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
一二叁六、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誦偈贊說處天宮中才能得快樂,佛陀告訴他諸行無常,寂滅乃爲真樂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告訴佛陀說:
「不住在天上的難陀林,終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,
住在忉利天宮中,可得到天帝的名稱。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你這小童子,如何得知阿羅漢所說的真理呢?
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無常,這些都是會生滅之法;
生起的既然又會消滅,要把生滅都成爲寂滅才是真正的快樂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叁六經注釋:
1、難陀林:即忉利天之歡喜園。
2、忉利天:即叁十叁天,爲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,天主名釋提桓因,宮殿在須彌山頂。
3、童蒙:小孩子。
一二叁七、本經敘說有一天子不贊成佛陀執著于教化衆生,佛陀告其以哀憫故,常教授衆生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就誦偈說:
「斷除一切鈎鎖的束縛,釋迦牟尼您已經沒有家累了,
可是大沙門您卻執著于教化,對此我不贊美稱善!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一切衆生之類,都是互相纏縛而不得解脫;
如果是有智慧的人,那一個能不憐憫他們呢?
成正覺的善逝,就是因爲哀憫他們的緣故,所以常去教授衆生們;
哀憫一切衆生,這是阿羅漢之法所應有的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叁七經注釋:
1、鈎鏁:音ㄍㄡ ㄙㄨㄛˇ。鈎,或作「鈎」。鏁,同「鎖」字。彎曲的鎖鏈。
2、是法之所應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經此處作「羅漢法應爾」。
一二叁八、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認爲人時時皆有慚愧心,佛陀則認爲有慚愧心者稀有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說:
「常習慚愧之心,這是人們時時會有的事;
如此就能遠離一切的惡業,猶如顧鞭便快跑的良馬一樣。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常習慚愧之心,這樣的人實在很少;
如此就能遠離一切的惡業,猶如顧鞭便快跑的良馬一樣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二叁九、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認爲雖不習正法,長時後心亦能覺悟;佛說應習正法,才能得證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對佛陀說:
「不習近正法,樂著于各種邪見,
昏沈睡眠而不自覺悟,經過長時間後,他的心自能覺悟。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應專心修習正法,遠離不善之業,
如此滅盡煩惱的阿羅漢,于此險惡之世,他的心也是平等的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叁九經注釋:
1、彼天子說偈問佛:比對別譯本及南傳,此句應作「彼天子而說偈言」。
2、「不習近正法……長劫心能悟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四經此偈作「不善知己法,好欲習他法,是名睡不寤,有時必得寤。」
一二四O、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認爲若依法善調伏,不隨諸邪見,雖著于睡眠,亦能隨時悟;佛陀則答以究竟愚癡無知,乃能度世恩愛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說:
「如果能依法善調伏自己,不隨從其它的邪見,
雖然仍是貪著于睡眠,但還是能隨時得到證悟。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如果能依法調伏自己,也不隨從其它的邪見,
仍要徹底地滅盡愚癡無知後,才能度越世間的恩愛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四O經注釋:
1、「以法善調伏……則能隨時悟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五經此偈作「不善調于法,依止于異見,是名睡不寤,有時或得寤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「以迷于法故,引入于異教,深眠彼不醒,今正彼醒時。」南北所傳叁經差異頗大。
2、「若以法調伏……能度世恩愛」:別譯雜阿含經作「于法善調順,不依止邪見,度愛之彼岸,佛知已涅槃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則作「因以不迷法,不入于異教,彼等正證知,以平行不平。」
一二四一、本經敘說佛陀告一天子,漏盡阿羅漢即使說有我、我所亦無妨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,他自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,
一切煩惱都已滅盡,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,
他是否可以記說『有我』,或者記說『我所有』呢?」
當時,世尊就誦偈答說:
「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,他自己應做的事都已做好,
一切煩惱都已滅盡,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,
即使記說『有我』,或者記說『我所有』,也是無妨的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問說:
「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,他自己所應做的事已做好,
一切煩惱都已滅盡,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,
但是他的心卻依于我慢,而記說『有我』,
以及記說,『我所有』,是否會有這樣的說法呢?」
當時,世尊就誦偈答說:
「如果已經遠離我慢,不再有我慢心理,
超越我、我所有的話,我就會記說他爲滅盡煩惱的人。
此人對于那個我、我所有,心裏已永遠不會執著了,
他善解世間的名字,只是以平等心,隨順世間而說那些假名相罷了。」
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第一二四一經注釋:
1、我慢:恃我而自高自大,侮慢他人。
2、「善解世名字,平等假名說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六經此處作「隨順世俗故,亦說我非我」;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此世巧稱呼,唯依慣例稱」。
一二四二、本經經意與前經相同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當時,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:
「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,已滅盡一切煩惱,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,
他是否會講說『有我』,或者講說『我所有』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,已滅盡一切煩惱,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,
他也是會講說『有我』,或講說有『我所有』的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問說:
「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,他自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,
已滅盡一切的煩惱,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,
他如何講說『有我』呢?說什麼是『我所有』呢?」
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「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,他自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,
一切煩惱都已滅盡,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,
他會說我的煩惱都已滅盡,也不會執著于『我所有』,
因爲他善解世間的名字,只是以平等心,隨順世間而說那些假名相罷了。」
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一二四叁、本經敘說羅睺阿修羅遮障月亮,月天子跑去祈求佛陀解困,佛陀乃誦咒偈迫使阿修羅王舍月而回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