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大雄壮之象。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「如调顺象行」。
5、应奉以初揣:揣,音ㄊㄨㄢˊ,持执之意。全句意谓应以第一执持之食物供奉他。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「令彼以得汝,第一之供养」。
一一五九、本经解说「佛陀」之意义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,于佛前问讯,彼此慰劳后,退坐一边,问佛陀说:「瞿昙啊!所谓佛陀,到底怎样叫做佛陀呢?这是父母所制定的名字呢?还是婆罗门所制定的名字呢?」这时,婆罗门又唱诵诗偈问说:
「佛陀乃是超渡世间者的胜名。
这是父母所制定,名叫做佛陀的吗?」
当时,世尊也唱诵诗偈答说:
「佛陀能彻见过去世,并且彻见未来世,
也能彻见现在世,一切现象的生起与息灭。
他具足明智了知诸法,所应修习的都已修习,
所应断除的也都已断除,所以才叫做佛陀。
他经历多劫的寻求观察,发现一切都是纯苦,连暂时的快乐也没有,
凡是生起的全都会磨灭,所以他能修习远离以息止尘垢,
拔除一切烦恼利刺的根本,得到平等的觉悟,所以叫做佛陀。」
佛陀唱诵诗偈后,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就从座席起来离去。
第一一五九经注释:
1、明智所了知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十七经作「明达了诸法」。
2、历劫求选择:别译杂阿含经作「无量劫观察」。
3、拔诸使刺本:别译杂阿含经作「拔毒箭烦恼」。使,为烦恼之别名。
一一六O、本经叙说一婆罗门见世尊相好庄严,疑为天人,释尊答言其非天人,并为说觉者之境界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,来到了有从迦帝聚落和堕鸠罗聚落二村的中间,就在一棵树下打坐,进入白昼的禅定中。
当时有位豆磨种姓的婆罗门也顺着那条路而行,循着佛陀之后而来。他看见了佛陀的脚迹,具足千辐轮之妙相,印文非常明显,轮辐齐整,轮框浑圆,众好都满足。看见后,他这样想着:我从未曾看见人世间有像这样的足迹,我现在应当随着这足迹去寻找这个人。于是他就循着脚迹来到佛陀之处,看见世尊正坐在一棵树下,进入白昼的禅定中,他那庄严的容貌,乃超绝于世间,诸根都很澄静,心灵寂定,是至高无上的调伏,成就止观之法,全身光相巍巍,犹如一座金山。看见后,就问世尊说:「请问您是天人吗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我不是天人。」
「那么您是龙,或者是夜叉(捷疾鬼神)、干闼婆(嗅香鬼神)、阿修罗(非天)、迦楼罗(金翅鸟)、紧那罗(歌神)、摩睺罗伽(大蟒神)等天龙八部众吗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我也不是龙……乃至天龙八部众等。」
婆罗门又问佛陀说:「您说自己并非天人、龙……乃至是非人、或不是非人,那么您是什么呢?」
当时,世尊唱诵诗偈答说:
「天、龙、干闼婆,紧那罗和夜叉,
不善的阿修罗,以及众摩睺罗伽,
人与非人等,都是由诸烦恼而受生。
像如此烦恼有漏之事,这一切我都已舍离,
已将它破除,已将它磨灭,就如芬陀利(白莲花)一样,
它虽生长于污水中,然而却未曾被污水所染着;
我虽然出生于世间,却不会被世间所染着。
我历经多劫常做观察,世间一切都是纯苦而没有暂时的快乐,
因为一切世间法,全都是会生灭变易的缘故。
我已远离垢秽,不会倾动,也已拔除各种烦恼剑刺,
彻底脱离生死的边际,所以名叫做佛陀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豆摩种姓的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就从原路回去。
第一一六O经注释:
1、千辐轮相: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,乃佛三十二相之一,即佛足下纹样分明之千辐轮宝妙相。
2、齐辐圆辋:辐,车轮中连接轴和轮的直木。齐辐,即轮辐齐整。辋,车轮的外框。圆辋,言轮框浑圆也。
3、人非人:歌神紧那罗别名,又为天龙八部众之总称,以彼等本非人,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。此指八部众而言。
4、一切有为行:即一切世间法,又作诸行。
一一六一、本经叙说事火婆罗门骂佛陀为「领群特」,佛陀乃为他解说领群特及领群特之法。事火婆罗门闻法后悔悟,乃皈依佛出家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。
那时,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着钵盂,进入王舍城里乞食。他次第乞食,来到了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家前。
当时,这位婆罗门手拿着木勺子,正在装盛各种饮食,准备供养祭祀火神,他站于门边,遥见佛陀走来。看见后,就告诉佛陀说:「停住!停住!领群特(贱民)!你千万不可靠近我的家门!」
佛陀问婆罗门说:「你知道什么是领群特,以及领群特之法吗?」
婆罗门答说:「我不知道领群特,也不知领群特之法。沙门瞿昙你知道领群特,以及领群特之法吗?」
佛陀说:「我善能知道这领群特,以及领群特之法。」
这时,婆罗门就暂停祀火的准备,很快地铺好床座,请佛陀坐下,并且说着:「瞿昙啊!请您为我讲说领群特,以及领群特之法。」
佛陀便就座为他唱诵诗偈说:
「常起瞋恚心怀恨他人,隐藏一切的罪过恶业,
犯戒又起恶见,虚伪而不真实,
像这样的人,应知就是领群特。
凶暴贪欲而吝啬,恶欲悭贪而谄伪,
心里无惭无愧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无论胎生或卵生的生物,一切都将它杀害,
没有慈悯之心,这样就是领群特。
如果是杀害、捆绑、捶打聚落及城邑之人,
凶残无道而苛责于人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无论住止及行路时,都是做为众人的领导,
然而他却苦逼群下们,以恐吓的手段相胁迫,
夺取利益以供己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无论是聚落或空地上,有主或无主的物品,
都将它掠夺为己有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自己鄙弃了妻子,又不去娼馆,
而去侵犯他人所爱的妻子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无论内外诸亲属,或者同心扶助的善知识们,
侵夺他们所爱的妻子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说不实的话去欺骗人,诈取没有凭证的财物,
他人索讨时却不愿归还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无论是为自己或为了他人,需举债或给与钱财时,
或者是顺着他人的话语,以不实的妄语为他作伪证,
像如此说话不实的人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行作罪恶不善之业,却希望不会被人知道,
自己把罪恶隐讳覆藏起来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如果有人向他请教有益之事,他却教唆无益之事,
如此颠倒欺骗人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自己实际空无所有,然而却轻毁有智慧的人,
如此愚痴行为是为了己利的缘故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贡高我慢称赞自己,而毁坏他人,
这种极为卑鄙傲慢的行为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自己造作许多的罪过恶业,却将此罪过移祸诬赖他人,
如此打妄语毁谤清白的人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以前曾受他人的利养,他人若来拜见时,
却对他没有恭敬回报之心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沙门或婆罗门,如法来乞食时,
却对他谩骂呵责而不供养他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如果父母已年老,少壮之力气已消失,
却不愿勤加奉养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对父母、尊长,以及兄弟、亲属说不实语,
自己实非阿罗汉,却自己伪显阿罗汉之果德,
这种人是世间的大贼,应知这就是领群特。
初出生即在上级种姓家,学习婆罗门的圣典,
然而在这中间,却习行各种恶业,
不会因为生于殊胜种姓家的缘故,就能遮止别人的毁谤及堕于恶道中,
在现世中将会受到别人的呵责,后世也会堕于恶道。
虽然生在旃陀罗家,但世人却尊称他为须陀夷,
他的名誉遍满天下,是旃陀罗所没有的事。
他却被婆罗门及剎帝利等大姓所供养,
他已乘上了清净的天道,安住于平等正直的行持中。
不会因为所生之处卑贱,而障碍他不能生于梵天,
在现世中得到了好名誉,后世也会转生到善趣里。
这二种众生造业果报的事,你们应当知道,就如我所明白显示的,
不是因为他生处卑贱的缘故,所以叫做领群特,
也不是因为他生处高贵的缘故所以叫做婆罗门。
是因为造作了恶业,所以叫做领群特;造作了善业,所以叫做婆罗门。」
婆罗门听后禀告佛陀说:
「是的,大精进!是的,大牟尼!就如您所说,
不是因为生于卑贱家的缘故,所以就叫做领群特,
也不是因为生于豪姓家的缘故,所以就叫做婆罗门;
是由于造恶业,所以叫做领群特;由于造善业,所以叫做婆罗门。」
当时,事火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诗偈后,转增信心,以满钵的美好食物要供奉世尊。然而世尊并不接受,因为他已唱诵诗偈说法,婆罗门才供奉的缘故。接着佛陀所唱偈颂就如前面经文(见第一一五七经)所说一样。
这时,事火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看见食物神变的瑞应后,更是增长他的信心,就向佛陀问说:「世尊啊!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、戒律中出家,受具足戒吗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你现在可以在我的正法、戒律中出家,受具足戒了。」于是他便即出家,独自于静处思惟,就如前面经文所说(见第一一五七经),乃至证得阿罗汉果,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。
当时,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证得阿罗汉果,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,自己觉受喜乐后,便唱诵诗偈说:
「修习邪道要求得清净处,而供养祭拜火神,
如此不认识真正清净之道,就好象一个失明的人一样。
我如今已得到了安乐,出家受具足戒,
获得了阿罗汉的三明,佛陀所教导的我都已作讫。
我先前实在难以算是一位婆罗门,如今我才是一位真正有净 行的婆罗门,
我已沐浴而远离尘垢,度越诸天而登于彼岸。」
第一一六一经注释:
1、领群特:原指领群的大牛,释尊教化众生,如领群的大牛一样,故谓之领群特,在婆罗门口中,意谓着种族的卑劣,即贱民之意。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十九经作「旃陀罗」,即印度社会种姓制度中最下贱之族姓。
2、憋暴:凶恶残暴。
3、一生二生:一生,指胎生者;二生,指卵生者。
4、「自弃薄其妻……当知领群特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舍自己妻及淫女,邪奸他妇无所避,如是亦名旃陀罗。」
5、「内外诸亲属……当知领群特」:郭良鋆译南传经集第七章此处作「出没在亲戚或朋友的妻子中,或强逼,或引诱,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。」
6、「作恶不善业……当知领群特」:南传经集此处作「做了坏事,一心希望别人没有发觉,行动鬼鬼祟祟,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。」
7、「若人问其义……当领群特」:南传经集此处作「别人请教有益之事,他教唆无益之事,说话遮遮盖盖,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。」
8、「生旃陀罗家,世称须陀夷」:须陀夷,别译杂阿含经作「须陀延」。南传经集此处作「举世闻名的么登格是旃陀罗的儿子,是贱民。」
9、「如是大精进……业故婆罗门」:大精进、大牟尼,二者皆指佛陀而言。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如是,如是,大精进!实如所说。大牟尼!不以种姓是婆罗门,不以种姓旃陀罗;善能修行是婆罗门,作恶行者,旃陀罗。」
10、「偈如上说……心善解脱」:此处经文可参阅第一一五七经。
11、沐浴离尘垢:指接受佛陀教化,证得阿罗汉,心善解脱而言。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经终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