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布施與行作布施大會,
由于這樣惠施的緣故,想要求得大功德。
現在請問牟尼您,依我們所知道的,
您所見確實與梵天相同,所以請您爲我分別解說。
怎樣才能解脫,而達到勝妙的善趣呢?
怎樣方便修習,才能生于梵天世界呢?
爲什麼隨樂信施,就能生于明勝的梵天呢?」
那時,世尊也唱誦詩偈答說:
「布施的人設立布施大會,隨順他人所愛而願樂布施,
以此歡喜淨信之心,定能攀緣善功德。
要以他所建立的功德,求遠離一切的過惡,
遠離于貪欲,使其心得到完善的解脫!
修習慈心,會有無量的功德;
更何況加以至誠之心,去廣設布施的大會?
如果在這布施中間,所得到的一切善心,
正向善于解脫,或其余純善之趣的話,
就會由于如此殊勝的因緣,得生于梵天世界。
像這樣的布施,由于他的心能平等之故,
所以能生于梵天世界,得到綿長的壽命。」
當時,魔瞿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就從座席起來離去。
第一一四二經注釋:
1、「今問于于牟尼……爲我分別說」:別譯雜含經卷四第二十經此處作「我今問牟尼,願問佛所說,我今謂世尊,與梵天齊等」。南傳經集相對經文此處作「牟尼啊!我問你,請告訴我!我今天見到世尊,梵天已經親證,因爲對我們來說,你確實與梵天相同。」
一一四叁、本經敘說佛爲婆羅門講說八正道爲清淨道;修習八正道已,得永斷貪、瞋、癡,是名無上清淨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持華蓋,穿著短裙的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,與世尊見面,彼此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唱誦詩偈說:
「婆羅門所行,沒有不是清淨的;
剎帝利修苦行,也還是乖離清淨。
修習叁典的婆羅門,即是爲清淨;
如此清淨之人,(只在婆羅門),不在其余衆生中。」
當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答說:
「如不知清淨道,以及一切無上的清淨,
而在余道裏想求得清淨的話,終究沒有清淨之時。」
婆羅門問佛陀說:「瞿昙您講說清淨道及無上的清淨嗎?什麼是清淨道求得清淨的方法呢?什麼是無上的清淨呢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正見就是清淨道;修習又多修習正見,就能斷除貪欲、斷除瞋恚、斷除愚癡。如果婆羅門貪欲永斷,瞋恚、愚癡永斷,那麼一切煩惱就會永斷,這樣就叫做無上的清淨。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這些也是清淨道;對正定等正道修習又多修習後,就能永斷貪欲、永除瞋恚、永斷愚癡。如果婆羅門貪欲永斷,瞋恚、愚癡永斷,那麼一切煩惱就能永斷,這樣就叫做無上的清淨。」
婆羅門說:「瞿昙您所說的確實是清淨道及無上清淨!瞿昙啊!我世務繁多,現在且辭還。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現在是該回去的時候了。」
這位持華蓋、穿短裙的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就從座席起來離去。
第一一四叁經注釋:
1、「有持華蓋、著舍勒導從婆羅門來詣佛所」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淨者婆羅門墮婆阇婆羅門來詣世尊處。」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二十一經此處作「剎利波羅毗空婆羅門往詣佛所。」舍勒,是一種短裙,或稱內衣。
2、叁典:指叁吠陀,爲婆羅門教典。一、梨具吠陀,二、叁摩吠陀,叁、夜柔吠陀。後再加入阿闼婆吠陀,成爲四吠陀。
一一四四、本經敘說佛陀答婆羅門問,具足叁明者叫羅漢婆羅門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,與世尊見面,彼此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唱誦詩偈問說:
「怎樣叫具足戒法呢?怎樣叫正威儀呢?
要有什麼功德呢?要修習什麼業呢?
要成就什麼法,才能叫做羅漢婆羅門呢?」
當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答說:
「具有憶念宿命的智慧,能徹見是受生于天上、或惡道,
證得一切的生死已盡,就可決定已得到聖者的睿智。
知道心靈已得到完善的解脫,已解脫一切貪欲,
具足了叁明,那麼就叫做叁明的婆羅門(即阿羅漢婆羅門)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那位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就從座席起來離去。
第一一四四經注釋:
1、「雲何爲屍羅……羅漢婆羅門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一經此偈作「雲何戒具足,威儀不阙減?修習何等業?成就何等法?而能得名爲,叁明婆羅門?」屍羅,爲戒之音譯。叁明,即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盡明。本偈白話譯解是參酌別譯而成。
2、「宿命憶念智……叁明婆羅門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能知于宿命,見天及惡趣,盡于生死有,叁通並叁明,心得好解脫,斷欲及一切,成就上叁明,我名爲叁明。」
一一四五、本經敘說佛陀見貧窮老夫婦,而向阿難講說年少強壯之時,就應精進之法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著缽盂,進入舍衛城中乞食,阿難尊者就跟隨于世尊之後。
當時,有二位年老的男女,他們是夫婦,年老根熟,背駝如鈎,走到黑巷頭,燒垃圾的地方,一起向著火蹲在那裏。
世尊看見那二位老夫婦,年老而愚癡,背駝如鈎,一起向火蹲著,就像老鹄鳥一樣,彼此以欲心相視著。看見後,就告訴阿難尊者說:「你看見那夫婦二人,年老而愚癡,背駝如鈎,一起向火而蹲著,就像老鹄鳥一樣,彼此以欲心相視著嗎?」
阿難答佛陀說:「是的,世尊!」
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這二位老夫婦,于年少時以盛壯之身勤求財物的話,將可成爲舍衛城中第一富有的長者;如果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,而出家學道,精勤修習的話,也可得證阿羅漢第一上果。于第二時分盛壯之身勤求財物的話,也可成爲舍衛城中第二富有的人;如果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,而出家學道的話,也可得證阿那含果。如果于第叁時分中年之身勤求財物的話,也可成爲舍衛城中第叁富有的人;如果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,而出家學道的話,也可得證斯陀含果。如果于第四時分老年之身勤求財物的話,也可成爲舍衛城中第四富有的人;如果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,而出家學道的話,也可得證須陀洹果。可是今日他們已年老根熟,沒有錢財,沒有方法,沒有能力,也不再有能力去謀求錢財,也不能得證殊勝的過人法。」
當時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「由于不修行梵行,也不在年少勤求財物;
如今只能如曲弓般地睡于地上,憶想著過去往事。
由于不修行梵行,也不在年少勤求財物;
如今就像老鹄鳥一樣,守死在空池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,滿心歡喜,願遵奉修行。
第一一四五經注釋:
1、「不行梵行故……守死于空池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二經此處作「少不修梵行,亦不聚財寶;猶如老鹳雀,棲止守空池。不修于梵行,壯不聚財寶;念壯所好樂,住立如曲弓。」
一一四六、本經敘說佛陀見貧窮老夫婦,而爲阿難講說布施與精進之法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……余如前經所說的一樣。差別的是,世尊唱誦不同的詩偈說:
「我們的身體會被老死所壞滅,所受的一切事物也都會毀滅,
只有惠施的福德,才是跟隨著自己的資糧。
應依于善攝護,及修禅功德,
隨自己力量而布施錢財及飲食,
于群衆當中要從睡眠昏沈醒覺,就不會空自活命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那位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頂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四六經注釋:
1、「佛說此經已……作禮而去」:宋、元、明本無此四句,疑爲衍文。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終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