞿昙!汝今能知一切衆生所著、所縛,及知一切衆生得解脫者並淨解脫不?」

  2、「我悉知一切衆生……極廣解脫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我實盡知一切之所縛著,及得解脫、盡解脫、淨解脫者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我知衆生之解脫,令解脫、遠離。」並對此處注釋雲:解脫是道;令解脫是果;遠離是涅槃。

  

   一二六六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具足戒定慧,便能度諸流;不樂欲想,超越色結縛,則能不染著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
  「誰能不攀緣也無所依住,晝夜勤精進,

  而度越一切的激流呢?何人能處穢汙而不被染著呢?」

  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
  「能具足一切戒法,有智慧而善修禅定,

  系念而內自思惟的人,就能渡過一切難渡的激流。

  不喜樂貪欲之想,超越色(物質)的結縛。

  不系縛也不依住的人,那麼處于穢汙也不會被染著。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六六經注釋:

  1、「誰度于諸流……何染而不著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八經此偈作「都無所緣攀,又無安足處,甚深洪流中,誰能不沈沒?誰有勤精進,能度瀑駛流?」  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日夜不惰怠,無有立足基,亦無攀著處,以何超瀑流?何人不深沈?」

  

  一二六七、本經敘說佛陀認可拘迦尼天女的見解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。

  那時,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光明天女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山谷。

  當時,拘迦尼天女誦偈說:

  「內心及身、口,不應于世間造作各種惡業,

 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,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,

 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。」

  佛陀告訴天女說:「是的,是的。

   『內心及身、口,不應于世間造作各種惡業,

  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,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,

  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。』」

   當時,拘迦那娑(即拘迦尼)天女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那時,過了夜晚,到了次日早晨,世尊走入僧衆中,鋪好坐具,于大衆前坐下,告訴衆比丘說:「昨天後夜,有一位拘迦尼天女,容色非常美妙,來到我住處,向我頂禮後,退坐一邊,唱誦詩偈說:

   『內心及身、口,不應于世間造作各種惡業,

  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,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,

  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。』

  我就回答她說:『是的,天女!是的,天女!

   內心及身、口,不應于世間造作各種惡業,

  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,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,

  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。』

  我講說這話語時,那拘迦尼天女聽聞我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我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,滿心歡喜,都願遵奉修行。

  第一二六七經注釋:

  1、「其心不爲惡……非義和合者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一經此偈作「口意宜修善,不應作諸惡;身不以小惡,加害于世間。觀欲空無實,修于念覺意;設自不樂苦,莫作損減業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第一諸天相應第四品之第十經作「即使身口意,而在于此世,不作一切惡。以離于愛欲,于正心正念,不受無利益,之一切苦惱。」

  

   一二六八、本經敘說阿難說四句法經,有一婆羅門聽後,認爲是非人所說,佛告其爲拘迦尼天女所說。

 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。

  那時,阿難尊者告訴衆比丘說:「我現在將講說四句法經。你們要仔細聽!好好地思考!我將爲你們講說什麼是四句法經。」

  當時,阿難尊者就誦偈說:

  「『內心及身、口,不應于世間造作各種惡業,

 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,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, 

  不可習進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。』

   衆比丘啊!這就叫做四句法經了。」

  當時,有一位婆羅門,離阿難尊者不遠,他正爲衆年少婆羅門教誦經典。這時,那位婆羅門這樣想著:沙門阿難所念誦的詩偈,在我附近所說的經,便是非人所說的。

  那時,那位婆羅門便去到佛陀住處,和世尊見面互相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告訴佛陀說:「瞿昙啊!沙門阿難所唱誦的詩偈說:

  『內心及身、口,不應于世間造作各種惡業,

 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,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,

 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。』

  像這樣的詩偈,應是非人所說,而非世人所說。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是的,是的,婆羅門啊!這詩偈是非人所說,不是世人所說。當時,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天女來到我住處,向我頂禮後,退坐一邊,誦偈說:

  『內心及身、口,不應于世間造作各種惡業,

 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,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,

 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。』

  我那時答說:『是的,是的,就如天女你所說:

  內心及身、口,不應于世間造作各種惡業,

 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,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,

 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。』

  所以,婆羅門啊!應當知道這首詩偈,是非人所說,不是世人所說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那位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離去。

  第一二六八經注釋:

  1、「有一異婆羅門……便是非人所說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經此處作「有一婆羅門,去阿難不遠,聞說斯偈即便思惟:如此偈義,義味深遠,非是人作,必是非人之所宣說,當往問佛。」別譯經句較爲簡潔明白。

  

  一二六九、本經經旨與一二六七經相同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…
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