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

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

  

  一二三六、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诵偈赞说处天宫中才能得快乐,佛陀告诉他诸行无常,寂灭乃为真乐。

 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告诉佛陀说:

  「不住在天上的难陀林,终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,

  住在忉利天宫中,可得到天帝的名称。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你这小童子,如何得知阿罗汉所说的真理呢?

  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,这些都是会生灭之法;

  生起的既然又会消灭,要把生灭都成为寂灭才是真正的快乐。」

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二三六经注释:

  1、难陀林:即忉利天之欢喜园。

  2、忉利天:即三十三天,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,天主名释提桓因,宫殿在须弥山顶。

  3、童蒙:小孩子。

  

  一二三七、本经叙说有一天子不赞成佛陀执着于教化众生,佛陀告其以哀悯故,常教授众生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就诵偈说:

  「断除一切钩锁的束缚,释迦牟尼您已经没有家累了,

  可是大沙门您却执着于教化,对此我不赞美称善!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一切众生之类,都是互相缠缚而不得解脱;

 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,那一个能不怜悯他们呢?

  成正觉的善逝,就是因为哀悯他们的缘故,所以常去教授众生们;

  哀悯一切众生,这是阿罗汉之法所应有的。」

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二三七经注释:

  1、钩鏁:音ㄍㄡ ㄙㄨㄛˇ。钩,或作「钩」。鏁,同「锁」字。弯曲的锁链。

  2、是法之所应: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经此处作「罗汉法应尔」。

  一二三八、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认为人时时皆有惭愧心,佛陀则认为有惭愧心者稀有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说:

  「常习惭愧之心,这是人们时时会有的事;

  如此就能远离一切的恶业,犹如顾鞭便快跑的良马一样。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常习惭愧之心,这样的人实在很少;

  如此就能远离一切的恶业,犹如顾鞭便快跑的良马一样。」

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一二三九、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认为虽不习正法,长时后心亦能觉悟;佛说应习正法,才能得证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对佛陀说:

  「不习近正法,乐着于各种邪见,

  昏沉睡眠而不自觉悟,经过长时间后,他的心自能觉悟。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应专心修习正法,远离不善之业,

  如此灭尽烦恼的阿罗汉,于此险恶之世,他的心也是平等的。」

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二三九经注释:

  1、彼天子说偈问佛:比对别译本及南传,此句应作「彼天子而说偈言」。

  2、「不习近正法……长劫心能悟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四经此偈作「不善知己法,好欲习他法,是名睡不寤,有时必得寤。」

  

  一二四O、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认为若依法善调伏,不随诸邪见,虽着于睡眠,亦能随时悟;佛陀则答以究竟愚痴无知,乃能度世恩爱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说:

  「如果能依法善调伏自己,不随从其它的邪见,

  虽然仍是贪着于睡眠,但还是能随时得到证悟。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如果能依法调伏自己,也不随从其它的邪见,

  仍要彻底地灭尽愚痴无知后,才能度越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二四O经注释:

  1、「以法善调伏……则能随时悟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五经此偈作「不善调于法,依止于异见,是名睡不寤,有时或得寤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「以迷于法故,引入于异教,深眠彼不醒,今正彼醒时。」南北所传三经差异颇大。

  2、「若以法调伏……能度世恩爱」:别译杂阿含经作「于法善调顺,不依止邪见,度爱之彼岸,佛知已涅槃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「因以不迷法,不入于异教,彼等正证知,以平行不平。」

  

  一二四一、本经叙说佛陀告一天子,漏尽阿罗汉即使说有我、我所亦无妨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,他自己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,

 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,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,

  他是否可以记说『有我』,或者记说『我所有』呢?」

  当时,世尊就诵偈答说:

  「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,他自己应做的事都已做好,

 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,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,

  即使记说『有我』,或者记说『我所有』,也是无妨的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问说:

  「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,他自己所应做的事已做好,

 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,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,

  但是他的心却依于我慢,而记说『有我』,

  以及记说,『我所有』,是否会有这样的说法呢?」

  当时,世尊就诵偈答说:

  「如果已经远离我慢,不再有我慢心理,

  超越我、我所有的话,我就会记说他为灭尽烦恼的人。

  此人对于那个我、我所有,心里已永远不会执着了,

  他善解世间的名字,只是以平等心,随顺世间而说那些假名相罢了。」

  那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说:

  「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,

 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,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第一二四一经注释:

  1、我慢:恃我而自高自大,侮慢他人。

  2、「善解世名字,平等假名说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六经此处作「随顺世俗故,亦说我非我」;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「此世巧称呼,唯依惯例称」。

  

  一二四二、本经经意与前经相同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天子,容色非常美妙,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,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当时,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:

  「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,已灭尽一切烦恼,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,

  他是否会讲说『有我』,或者讲说『我所有』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,已灭尽一切烦恼,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,

  他也是会讲说『有我』,或讲说有『我所有』的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又诵偈问说:

  「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,他自己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,

  已灭尽一切的烦恼,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,

  他如何讲说『有我』呢?说什么是『我所有』呢?」

  当时,世尊诵偈答说:

  「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,他自己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,

 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,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,

  他会说我的烦恼都已灭尽,也不会执着于『我所有』,

  因为他善解世间的名字,只是以平等心,随顺世间而说那些假名相罢了。」

  当时,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,便隐没不见。

  

  一二四三、本经叙说罗睺阿修罗遮障月亮,月天子跑去祈求佛陀解困,佛陀乃诵咒偈迫使阿修罗王舍月而回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…
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