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座席起来离去。

  

  一一三九、本经叙说有位名叫不害之婆罗门来问佛其名是否称实,佛言若身、口、意皆不害,则为称实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世尊于早晨时穿著法衣,手拿着钵盂,进入舍卫城中乞食。

  当时,有位名叫不害的婆罗门来到佛陀跟前,问佛陀说:「世尊啊!我的名字叫不害,是否名实相符呢?」

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如此名称与实际相符││身不行伤害,口不行毁害,心不行损害的话,就叫做名实相符了。」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:

  「如果心(身)不行杀害,口、意也都能如此;

  这样就是远离了杀害,不会恐怖众生了。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不害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便即离去。

  第一一三九经注释:

  1、若心不杀害:心疑应作「身」,如此才能配合下句成身、口、意三业。

  

  一一四O、本经叙说火与婆罗门对于佛陀再三向他乞食感到厌烦,后闻佛陀诗偈而悔悟,欲再施食与佛,佛未接受,劝其将此食着水中,水即冒烟滚沸。婆罗门见此神变,益增信敬,乃于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。世尊于早晨时穿著法衣,手拿着钵盂,进入王舍城中乞食,依次行乞而至火与婆罗门的家前。

  火与婆罗门遥见佛陀来到,立即准备各种美好饮食,给予满钵的食物。

  如此二日、三日,世尊又到他的家中去乞食。

  火与婆罗门遥见佛陀又走来了,他这样想着:「这秃头沙门为什么常来我家,难道是贪图美食吗?」

  这时,世尊已知道了火与婆罗门内心所想的,便唱诵诗偈说:

  「上天日日下雨的话,农夫就日夜地耕种,

  常常播下种子,那田里就能经常收取榖子。

  犹如人会常怀妊,乳牛常会怀孕生犊,

  经常有人来求乞,就要常行惠施予他,

  由于常惠施的缘故,就能常得大名称(好名声)。

  人在轮回中频频成为被弃的死尸,也频频地哀哭悲恋,

  经常地受生也经常地死去,经常地遭受忧悲苦,

  死去的尸体一再地用火烧,也一再地被虫类吃食。

  如能得到贤圣的正道,就不会常受各种轮回果报,

  也不会常在生死里流转,不会常遭忧悲苦,

  不用常常遭火焚烧,也不会常被虫类吃食了。」

  当时,火与婆罗门听闻佛陀唱诵的诗偈,便恢复了原有的信心,又拿各种的饮食盛满钵子布施给他,可是世尊并不接受,那是因为唱诵诗偈之后,他才布施的缘故。世尊又唱诵诗偈说:

  「因为我已唱诵诗偈说法,就不应再接受饮食;

  当观察自法之时,即知说法后是不应受食的。

  婆罗门你是应当要知道的!这样才是清净的活命(正命)。

  你应该把余物供养给纯净的大仙人,

  他们都已灭尽一切烦恼,所有垢秽都已断除。

  要供养饮食,给这些良好福田;

  可是想求得福德的话,那么我这块福田最优良!」

  火与婆罗门问佛陀说:「现在我应把这些饮食置于何处呢?」

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我还不曾见诸天、魔王、梵天、沙门、婆罗门、天神、世人中有人能吃食这些信施之物,而会使身体得到安乐的。你把这些食物拿去丢到无虫的水中,或者不生杂草之地吧!」

  当时,婆罗门就把这些食物拿去丢到无虫的水中,水里立即冒出烟来,水还发出啾啾的滚沸声;譬如把一颗烧烫得火红的铁丸丢进水中,水里即冒出烟,还会发出啾啾的滚沸声,那情况也就像这样子。婆罗门把这些饮食置于水中,水里立即冒烟,还会发出啾啾的滚沸声来。于是火与婆罗门赞叹着说:「真是奇异!瞿昙!他有大德大力,能使这些食物作此神变。」

  那时,火与婆罗门因为这些饭食所作的神变,而得到了信敬之心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请问佛陀说:「世尊啊!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,修持清净的梵行吗?」

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你现在可以在我正法之中出家,受具足戒了。」

  他在出家之后,这样地思考着:一个族姓子(善男子)之所以要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,而出家学道,……乃至得证阿罗汉果,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。

  

  一一四一、本经叙说有婆罗门女敬信三宝,其夫不喜,往佛所论议,后闻佛说法而皈依佛门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舍卫国中有位叫婆肆咤的婆罗门女信敬佛、法、僧,也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比丘僧。他对于佛、法、僧已远离怀疑,对于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,也已远离了疑惑;已见真谛而得证果位,得到解脱的智慧。她的丈夫是婆罗豆婆遮种姓的婆罗门。婆罗门女每在其夫左右有所行作时,遇有小差错,就称说南无佛,并对着如来所住方向,恭敬合掌,三次称说:「南无多陀阿伽度(如来)、阿罗呵(应供)、三藐三佛陀(等正觉),身纯金色,圆光一寻,方身圆满,如尼拘律树;善说妙法,牟尼之尊,仙人上首,是我大师!」

  当时,她的婆罗门丈夫听到了,瞋怒不喜,就责备他的妻子说:「你是被魔鬼迷着了吗?岂有此理!舍弃这些具足三明的大德婆罗门,而去称叹那位秃头沙门!他是个黑瘦之人,为世人所不称叹。我现在将前往跟你的大师辩论,就能足知我会胜他。」

  妻子告诉丈夫说:「我不曾看见诸天、魔王、梵天、沙门、婆罗门、诸神、世人等,有能同世尊、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││有金色之身,圆光一寻,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,言说微妙,为仙人之上首,我的大师一起相辩论的。现在婆罗门你且前往,自然就可知道了!」

  当时,婆罗门就前往见佛,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唱诵诗偈说:

  「到底要杀灭什么,才能得到安稳的睡眠呢?

  到底要杀灭什么,才能使心灵得到无忧呢?

  到底要杀灭什么?才会被瞿昙所称叹呢?」

  那时,世尊已知道婆罗门内心的想法,就唱诵诗偈说:

  「杀灭瞋恨的人,才能得到安稳的睡眠;

  杀灭瞋恨的人,内心才能无忧愁。

  瞋恚是各种毒害的根本,能伤害甘美的种子;

  能灭害那瞋恚的人,会为贤圣所称叹;

  如能灭害那瞋恚的话,他的内心就能无忧愁。」

  当时,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承佛给予示教照喜,次第为他说法,所讲的是:说施、说戒、说生天法,说味着于欲,会成为灾患烦恼,分别广说清净出离,随顺远离,福利清净之法。譬如清净的白毛布,易受染色;同样地,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便在他的座位上,觉证了四圣谛││苦、集、灭、道的真理。

  这位婆罗门见法、得法、知法、入法,度越一切疑惑,并非由于他说而得度,他对于正法、戒律已能无所畏惧。于是就从座席起来,偏露右肩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:「我已得度,世尊!我已得度,善逝!我从现在起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比丘僧后,愿尽我形寿,成为一位优婆塞,愿佛证知我!」

  当时,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,便回到自己家中。

  他的妻子优婆夷(女居士)遥见丈夫回来了,见面后,问他说:「你已经和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││纯金色身,圆光一寻,有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,是妙说之上,仙人之首,大牟尼尊,是我的大师,互相辩论过了吗?」

  她的丈夫答说:「我未曾见过诸天、魔王、梵天、沙门、婆罗门、诸神、世人之中,有人能与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││真金色身,圆光一寻(八尺),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,是妙说之上,众仙之首,牟尼之尊,你的大师互相辩论的。你现在帮我裁好法衣,我要拿到世尊处出家学道。」

  那时,他的妻子就以鲜洁的白毛布,为他裁作法衣。

  当时,这位婆罗门便拿着法衣往见世尊,向世尊顶礼后,退坐一边,请求着说:「世尊啊!我现在可以在世尊您的正法中出家学道,修习梵行了吗?」

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你现在可以在我的正法、戒律中出家学道,修习一切梵行了」

  婆罗门已出家后,他独自于静处思惟: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出家学道,……乃至得证阿罗汉果,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。

  第一一四一经注释:

  1、婆肆咤: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「陀然阇仁」,为此婆罗门女之名。

  2、无间慧:即解脱之智慧。

  3、尼拘律树:又作尼拘陀树,产于印度各地及锡兰,为高大乔林,树干端直,枝叶繁茂。慧琳音义十五:「此树端直无节,圆满可爱,去地三丈余,方有枝叶。」

  4、「舍诸三明大德婆罗门……世所不称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十九经此处作「汝于三明大婆罗门所,不能恭敬,方礼秃头瘦黑之人。」可见本经「黑阇之分」乃婆罗门骂世尊之语,即别译之「瘦黑之人」。三明,即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尽明。

  5、「说欲味着为灾患烦恼……分别广说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欲为不净苦恼之本,出要为乐,广示众善白净之法。」

  

  一一四二、本经叙说魔瞿婆罗门好施,佛告其布施之功德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名叫魔瞿的婆罗门,他来到佛陀住处,与世尊见面。彼此相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请问佛陀说:「瞿昙啊!我在家中经常行作布施,如有一人来,我就布施给一人;如果是二人、三人,乃至百千人来,我也都会布施给他们。像我这样地布施,能够得到很多的福报吗?」

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你这样行作布施,真实可得到大的福报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能在家中经常行作布施,一人来乞,就布施予一人;二人、三人,乃至有百千人来乞,你也都能布施予他们的缘故,所以你将可得到很大的福报。」

  当时,魔瞿婆罗门就唱诵诗偈问说:

  「在家人所行作的,…
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