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大雄壯之象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則作「如調順象行」。
5、應奉以初揣:揣,音ㄊㄨㄢˊ,持執之意。全句意謂應以第一執持之食物供奉他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令彼以得汝,第一之供養」。
一一五九、本經解說「佛陀」之意義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,于佛前問訊,彼此慰勞後,退坐一邊,問佛陀說:「瞿昙啊!所謂佛陀,到底怎樣叫做佛陀呢?這是父母所製定的名字呢?還是婆羅門所製定的名字呢?」這時,婆羅門又唱誦詩偈問說:
「佛陀乃是超渡世間者的勝名。
這是父母所製定,名叫做佛陀的嗎?」
當時,世尊也唱誦詩偈答說:
「佛陀能徹見過去世,並且徹見未來世,
也能徹見現在世,一切現象的生起與息滅。
他具足明智了知諸法,所應修習的都已修習,
所應斷除的也都已斷除,所以才叫做佛陀。
他經曆多劫的尋求觀察,發現一切都是純苦,連暫時的快樂也沒有,
凡是生起的全都會磨滅,所以他能修習遠離以息止塵垢,
拔除一切煩惱利刺的根本,得到平等的覺悟,所以叫做佛陀。」
佛陀唱誦詩偈後,那位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就從座席起來離去。
第一一五九經注釋:
1、明智所了知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叁第十七經作「明達了諸法」。
2、曆劫求選擇:別譯雜阿含經作「無量劫觀察」。
3、拔諸使刺本:別譯雜阿含經作「拔毒箭煩惱」。使,爲煩惱之別名。
一一六O、本經敘說一婆羅門見世尊相好莊嚴,疑爲天人,釋尊答言其非天人,並爲說覺者之境界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有從迦帝聚落和墮鸠羅聚落二村的中間,就在一棵樹下打坐,進入白晝的禅定中。
當時有位豆磨種姓的婆羅門也順著那條路而行,循著佛陀之後而來。他看見了佛陀的腳迹,具足千輻輪之妙相,印文非常明顯,輪輻齊整,輪框渾圓,衆好都滿足。看見後,他這樣想著:我從未曾看見人世間有像這樣的足迹,我現在應當隨著這足迹去尋找這個人。于是他就循著腳迹來到佛陀之處,看見世尊正坐在一棵樹下,進入白晝的禅定中,他那莊嚴的容貌,乃超絕于世間,諸根都很澄靜,心靈寂定,是至高無上的調伏,成就止觀之法,全身光相巍巍,猶如一座金山。看見後,就問世尊說:「請問您是天人嗎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我不是天人。」
「那麼您是龍,或者是夜叉(捷疾鬼神)、幹闼婆(嗅香鬼神)、阿修羅(非天)、迦樓羅(金翅鳥)、緊那羅(歌神)、摩睺羅伽(大蟒神)等天龍八部衆嗎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我也不是龍……乃至天龍八部衆等。」
婆羅門又問佛陀說:「您說自己並非天人、龍……乃至是非人、或不是非人,那麼您是什麼呢?」
當時,世尊唱誦詩偈答說:
「天、龍、幹闼婆,緊那羅和夜叉,
不善的阿修羅,以及衆摩睺羅伽,
人與非人等,都是由諸煩惱而受生。
像如此煩惱有漏之事,這一切我都已舍離,
已將它破除,已將它磨滅,就如芬陀利(白蓮花)一樣,
它雖生長于汙水中,然而卻未曾被汙水所染著;
我雖然出生于世間,卻不會被世間所染著。
我曆經多劫常做觀察,世間一切都是純苦而沒有暫時的快樂,
因爲一切世間法,全都是會生滅變易的緣故。
我已遠離垢穢,不會傾動,也已拔除各種煩惱劍刺,
徹底脫離生死的邊際,所以名叫做佛陀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豆摩種姓的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就從原路回去。
第一一六O經注釋:
1、千輻輪相:指具足千輻輪之妙相,乃佛叁十二相之一,即佛足下紋樣分明之千輻輪寶妙相。
2、齊輻圓辋:輻,車輪中連接軸和輪的直木。齊輻,即輪輻齊整。辋,車輪的外框。圓辋,言輪框渾圓也。
3、人非人:歌神緊那羅別名,又爲天龍八部衆之總稱,以彼等本非人,而詣佛所皆現人體也。此指八部衆而言。
4、一切有爲行:即一切世間法,又作諸行。
一一六一、本經敘說事火婆羅門罵佛陀爲「領群特」,佛陀乃爲他解說領群特及領群特之法。事火婆羅門聞法後悔悟,乃皈依佛出家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。
那時,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著缽盂,進入王舍城裏乞食。他次第乞食,來到了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家前。
當時,這位婆羅門手拿著木勺子,正在裝盛各種飲食,准備供養祭祀火神,他站于門邊,遙見佛陀走來。看見後,就告訴佛陀說:「停住!停住!領群特(賤民)!你千萬不可靠近我的家門!」
佛陀問婆羅門說:「你知道什麼是領群特,以及領群特之法嗎?」
婆羅門答說:「我不知道領群特,也不知領群特之法。沙門瞿昙你知道領群特,以及領群特之法嗎?」
佛陀說:「我善能知道這領群特,以及領群特之法。」
這時,婆羅門就暫停祀火的准備,很快地鋪好床座,請佛陀坐下,並且說著:「瞿昙啊!請您爲我講說領群特,以及領群特之法。」
佛陀便就座爲他唱誦詩偈說:
「常起瞋恚心懷恨他人,隱藏一切的罪過惡業,
犯戒又起惡見,虛僞而不真實,
像這樣的人,應知就是領群特。
凶暴貪欲而吝啬,惡欲悭貪而谄僞,
心裏無慚無愧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無論胎生或卵生的生物,一切都將它殺害,
沒有慈憫之心,這樣就是領群特。
如果是殺害、捆綁、捶打聚落及城邑之人,
凶殘無道而苛責于人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無論住止及行路時,都是做爲衆人的領導,
然而他卻苦逼群下們,以恐嚇的手段相脅迫,
奪取利益以供己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無論是聚落或空地上,有主或無主的物品,
都將它掠奪爲己有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自己鄙棄了妻子,又不去娼館,
而去侵犯他人所愛的妻子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無論內外諸親屬,或者同心扶助的善知識們,
侵奪他們所愛的妻子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說不實的話去欺騙人,詐取沒有憑證的財物,
他人索討時卻不願歸還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無論是爲自己或爲了他人,需舉債或給與錢財時,
或者是順著他人的話語,以不實的妄語爲他作僞證,
像如此說話不實的人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行作罪惡不善之業,卻希望不會被人知道,
自己把罪惡隱諱覆藏起來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如果有人向他請教有益之事,他卻教唆無益之事,
如此顛倒欺騙人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自己實際空無所有,然而卻輕毀有智慧的人,
如此愚癡行爲是爲了己利的緣故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貢高我慢稱贊自己,而毀壞他人,
這種極爲卑鄙傲慢的行爲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自己造作許多的罪過惡業,卻將此罪過移禍誣賴他人,
如此打妄語毀謗清白的人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以前曾受他人的利養,他人若來拜見時,
卻對他沒有恭敬回報之心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沙門或婆羅門,如法來乞食時,
卻對他謾罵呵責而不供養他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如果父母已年老,少壯之力氣已消失,
卻不願勤加奉養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對父母、尊長,以及兄弟、親屬說不實語,
自己實非阿羅漢,卻自己僞顯阿羅漢之果德,
這種人是世間的大賊,應知這就是領群特。
初出生即在上級種姓家,學習婆羅門的聖典,
然而在這中間,卻習行各種惡業,
不會因爲生于殊勝種姓家的緣故,就能遮止別人的毀謗及墮于惡道中,
在現世中將會受到別人的呵責,後世也會墮于惡道。
雖然生在旃陀羅家,但世人卻尊稱他爲須陀夷,
他的名譽遍滿天下,是旃陀羅所沒有的事。
他卻被婆羅門及剎帝利等大姓所供養,
他已乘上了清淨的天道,安住于平等正直的行持中。
不會因爲所生之處卑賤,而障礙他不能生于梵天,
在現世中得到了好名譽,後世也會轉生到善趣裏。
這二種衆生造業果報的事,你們應當知道,就如我所明白顯示的,
不是因爲他生處卑賤的緣故,所以叫做領群特,
也不是因爲他生處高貴的緣故所以叫做婆羅門。
是因爲造作了惡業,所以叫做領群特;造作了善業,所以叫做婆羅門。」
婆羅門聽後禀告佛陀說:
「是的,大精進!是的,大牟尼!就如您所說,
不是因爲生于卑賤家的緣故,所以就叫做領群特,
也不是因爲生于豪姓家的緣故,所以就叫做婆羅門;
是由于造惡業,所以叫做領群特;由于造善業,所以叫做婆羅門。」
當時,事火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詩偈後,轉增信心,以滿缽的美好食物要供奉世尊。然而世尊並不接受,因爲他已唱誦詩偈說法,婆羅門才供奉的緣故。接著佛陀所唱偈頌就如前面經文(見第一一五七經)所說一樣。
這時,事火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看見食物神變的瑞應後,更是增長他的信心,就向佛陀問說:「世尊啊!我現在可以在您的正法、戒律中出家,受具足戒嗎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你現在可以在我的正法、戒律中出家,受具足戒了。」于是他便即出家,獨自于靜處思惟,就如前面經文所說(見第一一五七經),乃至證得阿羅漢果,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。
當時,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證得阿羅漢果,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,自己覺受喜樂後,便唱誦詩偈說:
「修習邪道要求得清淨處,而供養祭拜火神,
如此不認識真正清淨之道,就好象一個失明的人一樣。
我如今已得到了安樂,出家受具足戒,
獲得了阿羅漢的叁明,佛陀所教導的我都已作訖。
我先前實在難以算是一位婆羅門,如今我才是一位真正有淨 行的婆羅門,
我已沐浴而遠離塵垢,度越諸天而登于彼岸。」
第一一六一經注釋:
1、領群特:原指領群的大牛,釋尊教化衆生,如領群的大牛一樣,故謂之領群特,在婆羅門口中,意謂著種族的卑劣,即賤民之意。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叁第十九經作「旃陀羅」,即印度社會種姓製度中最下賤之族姓。
2、憋暴:凶惡殘暴。
3、一生二生:一生,指胎生者;二生,指卵生者。
4、「自棄薄其妻……當知領群特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舍自己妻及淫女,邪奸他婦無所避,如是亦名旃陀羅。」
5、「內外諸親屬……當知領群特」:郭良鋆譯南傳經集第七章此處作「出沒在親戚或朋友的妻子中,或強逼,或引誘,應該知道這種人是無種姓者。」
6、「作惡不善業……當知領群特」:南傳經集此處作「做了壞事,一心希望別人沒有發覺,行動鬼鬼祟祟,應該知道這種人是無種姓者。」
7、「若人問其義……當領群特」:南傳經集此處作「別人請教有益之事,他教唆無益之事,說話遮遮蓋蓋,應該知道這種人是無種姓者。」
8、「生旃陀羅家,世稱須陀夷」:須陀夷,別譯雜阿含經作「須陀延」。南傳經集此處作「舉世聞名的麼登格是旃陀羅的兒子,是賤民。」
9、「如是大精進……業故婆羅門」:大精進、大牟尼,二者皆指佛陀而言。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如是,如是,大精進!實如所說。大牟尼!不以種姓是婆羅門,不以種姓旃陀羅;善能修行是婆羅門,作惡行者,旃陀羅。」
10、「偈如上說……心善解脫」:此處經文可參閱第一一五七經。
11、沐浴離塵垢:指接受佛陀教化,證得阿羅漢,心善解脫而言。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經終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