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
一二六四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应精进直前度驶流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当时,那位天子问佛陀说:「世尊啊!做为一位比丘,您这位比丘能渡过激流吗?」
佛陀说:「是的,天子!」
天子又问:「是无所攀缘,也无所依住,而渡过激流的吗?」
佛陀说:「是的,天子!」
天子又问:「无所攀缘,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,这是什么意思呢?」
佛陀说:「天子啊!我是如此这样地保持着,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,那么就不会被水流所漂没了。如果我不如此这样地保持着,不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,那么就会被水流所漂没了。就像这样,天子啊!这就叫做无所攀缘,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。」
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第一二六四经注释:
1、「彼天子白佛言:世尊!比丘,比丘度驶流耶?」:别译杂阿含卷九第二十经此处作「(天子)问佛言:瞿昙!汝为能度瀑驶流耶?」驶流,指欲流、有流、见流、无明流等四流,为分别存在于三界中之各种疑惑,有情为此四法所漂流而不息,故名为流。
2、「天子复问……度驶流耶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天复问曰:瞿昙!汝今云何于此驶流,无可攀挽,无安足处,而能得度?」
3、「我如是如是抱……则为水所漂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若我懈怠,必为沉没;若为沉没,必为所漂。若我精进,必不沉没;若不沉没,不为所漂。」
一二六五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因自己灭尽爱喜得解脱,故知众生之缚着,及其是否得解脱等问题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当时,那位天子问佛陀说:「您这位比丘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着、所集,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、广解脱、极广解脱吗?」
佛陀告诉天子说:「我完全知道一切众生的所着、所集,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、广解脱、极广解脱。」
天子问佛陀说:「比丘您是如何知道一切众生的所着、所集,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、广解脱、极广解脱的呢?」
佛陀告诉天子说:「由于爱喜灭尽,我的心灵已得到解脱;心灵得到解脱后,所以就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着、所集,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、广解脱、极广解脱。」
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第一二六五经注释:
1、「比丘知一切众生……极广解脱耶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九经此处作「瞿昙!汝今能知一切众生所着、所缚,及知一切众生得解脱者并净解脱不?」
2、「我悉知一切众生……极广解脱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我实尽知一切之所缚着,及得解脱、尽解脱、净解脱者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「我知众生之解脱,令解脱、远离。」并对此处注释云:解脱是道;令解脱是果;远离是涅槃。
一二六六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具足戒定慧,便能度诸流;不乐欲想,超越色结缚,则能不染着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「谁能不攀缘也无所依住,昼夜勤精进,
而度越一切的激流呢?何人能处秽污而不被染着呢?」
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「能具足一切戒法,有智慧而善修禅定,
系念而内自思惟的人,就能渡过一切难渡的激流。
不喜乐贪欲之想,超越色(物质)的结缚。
不系缚也不依住的人,那么处于秽污也不会被染着。」
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第一二六六经注释:
1、「谁度于诸流……何染而不着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八经此偈作「都无所缘攀,又无安足处,甚深洪流中,谁能不沉没?谁有勤精进,能度瀑驶流?」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「日夜不惰怠,无有立足基,亦无攀着处,以何超瀑流?何人不深沉?」
一二六七、本经叙说佛陀认可拘迦尼天女的见解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。
那时,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光明天女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,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。
当时,拘迦尼天女诵偈说:
「内心及身、口,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,
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,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,
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。」
佛陀告诉天女说:「是的,是的。
『内心及身、口,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,
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,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,
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。』」
当时,拘迦那娑(即拘迦尼)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那时,过了夜晚,到了次日早晨,世尊走入僧众中,铺好坐具,于大众前坐下,告诉众比丘说:「昨天后夜,有一位拘迦尼天女,容色非常美妙,来到我住处,向我顶礼后,退坐一边,唱诵诗偈说:
『内心及身、口,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,
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,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,
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。』
我就回答她说:『是的,天女!是的,天女!
内心及身、口,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,
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,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,
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。』
我讲说这话语时,那拘迦尼天女听闻我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我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,满心欢喜,都愿遵奉修行。
第一二六七经注释:
1、「其心不为恶……非义和合者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一经此偈作「口意宜修善,不应作诸恶;身不以小恶,加害于世间。观欲空无实,修于念觉意;设自不乐苦,莫作损减业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第一诸天相应第四品之第十经作「即使身口意,而在于此世,不作一切恶。以离于爱欲,于正心正念,不受无利益,之一切苦恼。」
一二六八、本经叙说阿难说四句法经,有一婆罗门听后,认为是非人所说,佛告其为拘迦尼天女所说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。
那时,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说:「我现在将讲说四句法经。你们要仔细听!好好地思考!我将为你们讲说什么是四句法经。」
当时,阿难尊者就诵偈说:
「『内心及身、口,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,
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,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,
不可习进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。』
众比丘啊!这就叫做四句法经了。」
当时,有一位婆罗门,离阿难尊者不远,他正为众年少婆罗门教诵经典。这时,那位婆罗门这样想着:沙门阿难所念诵的诗偈,在我附近所说的经,便是非人所说的。
那时,那位婆罗门便去到佛陀住处,和世尊见面互相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告诉佛陀说:「瞿昙啊!沙门阿难所唱诵的诗偈说:
『内心及身、口,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,
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,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,
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。』
像这样的诗偈,应是非人所说,而非世人所说。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是的,是的,婆罗门啊!这诗偈是非人所说,不是世人所说。当时,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天女来到我住处,向我顶礼后,退坐一边,诵偈说:
『内心及身、口,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,
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,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,
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。』
我那时答说:『是的,是的,就如天女你所说:
内心及身、口,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,
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,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,
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。』
所以,婆罗门啊!应当知道这首诗偈,是非人所说,不是世人所说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离去。
第一二六八经注释:
1、「有一异婆罗门……便是非人所说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经此处作「有一婆罗门,去阿难不远,闻说斯偈即便思惟:如此偈义,义味深远,非是人作,必是非人之所宣说,当往问佛。」别译经句较为简洁明白。
一二六九、本经经旨与一二六七经相同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…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