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第一二四九经注释:
1、赖咤盘提国: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「领国剎帝利」;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三经则作「罗咤国」。
一二五O、本经叙说有一天神为解除商人的贼难,而以偈问,商人中有一优婆塞,如法说偈,善于记说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世尊告诉众比丘说:「在过去世时,拘萨罗国有五百位商人,他们驾乘着车子同伴而行去谋生,走到一处旷野中。在旷野里有五百个贼人随在他们后面追赶着,想趁机抢劫他们的财物。当时,这旷野中有一位天神,止住于路边。
这时,那位天神如此想着:我应当走到那些拘萨罗国众商人处,对他们问些义理,如果那些商人喜欢我的问题,能够及时解答的话,我就应当运用方法,使他们都能得到安稳,脱离盗贼的劫难;如果他们不喜欢我的问题,我就像其他的天神一样,放弃帮助他们。
当时,那位天神如此思考后,就放出身上的光明,遍照那些商人的车队,并诵偈问说:
『是谁于他人觉悟时睡眠呢?又是谁于他人睡眠时觉悟呢?
有谁能了解这个义理?有谁能为我解说呢?』
那时,商人中有一位敬信佛、敬信法、敬信僧的优婆塞(居士),他一心向佛、向法、向僧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对于佛已离疑,对于法、僧已离疑,对于苦、集、灭、道也都已离疑,彻见四圣谛,得证初果。他在商人队伍中和众商人们同伴而行。那位优婆塞于后夜时端坐思惟,系念在前,对于十二因缘做逆与顺的观察,所谓因有此事的缘故,所以就会有此事;因为此事生起的缘故,所以就会有此事的生起。所谓缘于无明而有妄行,缘于妄行而有业识,缘于业识而有名色(六根未具之胚胎),缘于名色而有六入处(六根),缘于六入处而有觉触,缘于觉触而有感受,缘于感受而有爱欲,缘于爱欲而有追求执取,缘于追求执取而招感未来的果报,缘于有未来的果报而致使有未来的受生,缘于有未来的受生,也就会有老、死、忧、悲、恼苦,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;同样地,如果无明息灭,那么妄行就会息灭;妄行息灭,那么业识就会息灭;业识息灭,那么名色就会息灭;名色息灭,那么六入处就会息灭;六入处息灭,那么觉触就会息灭;觉触息灭,那么感受就会息灭;感受息灭,那么爱欲就会息灭;爱欲息灭,那么追求执取就会息灭;追求逐取息灭,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;不招感未来的果报,就不会有未来的再生;没有未来的再生,那么老、死、忧、悲、恼苦也就会息灭,就像这样,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就息灭了。
当时,那位优婆塞如此思惟后,就唱诵诗偈说:
『我于他人觉悟时睡眠,我于他人睡眠时觉悟,
我解知这个义理,能为人解说。』
当时,那位天神就问优婆塞说:『怎样叫觉醒时的睡眠者呢?怎样叫睡眠时的觉醒者呢?你为什么能解知这个义理呢?你为什么能解说呢?』
当时,优婆塞就诵偈答说:
『对于贪欲、瞋恚、愚痴,都能舍离对它的欲愿,
这种灭尽烦恼的阿罗汉,有正智而心灵得到解脱;
像他那样就叫做觉悟,而我对他来说,就是还在睡眠。
不知是由因而生苦,以及苦恼因缘的集起,
也不知对这一切苦,将它灭尽无余。
又不知有正道,能正确地趋向息灭苦恼之处,
像这样的人就叫做在睡眠,而我对于那些人来说,
就是一位觉悟的人。
我就是如此于他人觉悟时睡眠,如此于他人睡眠时觉悟,
如此地善知它的义理,如此地能为人解说。』
当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『真奇啊!于他人觉悟时睡眠,真妙啊!于他人睡眠中觉悟,
真好啊!能解知它的义理!真美啊!能为我解说。
久远以来,至今乃见诸位法兄弟的到来,
由于你恩力的缘故,能使所有商人大众,
得免于盗贼的劫掠,你们可以随着道路安乐地离去了。』
就像这样,众比丘啊!那些在拘萨罗国泽中的所有商人们,便都能安稳地从旷野里走出去了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,满心欢喜,都愿遵奉修行。
第一二五O经注释:
1、第一无间等果:即初果。
2、「彼则为觉悟,我于彼睡眠」:言于彼得阿罗汉者而言,我只证初果之人,仍为睡眠者。
3、「斯等为常眠,我于彼则觉」:言不知四圣谛的人是为常眠,而我已证初果,已知四圣谛,故对彼不知者而言,我乃是位觉悟者。
4、「久远乃今见,诸兄弟而来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四经作「久来不见法兄弟,今得相见大欢悦」。
一二五一、本经叙说有一优婆塞与人会坐时,极力毁呰欲,然而自己回家时却耽于五欲中,天神见之,乃诵偈教诫他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世尊告诉众比丘说:「在过去世时,海洲上有一位优婆塞到其他优婆塞家聚会坐谈。他极力诋毁『欲』,如此说:『这欲是虚妄不实,为欺诳之法。就像那幻化之术,欺骗小婴儿一样。』可是他回到自己家里,却纵情于色声等五欲之中。这位优婆塞家有位天神住在这里。当时,那位天神如此想着:这位优婆塞不殊胜,所行也不善,在其他优婆塞家会坐群众中,他极力诋毁欲,如此说:『这欲是虚妄不实,为欺诳之法,有如在欺骗小婴儿一样。』可是他回到自己家里,却纵情于色声等五欲之中。我现在应该启发他,使他觉悟。于是就诵偈说:
『你在大众聚会中,极力诋毁欲是无常的,
可是你自己却沉溺于爱欲中,就如牛只陷于深泥一样。
我观察那大会中,所有的优婆塞们,
他们都是多闻而明解正法,能奉持净戒的人;
你看见他们喜乐正法,而讲说欲是无常。
为什么自己却纵情于五欲中,不能断除贪爱呢?
为什么你还喜乐这世间,畜养妻子眷属呢?』
当时,那位天神如此这样地开导觉悟那位优婆塞后;而那位优婆塞也如此这样地觉悟后,便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不执着于家,而出家学道,精勤修习,终于灭尽一切的烦恼,证得阿罗汉果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,满心欢喜,都愿遵奉修行。
第一二五一经注释:
1、海洲上: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五经作「输波罗城」。
一二五二、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至王舍城遇见佛陀,皈依佛陀成为优婆塞,并答应回国为建精舍之经过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间。
那时,给孤独长者因为有一些缘故而来到王舍城,就居住在一位长者的家中。夜晚时,他看见长者告诉他的妻子、仆役、工作人员说:「你们全部都起来,赶快破柴燃火,炊饭作饼,调制各种美味,并庄严堂舍吧!」
给孤独长者看见后,这样想着:今晚这位长者所做是为了什么呢?是要嫁女儿或娶媳妇吗?还是要宴请宾客、国王、大臣呢?如此思考后,就去问长者说:「你今晚所做是为了什么呢?是要嫁女儿或娶媳妇吗?还是要宴请宾客、国王、大臣呢?」
当时,那位长者回答给孤独长者说:「我不是要嫁女儿或娶媳妇,也不是要邀请国王、大臣,我只是想要迎请佛陀和比丘僧们,准备供养他们而已。」
当时,给孤独长者听到从未曾听过的佛陀名字后,内心非常欢喜,全身一切毛孔都感到舒畅愉快,就又问长者说:「为什么叫做佛呢?」
长者答说:「有一位沙门瞿昙,是释种的子弟,他于释种中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具有正信,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,已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,这样就叫做佛。」
给孤独长者说:「怎样叫做僧呢?」
那位长者答说:「如果婆罗门种姓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相信俗家为非究竟归处,而跟随佛陀出家;或者是剎帝利种(王族)、毗舍种(商贾)、首陀罗种(农民)的善男子们也剃除了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不执着于家,见佛陀出家而跟随他出家,这样就叫做僧。我今天就是要迎请佛陀,以及现前的僧伽,才施设这些供养的。」
给孤独长者问那位长者说:「我现在可以前往拜见世尊吗?」
那位长者答说:「你暂且住在这里,等我邀请世尊来到我家,你在这里就可以和他见面了。」
那时,给孤独长者就在这夜里至心念佛,因此得以安眠。天犹未亮,忽然他看到光明之相,以为天已亮了,就想走出屋子,行向城门。他来到城门下,夜才二更(中夜),城门还未打开││依王家的常法,为了等待远方使命的来往,到初夜尽了(夜晚十点),城门才关闭;等中夜尽了(夜里二点),才又打开城门,使行人能及早往来。
这时,给孤独长者看见城门打开了,他这样想着:一定是夜晚已过,天亮了,所以城门被打开。于是他就乘此光明之相走出城门,出到城门外后,那光明之相便立即消失了,又恢复了黑暗。给孤独长者内心感到很恐怖,全身毛发因此而竖起。想着:莫非是有人及非人,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想恐怖我吗?于是便急着想走回去。
当时,城门边住有一位天神。此时,那位天神就放出身上的光明,从城门一直到寒林丘冢间,光明普照,并告诉给孤独长者说:「你且继续向前走,就可得到殊胜的利益,千万不要退回去!」
当时,那位天神就诵偈说:
「拥有良好的马百匹,黄金满百斤,
骡车及马车,各自拥有百辆。
将种种珍奇贵重的宝物载在这些车子上,
在过去世里曾种下善根的人,才能得到…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