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經文則作「舍衛國祇園。」
2、「彼天子天身委地……不自持立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相對經文此處作「詣已,于世尊前,雖想伫足而立,卻惟有沈陷而不能站立,猶如將酥油或胡麻油灌注于砂時,隨即沈滲入而不住;正如是,哈它卡天子于世尊前,雖想伫足而立,而唯陷沈,卻不能站立。」此位天子之名,本經稱作「手天子」,別譯雜阿含經作「首天子」,漢譯南傳大藏經則作「哈它卡天子」。
一二五五、本經敘說無煩天子與佛談及得解脫生于無煩天之七比丘,以及自己生天因緣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無煩天子(色界四禅第五天),容色非常美妙,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說:
「往生到那無煩天,得到解脫的七位比丘,
他們的貪欲、瞋恚已滅盡,超離了世間的恩愛。
是誰度越一切疾流,度脫難度的死魔軍呢?
是誰斷除了死魔的繩縛,永遠地超離煩惱的駕轭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優波迦尊者,以及波羅揵茶尊者,
弗迦羅娑梨尊者,跋提尊者、揵陀疊尊者,
還有婆休難提尊者和波毗瘦 尊者,
這些比丘們,他們都已度越一切疾流。
他們已斷絕死魔的繩縛,度越那難度的死魔軍;
斷絕死魔的繩縛,超越了諸天的駕轭。
你所說的是非常深奧的妙法,所知曉的是尋常人難以理解的事,
以如此善巧方便來詢問深奧的義理,你究竟是什麼人呢?」
當時,那位天子就誦偈告訴佛陀說:
「我是證得阿那含果的人,現在受生于無煩天上,
所以能夠知道這些已得解脫的七位比丘,
他們都已滅盡貪欲、瞋恚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世尊又誦偈說:
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以及第六意入處,
還有那名(精神)與色(物質),都應滅盡無余。
能知道這些法,而已得到解脫的七位比丘,
他們對于有(存在)的貪愛都已滅盡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這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過去世時,我是住在鞞跋楞伽村中。
我的名字叫難提婆羅,從事製造那些瓦器的工作,
我是迦葉佛的弟子,在家受持優婆塞(居士)法,
恭敬供養父母,離欲而修學梵行,
那七位比丘世世都是我的善友,我也是他們的善知識。
這些大士們,過去世時都很融洽地在一起,
善能修治身心,現在都只持著這最後一次的身體了。」
那時,世尊又誦偈說:
「是的,你這位賢士,就如你所說的,
過去世時有一鞞跋楞伽村,有位名叫難提婆羅的人,
他是迦葉佛的弟子,在家受持優婆塞法,
恭敬供養父母,離欲而修學梵行,
往昔這七位比丘都是你的善知識,而你也是他們的良友。
如此這些正士們,過去世時都很融洽地在一起,
善能修治他們的身心,現在都只持著這最後一次的身體了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五五經注釋:
1、無煩天:色界五淨居天之一,色界證不還果之聖者所生之處有五淨居天,又作五不還天、五阿那含天。
2、「說甚深妙法,覺悟難知者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第二九經此處作「言說極深遠,難識難可解」;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則作「知難複悟難,汝言深奧語」。
3、迦葉佛:過去七佛之第六佛。于現世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,是釋迦佛以前之佛。
4、持此後邊身:言這位天子與七位比丘都已證得阿那含果(不還果),已不再轉生欲界,其現在之身,就是最後一次的身體了。
一二五六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世間沒有不依勤修行、製伏諸根、一切舍離而能得解脫的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這世間有很多的恐怖,衆生經常憂惱煩亂;
已生起的也是苦,未生起的也應當是苦;
是否有一遠離恐怖之處,希望具慧眼的世尊能爲解說!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世間沒有不依勤苦修行,沒有不依製伏諸根,
沒有不依一切皆舍離,而能于現世中得到解脫的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五六經注釋:
1、「此世多恐怖……唯願慧眼說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此心常怖畏,此意常顫栗,起時甚恐懼,不起亦恐懼。若有免畏道,願請以指教。」
2、「無有異苦行……而得見解脫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菩提分之外,勤修行之外,製諸根之外,一切放棄外,我不得窺見,衆生之平安。」見解脫,即現法解脫,現法即現世之意。
一二五七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如何修習方能得到妙色身及被諸天供養等問題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究竟要怎樣,所有衆生才能獲得妙色之身呢!
要怎樣方便修習,才能得到出離道呢?
衆生應安住于何法呢?所修習的是什麼法呢?
是那一種衆生,會被諸天所供養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受持淨戒,具有光明的智慧,自己修習正受(禅定),
以正直心系念,熾盛的憂惱全都息滅,
獲得平等的智慧,心靈完善地解脫。
因爲這些因緣之故,就能得到妙色之身,
成就出離之道,內心安住于其中修學。
具備如此善德的人,就會被諸天所供養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二五八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精勤修習可開發聖道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說:
「內心沈沒于睡眠,呵欠連連不欣樂,
過度飽食,內心煩悶,懈怠而不精進努力;
這十種事(應是五事)能覆障衆生,使聖道不能顯現。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內心沈沒于睡眠,呵欠連連不欣樂,
過度飽食,內心煩悶,懈怠而不精進努力;
如果能精勤修習的話,就能開發聖道!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五八經注釋:
1、欠呿:爲張口頻伸之義,即呵欠。
2、斯十覆衆生:句中謂有十種事覆蓋衆生,但偈中只舉出五事:睡眠、欠呿、飽食、心愦悶、懈怠。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五經此處作「五事來覆障」。
一二五九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持戒修慧可遠離纏結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說:
「外入處(外境)的纏結不能真正纏結衆生,內入處(六根)的纏結才能纏結衆生;
現在請問瞿昙您,誰能于纏結中脫離纏結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有智慧的人應建立禁戒,內心修習智慧,
比丘這樣勤修習的話,就能于纏結中解脫纏結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五九經注釋:
1、「外纏結非纏,內纏纏衆生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叁經此處作「雲何外結發,內亦有結發,世界俱結發?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內外之纏縺,人人纏纏縺」。別譯與南傳偈意相當,而本經「外纏結非纏」,敘述與前二者不同。
一二六O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若比丘習禅思,善攝諸覺想,則其心無所依,他人不能誹謗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說:
「有一種沙門,由于無知的緣故,他很難踐行,也很難忍受出家的生活,
他會生起諸多的困難障礙,深深地陷溺于其中。
他的心都是隨著感受而自在享受,經常陷溺于其中;
沙門究竟要怎樣修行,才能完善地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