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言辭,可是並未息止你的內心,

  這樣怎能息止你的怨嫌呢?怎能叫做修習善業呢?」

  當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誰能沒有過錯呢?什麼人沒有罪業呢?

  又有誰能不愚癡呢?那一個人能常固持正念的呢?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七四經注釋:

  1、「誰不有其過……孰能常堅固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七經此偈作「人誰無愆過?人誰無誤失?何誰離愚癡?何誰常具念?」本偈之後,又另加一段「爾時,世尊以偈答曰:如來婆伽婆,正智得解脫,彼無諸愆過,亦複無得失,彼已離愚癡,能具于正念。」經意顯得較完足,求那跋陀羅譯本應是把這小段遺漏了,別譯適可補足其缺漏。婆伽波,又譯作薄伽梵,華譯爲世尊,具有六義:一、自在│無煩惱,二、熾盛│智火洞達無際,叁、端嚴│具叁十二相,四、名稱│十方世界無不聞知,五、吉祥│贊歎供養者能獲福,六、尊貴│如來證極果位,方便利益衆生。

  

  一二七五、本經敘說瞿迦梨比丘因誹謗舍利弗、目揵連之故,命終後墮入大缽 昙摩地獄中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。

  那時,有位瞿迦梨比丘,是提婆達多的同黨,他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。

  當時,世尊告訴瞿迦梨比丘說:「瞿迦梨啊!你爲什麼對舍利弗和目揵連的清淨梵行,生起不清淨的心呢?這樣將會得到長夜沒有利益的痛苦。」

  瞿迦梨比丘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現在相信世尊的話,您的說法沒有錯,但是那舍利弗和大目揵連二人心中卻懷有惡欲。」如此第二、第叁次,都是同樣說法,這位提婆達多的同黨│瞿迦梨比丘,在世尊對他的再叁勸說中,他都違逆而不接受,就從座席起來離去。離去後,他的全身長滿了疱瘡,像栗子那麼大,漸漸增長,大得像桃李一樣。

  這時,瞿迦梨比丘因患苦痛,口裏即說:「熱極了!熱極了!」全身都流出膿血,身死命終之後,便墮入于大缽昙摩地獄中。

  那時,有叁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。這時,有一位天子告訴佛陀說:「那位提婆達多的同黨││瞿迦梨比丘,現在已經命終了。」這時,第二位天子這樣說:「世尊您應當知道:瞿迦梨比丘命終後墮入于地獄中。」第叁位天子就誦偈說:

  「人生于世間,刀斧也會生在口中,

  這刀斧還會砍向自身,這都是由于惡言而招來的。

  應該要毀廢的,卻反而稱譽;應該稱譽的,卻反而毀謗。

  他的罪業便生于口,死後將會墮入惡道中!

  賭博而亡失了錢財,這還不算是大過咎;

  但是毀謗佛陀和他的聲聞弟子,這樣就是大罪過了!」

  那第叁位天子誦完這首偈後,他們便隱沒不見了。

  這時,過了夜晚,到了次日的早晨,世尊走入僧衆中,在大衆前鋪好座位坐下,告訴衆比丘說:「昨晚後夜之時,有叁位天子來到我的住處,向我頂禮後,退坐一邊。第一位天子告訴我說:『世尊啊!那位提婆達多的同黨││瞿迦梨比丘,現在已經命終了。』第二位天子告訴其余天子說:『瞿迦梨比丘命終後墮入地獄中。』第叁位天子就誦偈說:

  『人生于世間,刀斧也會生在口中,

  這刀斧還會砍向自身,這都是由于惡言而招來的。

  應該要毀廢的,卻反而稱譽;應該稱譽的,卻反而毀謗。

  他的罪業便生于口,死後將會墮入惡道中!』

  誦完這首偈後,便隱沒不見了。衆比丘啊!你們想聽聽生于阿浮陀地獄的衆生,他們壽命的期限嗎?」

  衆比丘答佛陀說:「現在正是時候,希望世尊能爲大衆們解說阿浮陀地獄衆生壽命的期限。衆比丘們聽聞後,當會信受奉行。」

 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:「你們要仔細聽!好好地思考!我將爲你們解說。譬如在拘薩羅國裏,每四鬥爲一阿羅,每四阿羅爲獨籠那,每十六獨籠那爲一阇摩那,每十六阇摩那爲一摩尼,每二十摩尼爲一佉梨,每二十佉梨爲一倉,用芥子充滿其中。假使有人每一百年便去拿取一粒芥子,如此乃至滿倉的芥子都被取盡了,然而阿浮陀地獄的衆生,他們的壽命,仍然未盡。就像這樣,二十個阿浮陀地獄衆生的壽命,等于一個尼羅浮陀地獄衆生的壽命,二十個尼羅浮陀地獄衆生的壽命,等于一個阿咤咤地獄衆生的壽命,二十個阿咤咤地獄衆生的壽命,等于一個阿波波地獄衆生的壽命,二十個阿波波地獄衆生的壽命,等于一個阿休休地獄衆生的壽命,二十個阿休休地獄衆生的壽命,等于一個優缽羅地獄衆生的壽命,二十個優缽羅地獄衆生的壽命,等于一個缽昙摩地獄衆生的壽命,二十個缽昙摩地獄衆生的壽命,等于一個摩诃缽昙摩地獄衆生的壽命。

  衆比丘啊!那位瞿迦梨比丘命終後會墮入摩诃缽昙摩地獄中,那是因爲他對于舍利弗尊者與大目揵連比丘生起惡心誹謗的緣故。所以,衆比丘啊!你們應當這樣修學:對于那已被燒焦的柱子,尚且不願毀壞它,更何況是毀壞那有情識的衆生呢?」佛陀又告訴衆比丘說:「你們應當如此修學!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,滿心歡喜,都願遵奉修行。

  第一二七五經注釋:

  1、瞿迦梨:比丘名,先依佛出家,後隨提婆達多叛佛離開佛陀僧團。

  2、大缽 昙摩地獄:地獄名。生此地獄中,因極寒身裂如大紅蓮花。

  3、阿浮陀:意爲「疱」,八寒地獄之一,因極寒故身生疱。

  4、尼羅浮陀:意爲「無水疱」。因極寒而使所生之水疱破裂。

  5、阿咤咤:生此地獄中不耐苦而發「阿咤咤」聲。

  6、阿波波:生此地獄中不耐苦而發「阿波波」聲。

  7、阿休休:又作「虎虎婆」。生此地獄中,因極寒身裂如白蓮花,又因不耐苦而發「虎虎婆」聲。

  8、優缽 羅:青蓮花。生此地獄中,因極寒身破裂如青蓮花。

  9、缽 昙摩:紅蓮花。生此地獄中,因極寒身破裂如紅蓮花。

  

  一二七六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怎樣叫墮于負處門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
  「退落而墮于負處(敗亡),怎樣能夠知道呢?

  希望世尊您解說,怎麼叫負處門(敗亡的因素)呢?」

 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:

  「勝處容易得知,負處(敗亡)也容易知道;

  愛樂正法就是勝處,毀壞正法就是負處。

  愛樂惡知識,不敬愛善知識;

  對于善友又生怨結,這樣就叫做墮于負處門。

  愛樂不善的人,對于善人反而憎惡他;

  貪欲于惡業而不欲行善業,這樣就叫做負處門。

  用鬥秤去欺詐人,這樣就叫做墮于負處門。

  沈迷賭博嗜好飲酒,好逸閑遊,貪著女色,

  耗費財物,這樣就叫做墮于負處門。

  女人不能自守婦道,舍夫主而跟隨他人私奔;

  男子心放蕩,舍棄妻室而追逐外面的女色,

  如此持家的人,這樣都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老婦嫁得年少夫婿,心裏常懷著嫉妒,

  心懷嫉妒而坐臥不安,這樣都是墮于負處門;

  老夫娶得年輕少婦,墮于負處也是如此。

  經常樂著于睡眠,喜與知友同遊戲,

  怠惰又好瞋恨,這樣都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多財而廣結朋友,酒食奢華而不知節製,

  多耗費以喪其財物,這樣都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少財而多貪愛,出生在剎帝利家,

  經常渴求成爲王者,這樣就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常求珠珰、璎珞、皮鞋、傘蓋以莊嚴自己,

  然而卻悭吝不施,這樣就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接受他人豐盛的美食,自己卻悭惜財物,

  只貪食他人食物而不欲回報,這樣就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沙門、婆羅門,委屈請求進入他家裏,

  然而他卻悭吝而不及時布施,這樣就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沙門、婆羅門,依次第行乞食時,

  卻呵責不欲布施給他們,這樣就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如果父母已年老,但卻不知及時奉養他們,

  有財物而不願布施奉養,這樣就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佛陀和他的弟子大衆,無論在家或出家,

  毀呰而不恭敬他們,這樣就是墮于負處門。

  實在不是阿羅漢,而自稱已證得阿羅漢,

  這樣就是世間的盜賊,將會墮于負處門。

  這世間的負處,我已如實知見,所以將它說出來,

  這些負處就好比危險可怖的道路一樣,有智慧的人應當遠避它。」

  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七六經注釋:

  1、「退落墮負處……雲何負處門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相對經文此處作「我等向瞿昙世尊,欲請問敗亡者人,如何爲敗亡者門?爲此我等前來問。」另郭良鋆譯南傳經集此處作「我們請教喬達摩關于人的毀滅。我們前來詢問世尊:毀滅的原因是什麼?」可見「負處」在此是指敗亡、毀滅之意。門,即指原因、因素而言。

  2、「勝處易得知,負處知亦易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了知勝存者容易,了知敗亡者容易」;郭良鋆譯南傳小部經集此處作「生存容易明白,毀滅也容易明白」。

  3、生于剎利家:家,原作「心」,現根據南傳及別譯改正。元、明、聖叁本亦作「家」。

  4、羅漢過自稱:別譯雜阿含經作「自稱是羅漢」。

  

  一二七七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愚夫隨愛而逐,如此愛戲有如無知孩童以土塊相擲一樣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…
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