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的福報。

     如果有人能以敬重的心,向著佛陀行進一步,

  那麼他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,也勝過前面爲善福報之上。」

  「所以,長者啊!你應當繼續前進,千萬不要退回去!」于是就又誦偈說:

  「雪山的大龍象,用純金來裝飾它,

  把這頭巨身長大牙的象布施給他人,

  也不及于向佛福德的十六分之一。」

  「所以,長者啊!你應當趕快前進,去獲得大福利,不可退還。」又誦偈說:

  「金菩阇國的美女,有一百位之多,

  用各種奇妙的珍寶,以及璎珞來裝飾她們,

  把這些美女用來布施予人,也不及行向佛陀一步所獲功德的十六分之一。」

  「所以,長者啊!你應當要趕快前進,去獲得那殊勝的福利,不可退回去。」

  當時,給孤獨長者問天神說:「賢者啊!你是什麼人呢?」

  天神答說:「我就是摩頭息揵大摩那婆先,過去是長者的善知識,往昔曾經對舍利弗尊者與大目揵連尊者生起信敬心,由于這樣的功德,現在得生在天上,主掌這個城門,所以告訴長者您:『只應當繼續前進,千萬不要退回去!繼續前進可得到福利,不可退回去!』」

  這時,給孤獨長者這樣想著:佛陀出現于世間,這不是一件小事;能夠聽聞正法,這也不是一件小事,所以天神來勸我前進,前往拜見世尊。當時,給孤獨長者就循著光明,直行到寒林的丘冢間。

  那時,世尊正走出房子,在露地裏經行,給孤獨長者遙見佛陀後,就去到他的面前,以俗人的禮法恭敬問訊說:「怎樣呢?世尊啊!您能安穩睡臥嗎?」

  當時,世尊誦偈答說:

  「婆羅門入于涅槃,這樣就能常保安樂;

  不染著愛欲,就可達到完全的解脫。

  斷除一切的希望欲求,調伏熾燃的心;

  內心得到寂靜止息,寂靜止息就能安穩的睡眠!」

  當時,世尊就帶領給孤獨長者進入房中,就座而坐,端身系念住。這時,世尊就爲他說法,給予示教照喜。世尊所說的內容是諸法無常,應當要布施的福事,有關持戒的福事,生天的福事,以及愛樂于欲、欲的禍患、出離于欲,遠離的福事。

  給孤獨長者聞法後,見法、得法、入法、解法,度越一切疑惑,不是由于他說而生信,也不是由于他說而得度,他已入于正法、戒律之中,心靈得到無所畏懼。于是他就從座席起來,整理好衣服,向佛陀行禮,右膝跪地,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:「我已得度,世尊!我已得度,善逝!我從今天起,盡一生的壽命,將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比丘僧,成爲一位優婆塞(居士),願您證知我!」

  當時,世尊問給孤獨長者說:「你叫什麼名字?」

  長者答佛陀說:「我名字叫須達多,由于我經常布施救助那些孤貧困苦人家的緣故,所以大家都叫我爲給孤獨。」

  世尊又問說:「你家住在那裏呢?」

  長者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家住在拘薩羅國,城名叫舍衛,希望世尊您能來舍衛國,我將會盡形壽供養您衣服、飲食、房舍、床臥、隨病的湯藥。」

  佛陀問長者說:「舍衛國那邊有精舍嗎?」

  長者答佛陀說:「沒有,世尊!」

  佛陀告訴長者說:「你可在那兒建立精舍,好使衆比丘往來居住之用。」

  長者告訴佛陀說:「只要世尊您願來舍衛國,我將會建造精舍僧房,好使衆比丘往來居住之用。」

  當時,世尊靜默地接受了邀請。

  那時,長者知道佛世尊已靜默地接受邀請後,便從座席起來,向佛陀頂禮後離去。

  第一二五二經注釋:

  1、寒林:棄死屍之林。

  2、 :音ㄅ一ㄥˇ索餅,即今之面條。

  3、夜始二更:此指中夜而言。

  4、「善良馬百匹……過前福之上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六經此處作「假使馬百匹,載滿衆珍寶,並及百金人,以持用布施,如是展轉施,遍滿閻浮提,如是功德聚,以用爲一分,不如有一人,發心向佛所,舉足行一步,十六分中一。」敘述內容有異。

  5、金菩阇國:印度十六國之一,意譯可愛,位于印度河西邊。原系果名。其國人面似果形,故名,多美女。約今阿富汗斯坦地方。

  6、「世尊爲其說法……遠離之福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佛爲種種說法,示教利喜,施論、戒論、生天之論,欲爲不淨,出要爲樂。」

  7、須達多:給孤達長者名字,意譯作善施、善施者。

  

  一二五叁、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往生天上後,再回來拜見佛陀,並誦偈贊歎佛法及舍利弗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給孤獨長者疾病命終後,受生于兜率天,成爲兜率天子,他這樣想著:我不應久住在這裏,我應該前往拜見世尊。如此思考後,就如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暫時間內,從兜率天上隱沒,而顯現于佛陀之前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。當時,給孤獨天子身上放出的光明,遍照于整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當時,給孤獨天子就誦偈說:

  「在這祇桓精舍的林園裏,有大仙人(佛陀)的僧伽居住,

  而諸法之王(佛陀)也住在這裏,更增加我的歡喜心!

  深信淨戒之業,以及智慧才是最殊勝的壽命,

  依此才能淨化衆生,而不是依于族姓及財物。

  具大智慧的舍利弗尊者,有正念而常寂默,

  居于幽靜之處修習遠離,是建立勝業良友中最爲第一。」

  誦完這首詩偈後,便隱沒不見了。

  那時,世尊在夜晚過後,走入僧衆中,鋪好坐具,坐于大衆之前,向衆比丘說:「在昨夜裏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來到我住處,向我頂禮後,退坐一邊,他誦偈說:

  『在這祇桓精舍的林園裏,有大仙人的僧伽居住,

  而諸法之王也住在這裏,更增加我的歡喜心!

  深信淨戒之業,以及智慧才是最殊勝的壽命,

  依此才能淨化衆生,而不是依于族姓及財物。

  具大智慧的舍利弗,有正念而常寂默,

  居于幽靜之處修習遠離,是建立勝業良友中最爲第一。』」

  當時,阿難尊者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依我對世尊所說的了解,那是給孤獨長者往生到天上後,回來拜見世尊您。而那位給孤獨長者生前對于舍利弗尊者,是極爲敬重他的。」

  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是的!是的!阿難啊!確實是那給孤獨長者往生天上後,回來拜見我。」

  當時,世尊由于舍利弗尊者的緣故,就誦偈說:

  「一切世間的智慧,唯如來的智慧除外,

  拿來和舍利弗的智慧相比,也不及于他的十六分之一。

  如舍利弗的智慧,那是所有天人悉數合起才同等的智慧,

  拿來和如來的智慧相比,也不及如來的十六分之一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,滿心歡喜,都願遵奉修行。

  第一二五叁經注釋:

  1、「諸王亦住此,增我歡喜心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七經此處作「法主居其中,我今生喜樂」,由此對照可知,「諸王」乃指諸法之王,亦即「法主」。

  2、「深信淨戒業,智慧爲勝壽,以此淨衆生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信戒定慧業,正命能使淨」。

  3、「大智舍利弗……初建業良友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智慧舍利弗,寂然持禁戒,空處樂恬靜,最勝無倫匹。」兩相對照,可知「初」,即是第一之意。建業,指建立勝業而言。

  

  一二五四、本經敘說曠野長者由于生前見佛、聞法、供僧不厭足,故命終後得生于無熱天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曠野精舍裏。

  那時,有一位曠野精舍的長者疾病命終後,受生于無熱天(色界四禅第六天)。他往生那個天界後,便這樣想著:我現在不應久住在這裏,而不去拜見世尊。如此思考後,他就像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那麼短暫的時間內,從無熱天隱沒,而顯現于佛陀面前。

  當時,那位天子的天身委落于地,無法自立,仿佛酥油滲于地一樣,無法自立。同樣地,那位天子的天身極爲細軟,自己無法維持站立。

  當時,世尊告訴那位天子說:「你應當變化爲欲界粗大的身體,站立于地上。」

  當時,那位天子立即變化自己的形體,成爲欲界的粗身,站立于地上。于是,天子向前頂禮佛足,然後退坐一邊。

  這時,世尊告訴那位手天子(天子名)說:「你這位手天子啊!原來在此人間受生爲人身時,你所受持的經法,現在再憶念時都能不忘記嗎?」

  手天子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原本所受持的經法,現在還是都沒有遺忘。原來我受生于人間時,聽聞正法,有不盡聽聞到的,現在我也能憶念,就如世尊的善說一樣。世尊您說:『如果人于安樂處,能憶持正法的話,就不會是痛苦處。』這是真實不虛的話。就像世尊您在這閻浮提世間,被種種雜類的四衆弟子所圍繞,而爲他們說法,那些四衆弟子們聽聞佛陀的說法,便都能奉行;我也如此,在于無熱天上,爲衆天人于大會中說法,那些天衆們也都能受持修學。」

  佛陀問手天子說:「你原來在人世間時,是由于對那幾種法受持不自滿足的緣故,所以才得以受生到那無熱天中的呢?」

  手天子告訴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是因爲對于叁法受持不自滿足的緣故,所以于身壞命終後,才往生到無熱天上的。是那叁法呢?就是由于我拜見佛陀不自滿足的緣故,所以身壞命終往生到無熱天;由于我對于聽聞佛法不自滿足的緣故,所以身壞命終往生到無熱天;由于我供養衆僧不自滿足的緣故,所以身壞命終往生到無熱天。」當時,手天子就唱誦詩偈說:

  「拜見佛陀不自滿足,聽聞佛法也不自滿足,

  供養于衆僧,我也未曾知足過。

  我就是如此受持賢聖的正法,調伏悭吝貪著的垢穢,

  對于上述叁法不自知足,所以才往生到無熱天上。」

  當時,手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五四經注釋:

  1、曠野精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八經作「曠野園第一林中」;南傳相對…
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