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那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,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。」

  當時,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,便隱沒不見。

  第一二四九經注釋:

  1、賴咤盤提國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領國剎帝利」;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叁經則作「羅咤國」。

  

  一二五O、本經敘說有一天神爲解除商人的賊難,而以偈問,商人中有一優婆塞,如法說偈,善于記說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衆比丘說:「在過去世時,拘薩羅國有五百位商人,他們駕乘著車子同伴而行去謀生,走到一處曠野中。在曠野裏有五百個賊人隨在他們後面追趕著,想趁機搶劫他們的財物。當時,這曠野中有一位天神,止住于路邊。

  這時,那位天神如此想著:我應當走到那些拘薩羅國衆商人處,對他們問些義理,如果那些商人喜歡我的問題,能夠及時解答的話,我就應當運用方法,使他們都能得到安穩,脫離盜賊的劫難;如果他們不喜歡我的問題,我就像其他的天神一樣,放棄幫助他們。

  當時,那位天神如此思考後,就放出身上的光明,遍照那些商人的車隊,並誦偈問說:

  『是誰于他人覺悟時睡眠呢?又是誰于他人睡眠時覺悟呢?

  有誰能了解這個義理?有誰能爲我解說呢?』

  那時,商人中有一位敬信佛、敬信法、敬信僧的優婆塞(居士),他一心向佛、向法、向僧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對于佛已離疑,對于法、僧已離疑,對于苦、集、滅、道也都已離疑,徹見四聖谛,得證初果。他在商人隊伍中和衆商人們同伴而行。那位優婆塞于後夜時端坐思惟,系念在前,對于十二因緣做逆與順的觀察,所謂因有此事的緣故,所以就會有此事;因爲此事生起的緣故,所以就會有此事的生起。所謂緣于無明而有妄行,緣于妄行而有業識,緣于業識而有名色(六根未具之胚胎),緣于名色而有六入處(六根),緣于六入處而有覺觸,緣于覺觸而有感受,緣于感受而有愛欲,緣于愛欲而有追求執取,緣于追求執取而招感未來的果報,緣于有未來的果報而致使有未來的受生,緣于有未來的受生,也就會有老、死、憂、悲、惱苦,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;同樣地,如果無明息滅,那麼妄行就會息滅;妄行息滅,那麼業識就會息滅;業識息滅,那麼名色就會息滅;名色息滅,那麼六入處就會息滅;六入處息滅,那麼覺觸就會息滅;覺觸息滅,那麼感受就會息滅;感受息滅,那麼愛欲就會息滅;愛欲息滅,那麼追求執取就會息滅;追求逐取息滅,那麼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;不招感未來的果報,就不會有未來的再生;沒有未來的再生,那麼老、死、憂、悲、惱苦也就會息滅,就像這樣,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就息滅了。

  當時,那位優婆塞如此思惟後,就唱誦詩偈說:

  『我于他人覺悟時睡眠,我于他人睡眠時覺悟,

  我解知這個義理,能爲人解說。』

  當時,那位天神就問優婆塞說:『怎樣叫覺醒時的睡眠者呢?怎樣叫睡眠時的覺醒者呢?你爲什麼能解知這個義理呢?你爲什麼能解說呢?』

  當時,優婆塞就誦偈答說:

  『對于貪欲、瞋恚、愚癡,都能舍離對它的欲願,

  這種滅盡煩惱的阿羅漢,有正智而心靈得到解脫;

  像他那樣就叫做覺悟,而我對他來說,就是還在睡眠。

  不知是由因而生苦,以及苦惱因緣的集起,

  也不知對這一切苦,將它滅盡無余。

  又不知有正道,能正確地趨向息滅苦惱之處,

  像這樣的人就叫做在睡眠,而我對于那些人來說,

  就是一位覺悟的人。

  我就是如此于他人覺悟時睡眠,如此于他人睡眠時覺悟,

  如此地善知它的義理,如此地能爲人解說。』

  當時,那位天子又誦偈說:

  『真奇啊!于他人覺悟時睡眠,真妙啊!于他人睡眠中覺悟,

  真好啊!能解知它的義理!真美啊!能爲我解說。

  久遠以來,至今乃見諸位法兄弟的到來,

  由于你恩力的緣故,能使所有商人大衆,

  得免于盜賊的劫掠,你們可以隨著道路安樂地離去了。』

  就像這樣,衆比丘啊!那些在拘薩羅國澤中的所有商人們,便都能安穩地從曠野裏走出去了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,滿心歡喜,都願遵奉修行。

  第一二五O經注釋:

  1、第一無間等果:即初果。

  2、「彼則爲覺悟,我于彼睡眠」:言于彼得阿羅漢者而言,我只證初果之人,仍爲睡眠者。

  3、「斯等爲常眠,我于彼則覺」:言不知四聖谛的人是爲常眠,而我已證初果,已知四聖谛,故對彼不知者而言,我乃是位覺悟者。

  4、「久遠乃今見,諸兄弟而來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四經作「久來不見法兄弟,今得相見大歡悅」。

  

  一二五一、本經敘說有一優婆塞與人會坐時,極力毀呰欲,然而自己回家時卻耽于五欲中,天神見之,乃誦偈教誡他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衆比丘說:「在過去世時,海洲上有一位優婆塞到其他優婆塞家聚會坐談。他極力诋毀『欲』,如此說:『這欲是虛妄不實,爲欺诳之法。就像那幻化之術,欺騙小嬰兒一樣。』可是他回到自己家裏,卻縱情于色聲等五欲之中。這位優婆塞家有位天神住在這裏。當時,那位天神如此想著:這位優婆塞不殊勝,所行也不善,在其他優婆塞家會坐群衆中,他極力诋毀欲,如此說:『這欲是虛妄不實,爲欺诳之法,有如在欺騙小嬰兒一樣。』可是他回到自己家裏,卻縱情于色聲等五欲之中。我現在應該啓發他,使他覺悟。于是就誦偈說:

  『你在大衆聚會中,極力诋毀欲是無常的,

  可是你自己卻沈溺于愛欲中,就如牛只陷于深泥一樣。

  我觀察那大會中,所有的優婆塞們,

  他們都是多聞而明解正法,能奉持淨戒的人;

  你看見他們喜樂正法,而講說欲是無常。

  爲什麼自己卻縱情于五欲中,不能斷除貪愛呢?

  爲什麼你還喜樂這世間,畜養妻子眷屬呢?』

  當時,那位天神如此這樣地開導覺悟那位優婆塞後;而那位優婆塞也如此這樣地覺悟後,便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不執著于家,而出家學道,精勤修習,終于滅盡一切的煩惱,證得阿羅漢果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,滿心歡喜,都願遵奉修行。

  第一二五一經注釋:

  1、海洲上: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五經作「輸波羅城」。

  

  一二五二、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至王舍城遇見佛陀,皈依佛陀成爲優婆塞,並答應回國爲建精舍之經過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間。

  那時,給孤獨長者因爲有一些緣故而來到王舍城,就居住在一位長者的家中。夜晚時,他看見長者告訴他的妻子、仆役、工作人員說:「你們全部都起來,趕快破柴燃火,炊飯作餅,調製各種美味,並莊嚴堂舍吧!」

  給孤獨長者看見後,這樣想著:今晚這位長者所做是爲了什麼呢?是要嫁女兒或娶媳婦嗎?還是要宴請賓客、國王、大臣呢?如此思考後,就去問長者說:「你今晚所做是爲了什麼呢?是要嫁女兒或娶媳婦嗎?還是要宴請賓客、國王、大臣呢?」

  當時,那位長者回答給孤獨長者說:「我不是要嫁女兒或娶媳婦,也不是要邀請國王、大臣,我只是想要迎請佛陀和比丘僧們,准備供養他們而已。」

  當時,給孤獨長者聽到從未曾聽過的佛陀名字後,內心非常歡喜,全身一切毛孔都感到舒暢愉快,就又問長者說:「爲什麼叫做佛呢?」

  長者答說:「有一位沙門瞿昙,是釋種的子弟,他于釋種中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具有正信,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,已證得無上的正等正覺,這樣就叫做佛。」

  給孤獨長者說:「怎樣叫做僧呢?」

  那位長者答說:「如果婆羅門種姓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相信俗家爲非究竟歸處,而跟隨佛陀出家;或者是剎帝利種(王族)、毗舍種(商賈)、首陀羅種(農民)的善男子們也剃除了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不執著于家,見佛陀出家而跟隨他出家,這樣就叫做僧。我今天就是要迎請佛陀,以及現前的僧伽,才施設這些供養的。」

  給孤獨長者問那位長者說:「我現在可以前往拜見世尊嗎?」

  那位長者答說:「你暫且住在這裏,等我邀請世尊來到我家,你在這裏就可以和他見面了。」

  那時,給孤獨長者就在這夜裏至心念佛,因此得以安眠。天猶未亮,忽然他看到光明之相,以爲天已亮了,就想走出屋子,行向城門。他來到城門下,夜才二更(中夜),城門還未打開││依王家的常法,爲了等待遠方使命的來往,到初夜盡了(夜晚十點),城門才關閉;等中夜盡了(夜裏二點),才又打開城門,使行人能及早往來。

  這時,給孤獨長者看見城門打開了,他這樣想著:一定是夜晚已過,天亮了,所以城門被打開。于是他就乘此光明之相走出城門,出到城門外後,那光明之相便立即消失了,又恢複了黑暗。給孤獨長者內心感到很恐怖,全身毛發因此而豎起。想著:莫非是有人及非人,或者是奸詐狡猾的人想恐怖我嗎?于是便急著想走回去。

  當時,城門邊住有一位天神。此時,那位天神就放出身上的光明,從城門一直到寒林丘冢間,光明普照,並告訴給孤獨長者說:「你且繼續向前走,就可得到殊勝的利益,千萬不要退回去!」

  當時,那位天神就誦偈說:

  「擁有良好的馬百匹,黃金滿百斤,

  騾車及馬車,各自擁有百輛。

  將種種珍奇貴重的寶物載在這些車子上,

     在過去世裏曾種下善根的人,才能得到…
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