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经文则作「舍卫国祇园。」
2、「彼天子天身委地……不自持立」: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相对经文此处作「诣已,于世尊前,虽想伫足而立,却惟有沉陷而不能站立,犹如将酥油或胡麻油灌注于砂时,随即沉渗入而不住;正如是,哈它卡天子于世尊前,虽想伫足而立,而唯陷沉,却不能站立。」此位天子之名,本经称作「手天子」,别译杂阿含经作「首天子」,汉译南传大藏经则作「哈它卡天子」。
一二五五、本经叙说无烦天子与佛谈及得解脱生于无烦天之七比丘,以及自己生天因缘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无烦天子(色界四禅第五天),容色非常美妙,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说:
「往生到那无烦天,得到解脱的七位比丘,
他们的贪欲、瞋恚已灭尽,超离了世间的恩爱。
是谁度越一切疾流,度脱难度的死魔军呢?
是谁断除了死魔的绳缚,永远地超离烦恼的驾轭呢?」
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「优波迦尊者,以及波罗揵茶尊者,
弗迦罗娑梨尊者,跋提尊者、揵陀叠尊者,
还有婆休难提尊者和波毗瘦 尊者,
这些比丘们,他们都已度越一切疾流。
他们已断绝死魔的绳缚,度越那难度的死魔军;
断绝死魔的绳缚,超越了诸天的驾轭。
你所说的是非常深奥的妙法,所知晓的是寻常人难以理解的事,
以如此善巧方便来询问深奥的义理,你究竟是什么人呢?」
当时,那位天子就诵偈告诉佛陀说:
「我是证得阿那含果的人,现在受生于无烦天上,
所以能够知道这些已得解脱的七位比丘,
他们都已灭尽贪欲、瞋恚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当时,世尊又诵偈说:
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以及第六意入处,
还有那名(精神)与色(物质),都应灭尽无余。
能知道这些法,而已得到解脱的七位比丘,
他们对于有(存在)的贪爱都已灭尽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这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「过去世时,我是住在鞞跋楞伽村中。
我的名字叫难提婆罗,从事制造那些瓦器的工作,
我是迦叶佛的弟子,在家受持优婆塞(居士)法,
恭敬供养父母,离欲而修学梵行,
那七位比丘世世都是我的善友,我也是他们的善知识。
这些大士们,过去世时都很融洽地在一起,
善能修治身心,现在都只持着这最后一次的身体了。」
那时,世尊又诵偈说:
「是的,你这位贤士,就如你所说的,
过去世时有一鞞跋楞伽村,有位名叫难提婆罗的人,
他是迦叶佛的弟子,在家受持优婆塞法,
恭敬供养父母,离欲而修学梵行,
往昔这七位比丘都是你的善知识,而你也是他们的良友。
如此这些正士们,过去世时都很融洽地在一起,
善能修治他们的身心,现在都只持着这最后一次的身体了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便隐没不见。
第一二五五经注释:
1、无烦天:色界五净居天之一,色界证不还果之圣者所生之处有五净居天,又作五不还天、五阿那含天。
2、「说甚深妙法,觉悟难知者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第二九经此处作「言说极深远,难识难可解」;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「知难复悟难,汝言深奥语」。
3、迦叶佛:过去七佛之第六佛。于现世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,是释迦佛以前之佛。
4、持此后边身:言这位天子与七位比丘都已证得阿那含果(不还果),已不再转生欲界,其现在之身,就是最后一次的身体了。
一二五六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世间没有不依勤修行、制伏诸根、一切舍离而能得解脱的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「这世间有很多的恐怖,众生经常忧恼烦乱;
已生起的也是苦,未生起的也应当是苦;
是否有一远离恐怖之处,希望具慧眼的世尊能为解说!」
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「世间没有不依勤苦修行,没有不依制伏诸根,
没有不依一切皆舍离,而能于现世中得到解脱的。」
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第一二五六经注释:
1、「此世多恐怖……唯愿慧眼说」: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「此心常怖畏,此意常颤栗,起时甚恐惧,不起亦恐惧。若有免畏道,愿请以指教。」
2、「无有异苦行……而得见解脱」: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「菩提分之外,勤修行之外,制诸根之外,一切放弃外,我不得窥见,众生之平安。」见解脱,即现法解脱,现法即现世之意。
一二五七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如何修习方能得到妙色身及被诸天供养等问题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「究竟要怎样,所有众生才能获得妙色之身呢!
要怎样方便修习,才能得到出离道呢?
众生应安住于何法呢?所修习的是什么法呢?
是那一种众生,会被诸天所供养呢?」
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「受持净戒,具有光明的智慧,自己修习正受(禅定),
以正直心系念,炽盛的忧恼全都息灭,
获得平等的智慧,心灵完善地解脱。
因为这些因缘之故,就能得到妙色之身,
成就出离之道,内心安住于其中修学。
具备如此善德的人,就会被诸天所供养。」
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一二五八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精勤修习可开发圣道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说:
「内心沉没于睡眠,呵欠连连不欣乐,
过度饱食,内心烦闷,懈怠而不精进努力;
这十种事(应是五事)能覆障众生,使圣道不能显现。」
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「内心沉没于睡眠,呵欠连连不欣乐,
过度饱食,内心烦闷,懈怠而不精进努力;
如果能精勤修习的话,就能开发圣道!」
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第一二五八经注释:
1、欠呿:为张口频伸之义,即呵欠。
2、斯十覆众生:句中谓有十种事覆盖众生,但偈中只举出五事:睡眠、欠呿、饱食、心愦闷、懈怠。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五经此处作「五事来覆障」。
一二五九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持戒修慧可远离缠结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说:
「外入处(外境)的缠结不能真正缠结众生,内入处(六根)的缠结才能缠结众生;
现在请问瞿昙您,谁能于缠结中脱离缠结呢?」
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「有智慧的人应建立禁戒,内心修习智慧,
比丘这样勤修习的话,就能于缠结中解脱缠结。」
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第一二五九经注释:
1、「外缠结非缠,内缠缠众生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三经此处作「云何外结发,内亦有结发,世界俱结发?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「内外之缠縺,人人缠缠縺」。别译与南传偈意相当,而本经「外缠结非缠」,叙述与前二者不同。
一二六O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,若比丘习禅思,善摄诸觉想,则其心无所依,他人不能诽谤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说:
「有一种沙门,由于无知的缘故,他很难践行,也很难忍受出家的生活,
他会生起诸多的困难障碍,深深地陷溺于其中。
他的心都是随着感受而自在享受,经常陷溺于其中;
沙门究竟要怎样修行,才能完善地…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