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是什麼隱覆這世間?是什麼系縛這世間?
是什麼憶持著衆生?是什麼建立衆生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是無明隱覆這世間,愛結系縛著衆生,
無明隱覆憶持著衆生,我慢建立衆生幢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就又誦偈問佛陀說:
「什麼人沒有覆蓋呢?又是什麼人沒有愛結的系縛呢?
什麼人已出離隱覆呢?什麼人不會建立我慢幢呢?」
當時,世尊就誦偈答說:
「如來成就等正覺,具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,
他不會被無明所覆蓋,也沒有愛結的系縛,
已超出于隱覆,摧滅了我慢之幢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二五經注釋:
1、誰憶于衆生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二六經此處作「何誰汙衆生」。
2、隱覆憶衆生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瞋汙染衆生」。
3、慢幢:慢心高舉,如幢之高聳也。幢,音ㄔㄨㄤˊ,佛前所建之旌旗類。
一二二六、本經敘說佛陀爲一天子講說致安樂之道,以及財物、味、壽之最勝者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一個人所有財物中,什麼是最殊勝的呢?
要修習什麼善行,才能招致安樂呢?
各種滋味中,什麼是最殊勝的滋味呢?
一切衆生中,什麼是最殊勝的壽命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清淨的信樂心,這就叫做人們最殊勝的財物。
修行正法,就能招來安樂的果報。
真實的妙語,這就是最殊勝的滋味。
賢聖的智慧之命,就是最殊勝的壽命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二六經注釋:
1、「何等爲上士,所有資財物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二七經作「人財何者勝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人于此世間,何爲最勝富?」
2、「真谛之妙說,是則味之上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于諸滋味中,實語爲第一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真實乃果實,是最上美味。」
一二二七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比丘應以信爲己伴,以智慧教人,愛樂涅槃斷結縛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說:
「什麼是比丘自己的第二伴侶呢?
什麼是比丘應隨順教授于人的呢?
比丘應在于何處遊心而自娛樂,
而且在那裏遊樂後,便能斷除一切的結縛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正信就是自己的第二伴侶,智慧就是所應教授于人的,
涅槃就是所應善樂之處,比丘便能斷除一切的結縛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二七經注釋:
1、「雲何爲比丘……能斷諸結縛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何者爲人伴?又以何教人?又愛樂何物,人脫衆苦惱?」
2、「信爲同己二……比丘斷結縛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信爲人之伴,智慧以教人;愛樂涅槃者,人脫衆苦惱。」
一二二八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持正戒使人善老,應建立淨信,智慧是珍寶,盜賊不能奪功德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怎樣能使我們守善到老呢?什麼是所應善于建立的呢?
什麼是人們的珍寶呢?什麼是盜賊所不能奪走的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持正戒能使人守善到老,應善于建立淨信,
智慧就是人們的珍寶,所修作的功德,盜賊是無法奪走的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二二九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是愛欲生衆生,心意在前驅馳,衆生起生死輪回,依苦而不得解脫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是什麼法生起衆生的呢?是什麼在前面驅馳奔走呢?
生死輪回是如何生起的呢?是什麼法而使人不得解脫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是愛欲生起衆生,是人的心意在前面驅馳奔走,
是衆生生起生死輪回,依于苦法使人不得解脫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二九經注釋:
1、雲何起生死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何者墮輪回」。
2、衆生起生死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衆生墮輪回」。
一二叁O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是愛欲生衆生,心意在前驅馳,衆生生起生死輪回,業爲人依怙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是什麼法生起衆生的呢?是什麼在前面驅馳奔走呢?
生死輪回是如何生起的呢?什麼法可成爲依怙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是愛欲生起衆生,是人的心意在前面驅馳奔走,
是衆生生起生死輪回,所造作的業可成爲人的依怙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叁O經注釋:
1、何法可依怙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何者人依怙」;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叁一經此處則作「何者爲怖畏」。
2、業者可依估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業爲人依怙」;別譯雜阿含經則作「苦爲大怖畏」。
一二叁一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是愛欲生起衆生,心意在前驅馳,衆生生起生死輪回,業甚可畏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是什麼法生起衆生的呢?是什麼在前面驅馳奔走呢?
生死輪回是如何生起的呢?有什麼法極可畏的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是愛欲生起衆生,是人的心意在前面驅馳奔走,
是衆生生起生死輪回,所造作的業極可怖畏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二叁二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貪欲非道,壽命日遷,女人爲梵行垢,修梵行才能淨化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什麼叫做非道呢?什麼會日夜遷流消逝呢?
什麼會垢穢梵行呢?什麼會煩累世間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貪欲就叫做非道,壽命會日夜遷流消逝,
女人會垢穢梵行,女人會煩累世間。
若能精進修習梵行,便能洗除這些罪過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叁二經注釋:
1、雲何累世間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叁叁經作「誰惱害世間」。
2、「熾然修梵行,已洗諸非小」:別譯雜阿含經作「專修梵行者,潔淨勝彼水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苦行與梵行,爲無水沐浴」。
一二叁叁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「名」(受、想、行、識等精神現象)爲世間之至上,能製禦世間之衆生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什麼法會遮映世間呢?什麼法是最高無上的呢?
是那一種法,能普遍地製禦衆生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名(精神現象)會遮映世間,名是世間最高無上的,
只有這一『名』法,能普遍地製禦世間的衆生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叁叁經注釋:
1、「名者映世間……能製禦世間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叁四經此偈作「于諸世物中,四陰名最勝,善于彼處處,皆得爲最上。四陰名一法,于世間自在。」名,即指受、想、行、識四無色陰而言。
一二叁四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有關偈頌的因、依據、體等問題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那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什麼法是偈頌的因呢?要用什麼來莊嚴偈頌呢?
偈頌是依據什麼呢?什麼是偈頌的體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欲就是偈頌的因,要用文字來莊嚴偈頌,
題名就是偈頌的依據,作成的文章是偈頌的體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叁四經注釋:
1、「欲者是偈因……造作爲偈體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叁五經此偈作「偈以欲爲初,字爲偈分別,偈依止于名,文章以爲體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則作「韻爲偈頌因,文字其標記,偈頌依題名,詩人此住家。」南北所傳,有所不同。
一二叁五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,應如何知道車乘、火、國土、妻婦等問題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如何知道車乘呢?如何知道有火呢?
如何知道國土呢?如何知道妻婦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看見幢蓋就知道是什麼車乘,看見煙就知道有火燃,
看見國王就知道有其國土,看見丈夫就知道他的妻婦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終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