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
一一四七、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郁多罗,供养父母必得福报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多罗,他来到佛陀住处,与世尊见面,彼此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禀告佛陀说:「世尊啊!我常如法行乞,用来供养父母,使他们得到快乐,远离苦恼。世尊啊!我如此做法,是否会有很多的福报呢?」
佛陀告诉郁多罗说:「你确实有很多的福报,为什么呢?因为若有人能如法行乞,用来供养父母,使他们得到安乐,免除苦恼的话,确实他会有很大的福报。」这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说:
「能如法对父母恭敬,并供养他们,
在现世中便会有好名声流布,命终后也会受生于天上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年轻的郁多罗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一一四八、本经叙说如来称叹不杀生的祭祀大会;不 称叹杀生的祭祀大会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位年轻的婆罗门,名叫优婆迦,他来到佛陀住处,与世尊见面,彼此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问佛陀说:「瞿昙啊!诸婆罗门们常称叹祭祀大会,沙门瞿昙您是否也称叹祭祀大会呢?」
佛陀告诉优波迦说:「我不是一向都称叹的,有的祭祀大会可以称叹,而有的祭祀大会是不可以称叹的。」
优波迦问佛陀说:「怎样的祭祀大会是不可以称叹的呢?怎样的祭祀大会是可称叹的呢?」
佛陀告诉优波迦说:「如果举行祭祀大会时,需要系缚成群的小雄牛、雄水牛、雌水牛,以及那些小羊等弱小的众生,使它们都要受到杀害。逼迫仆役工作人员,使他们极为痛苦,时常受鞭打而惊吓惶恐,悲泣号呼,不欢喜也不快乐,操作各种劳苦的差事。像这样的祭祀大会,我就不会称叹,因为它造作大苦难的缘故。如果举行大会时,不用系缚群牛,……乃至不会使众生那么地辛苦工作的话,像这样的祭祀大会,是我所称叹的,因为它不会造成大苦难的缘故。」这时,世尊又唱诵诗偈说:
「像以马祭祀等大会,会造成诸多大苦难的事,
像这样的祭祀大会,大仙(佛陀)是不称叹的。
系缚那些众生,也杀害了很多弱小的动物,
这不能叫做正确的大会,大仙是不会随顺这种作法的。
如能不伤害众生,造作各种苦难的话,
这样就叫做正确的大会,大仙便会随喜而称叹。
以惠施而修供养,依正法而去行祭祀,
布施的人以清净的心,去布施梵行的良福田。
像这样的大会,就叫做阿罗汉的大会,
这样的大会可以得到大果报,诸天都会欢喜的。
自己能以恭敬之心启请,亲自去行布施,
那么被布施的人和我都是清净,这种布施会得到大果报。
有智慧的人如此去布施,将会以净信而心得解脱,
没有罪业而快乐的世间,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优波迦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第一一四八经注释:
1、邪盛:南传巴利本作「祭祀」;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六经则作「大祀」。
2、特牛:特,牡也。指公牛。
3、水牸:牸,雌也。此指水母牛。
4、马祀:以马为牺牲之外道修法。百论疏上之下曰:「为求 故,修马祀。取一白马,放之百日,或云三年,寻其足迹,以布黄金,用施一切,然后取马杀之。当杀马时,唱言:婆薮杀汝。马因祀杀,亦得生天。」又外道之邪法,杀马除去五脏,以七宝纳之,施于婆罗门,以祈福祉。见文殊问经,止观辅行十。
5、微细虫:此处指弱小动物而言。
6、「慧者如是施………智者往生彼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如是设大祀,唯有智者能,能生于净信,亦得心解脱,恼害不能加,得世间众乐,得生于胜处。」
一一四九、本经叙说清净的祭祀,布施予梵行良福田,乃能往生无罪世界如前经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,……详说如前经一样。差别的是,世尊随诵不同的诗偈说:
「不扰害群生,也不造成苦难,举行祭祀时很清净,
要如法随顺而行,摄护一切的梵行。
馨香所归的世界,超过一切凡鄙之处,
佛陀对于善的祭祀大会,也会称叹它。
要惠施敬供修养,随所应而举行祭祀大会,
以净信行平等布施,施予那些梵行的良福田。
他能这样去布施,就是布施于阿罗汉的福田。
像如此广大的布施,是诸天所称叹的。
能自行恭敬启请,亲自去供养,
由于平等收摄自己与他人的缘故,祭祀就会得到大果报。
有智慧的人如此行布施,就能以净信而心灵得到解脱,
在于没有罪业的世界里,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优波迦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满心欢喜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一一五O、本经叙说在家俗人可行四法而得现法安乐,更行四法可得后世安乐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位年轻的婆罗门,名叫郁阇迦,他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问佛陀说:「世尊啊!在家俗人,应当践行几种法,才能得到现世的安适及现世的快乐呢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有四种法,能使在家俗人得到现世的安适及现世的快乐。是那四种呢?就是具足方便、具足守护、具足善知识、具足正命。
怎样叫做具足方便呢?就是说善男子能运用种种技术性职业以自求营生。比如种田、做生意、或参与政事,或以书疏、筹画等职业营生。对于各个技术性的职业,能精勤去修习,这样就叫具足方便。
怎样叫具足守护呢?就是说善男子所有的钱财谷物,都是自己努力所得,也是亲自工作,如法而得到的,能够极力去守护,不使国王、盗贼、水灾、火灾来劫夺漂没而失去,不会被不善守护的人弄丢,也不会让不知爱惜的人常来拿取,以及被其它各种灾患所破坏,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善于守护。
怎样叫具足善知识呢?就是如有善男子能不放荡、不放逸、不虚妄、不凶险,亲近像这样的善友,他能善于安慰,能使还未生起的忧苦不会生起,已生起的忧苦就会使他开悟;未生起的喜乐能使它迅速生起,已生起喜乐善于护持不失,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善知识。
怎样叫具足正命呢?就是说善男子所有钱财都能量入为出,掌握很周到,不使钱财多入少出,或者多出少入。就如拿秤去秤物一样,缺少了给予增加,太多了就将它减少,直到平准才止。同样地,善男子称量财物,也是收入与支出平衡,不使收入多而支出少,或支出多而收入少。如果善男子没有钱财,却随便滥用,如此的生活,人们都会叫他为优昙钵果,没有种子,愚痴而贪欲,不能顾虑到未来。或有一种善男子,财物虽然丰多,但却不知食用,傍人都嘲笑他是愚痴人,就如饿死狗一样。所以,善男子的所有钱财都能自己衡量,使收入和支出平衡,这样就叫做具足正命。就像这样,婆罗门啊?成就这四法的话,就能使现世安适、现世快乐。」
婆罗门又问佛陀说:「世尊啊!在家的俗人需具有几种法,才能使他得到后世的安适、后世的快乐呢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在家的俗人具有四法的话,就能使他得到后世的安适、后世的快乐。是那四种法呢?就是要具足信、具足戒、具足施、具足慧。
怎样叫具足信呢?就是说善男子对于如来能有信敬之心,建立信仰的根本,这不是诸天、魔王、梵天,以及其余同为有漏法的世人所能破坏,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信。
怎样叫具足戒呢?就是说善男子能够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样就叫做具足了戒。
怎样叫具足施呢?就是说善男子能够远离悭吝垢秽之心,居于俗家,能行清净解脱的布施,常亲自施与,乐于修行舍施,以平等心行施,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施。
怎样叫具足慧呢?就是说善男子能如实知道苦圣谛,也能如实知道集、灭、道等圣谛,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慧。如果善男子在家能够修行这四法的话,就能得到后世的安适、后世的快乐。」
这时,世尊又唱诵诗偈说:
「要运用方法努力创建各种事业,对所积集的事业要善能守护,
要亲近有知识的善男子,以正当的工作来养活自己。
也要具足净信与净戒,行作惠施而远离悭吝垢秽,
以智慧净除会生迷惑之法,以得到后世的安乐。
如果居住于俗家,能成就这八法,
那么根据审谛尊(指世尊)的说法,以及等正觉(佛陀)之所 知,
就可使现世得到安稳,现世得到喜乐,
后世也一样得到喜乐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郁阇迦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第一一五O经注释:
1、「何等为守护具足……是名善男子善守护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八经此处作「云何名为守护诸根?若族姓子如法聚财,设有方计,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,怨憎之处悉不得侵,不生恶子,是名守护。」
2、落度:犹落拓,指放浪不羁。
3、「何等为善知识具足……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云何名为近于善友?若族姓子近于善友,而此善友资性贤良,终不奸盗,亦不放逸饮酒醉乱,吐出实言,不为欺诳。与如此人…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