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善法,
他的光明遍照,有如日月,是一切異道之王。
已超出輪回而能以智慧自作證,演說此第一之法,
出離于衆煩惱的河流,宣說無量種的道法。
他建立了甘露道,這是徹見真谛的真實法門,
就如此地隨順于正道,像這樣的大師實在很難得。
建立了甘露道,就能使人徹見真谛而崇向遠離。
世尊善能說法,能除去人們的陰蓋(身心的煩惱),
使人明見一切法,被調伏而隨順修習。」
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詩偈後,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,內心都充滿歡喜。
第一二O叁經注釋:
1、「超出智作證,演說第一法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過一切見處,以見于涅槃,自知並自證,其最上之法。」一切見處,據南傳注釋雲:「見處者,乃指識處之四識住,七識住,亦指我人之輪回。」
一二O四、本經敘說世尊爲諸比丘說四聖谛,婆耆舍尊者乃誦拔箭之譬,贊歎世尊善于治衆生之病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那時,世尊爲衆比丘們講說四聖谛的相應法,所謂這世間是苦的聖谛、這生起苦的原因的聖谛、這苦息滅的聖谛、這滅苦方法的聖谛。
當時,婆耆舍尊者在衆會中這樣想著:我現在應當于世尊面前以拔箭爲譬喻誦偈贊歎他。如此思考後,就從座席起來,整理好衣服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:「是的,世尊啊!我有話要說。是的,善逝啊!我有話要說。」
佛陀告訴婆耆舍說:「隨你所喜樂的,就把它說出來吧!」
當時,婆耆舍尊者就唱誦詩偈說:
「我今敬禮佛陀您,您慈悲哀憫一切的衆生,
最能拔除衆生的利箭,也最善于知道如何治療衆生的病。
世間的名醫迦露醫病的投藥,波睺羅治病的善藥,
以及那瞻婆耆和耆婆的爲人醫療疾病,
患者或有病小愈了,就說他是善于治病,
但到後來病又複發,患者便抱病而死了。
正覺的大醫王,善于投給衆生治病的良藥,
徹底解除衆生的苦惱,不再受到叁界的果報。
乃至是有百千種,或億萬種的疾病,
佛陀都能爲他療治,使他徹底地脫離苦惱。
各位來會中要治病的人,我現在明白告訴你們,
應得甘露的法藥,隨心所樂而服用它。
您是最能拔除衆生的利箭,善于覺知衆生的疾病,
是各種治病方法中最好的治法,所以我要頂禮瞿昙您!」
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詩偈時,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,內心都充滿歡喜。
第一二O四經注釋:
1、「迦露醫投藥……耆婆醫療病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叁第五經此處作「醫王名迦留,多施人湯藥;複有一明醫,名爲婆呼盧,瞻毗及耆婆,如是醫王等皆能療衆病。」可知迦露(迦留)、波睺羅(婆呼盧)、瞻婆耆(瞻毗)、耆婆等都是名醫的名字。
2、諸有:一切的有。有叁有、四有、七有、九有、二十五有等之別,故總謂之諸有。此泛指叁界之果報而言。
3、那由他:數目字,相等于今天的億數。
4、「諸醫來會者……隨所樂而服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諸賢在會者,甘露不死藥,鹹當至心服。」
一二O五、本經敘說尼拘律想尊者因病般涅槃,婆耆舍尊者向佛陀請問其爲有余涅槃,或是無余涅槃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名叫尼拘律想的尊者,住在曠野裏禽獸居留的地方,病得很嚴重,婆耆舍尊者是看護他的人,隨時照顧供養他。
那位尼拘律想尊者由于疾病的緣故,終于入般涅槃了。
這時,婆耆舍尊者這樣想著:我的和上(師父)他是有余涅槃呢?還是無余涅槃呢?我現在應尋求他的真相。
那時,婆耆舍尊者供養尼拘律想尊者的舍利後,就拿著衣缽,走向王舍城。漸次走到王舍城,收拾衣缽,洗完腳後,去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過禮,退坐一邊,就唱誦詩偈說:
「我現在禮敬您這位證得等正覺,圓滿無缺的大師,
在此現世中,您已斷除一切的疑網。
曠野裏住了一位比丘,他現在已命終而入般涅槃了,
他很有威儀,能攝護六根,有大德稱聞于世間。
世尊曾爲他賜名,叫做尼拘律想。
我現在請問世尊您,他不退動于煩惱而得解脫,
能運用方法精進努力,請您爲我解說他的功德。
我是釋迦種出身的世尊您之傳法弟子,
還有其余的弟子們也都想知道,您這位具有圓照道眼大師的說法;
我們就在這裏,聽聽您所說的一切。
世尊是大師,是救渡世間的無上覺者,
是能斷人疑惑的大牟尼(寂靜的聖者),已具足一切智慧。
能以圓照神聖道眼的光明,顯現四衆弟子之事,
就如天帝釋的光明能普照叁十叁天那樣。
一切的貪欲疑惑,都是從愚癡無明生起,
如能遇到如來,就能將它斷滅無余。
世尊您的神聖道眼,是世間最爲至高無上的。
您滅除衆生的愚癡,就如風吹走浮塵一樣。
一切世間都被煩惱所覆蓋隱沒,
而其它殘余的,都沒有如佛陀這樣明眼的人。
您能以慧光普照一切,使人一同大精進,
希望大智慧的世尊,能爲大衆們記說。
發出微妙的聲音,我們將專心聆聽,
以柔軟的聲音演說,一切的世間都能遍聞法音。
猶如被熱渴所逼迫的人,想求取清涼的水一樣。
我們也渴望能像佛陀您一樣,圓滿無缺的知道我師涅槃後實情。」
婆耆舍尊者又誦偈說:
「現在聽聞您這位無上士講說他(指尼拘律想)的功德,
知道不會空修梵行的,我聽後很歡喜!
他言行一致,是隨順于佛陀的弟子,
已斷滅了生死的長繩,以及虛僞幻化的系縛。
他由于拜見世尊的緣故,而斷除了一切的愛取,
度越過生死的彼岸,不再受到叁界的果報了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婆耆舍者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二O五經注釋:
1、不動解脫:爲六種阿羅漢中不動阿羅漢之稱。不退動于煩惱,解脫煩惱之系縛,故名。
2、圓道眼:即圓照道眼。圓照,言其能圓滿遍照。道眼,修道而得之眼也;又爲觀道之眼也。
3、「如佛無減知,我等亦求知」:根據南傳小部經集,此二句後仍有一首婆耆舍尊者的詩偈,以及一首世尊回答的詩偈,前後經意連貫,不似北傳有缺漏割斷的 感覺,依郭良鋆譯南傳經集補足如左:
(婆耆舍問說):「迦波(即尼拘律想)正確地遵行梵行,他的梵行不會徒勞吧?他是涅槃了,還是仍然剩有部分生存因素?他是怎樣解脫的?我們想聽。」
世尊說道:「他滅除了對這世上名色的貪欲,越過了長期潛伏的暗流,完全超脫了生死,五中最優秀者。」世尊這樣說道。(注:五中,五人當中,這五人是指曾經陪伴釋迦牟尼修苦行的五位婆羅門。)
4、如說隨說得:即言行如一之意。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終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