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会伤害自己,也会伤害他人,使自己与他人都受到伤害,在现世里得到罪业,后世也会得到罪业,现世后世都会得到罪业,由于那贪火而生起内心的忧苦;瞋恚火、愚痴火也是如此。婆罗门啊!如果善男子积聚薪柴,奉事于火的话,应随时辛苦,随时燃烧根本、居家、福田之火;随时息灭贪欲、瞋恚、愚痴之火,因为那会使人受苦的缘故。」
当时,长身婆罗门闻法后静默不语。
那时,有位婆罗门子弟名郁多罗,坐于大会中。
长身婆罗门片刻静默思惟后,告诉郁多罗说:「你能前往祭祀大会的场所,把那些被系缚在柱子的公牛,以及其它被系缚住的众生,全部将它们释放走吗?放走时要告诉它们说:『长身婆罗门告诉你们:此后你们可随意自在,于山泽旷野中吃食连绵不尽的青草,喝饮着清净的流水,在四方吹来的凉风中,享受一切的快乐了。』」
郁多罗答说:「愿听从大师您的教语!」于是就去到那祭祀大会的场所,释放了那些众生,并且告诉它们说:「长身婆罗门有话告诉你们:『此后你们可随自己所乐意,在山泽旷野中饮水吃草,被四方的凉风吹抚,自己舒适过活。』」
那时,世尊知道郁多罗已知行办此事后,就为长身婆罗门讲说种种佛法,给予示教照喜。就如世尊说法先后的规律,为他说戒、说施,以及生天功德,对五蕴的爱、欲、味、患,出离能得清净,烦恼的清净等法,将它开示显现出来,譬如鲜净的白毛布很容易受染色,长身婆罗们也像这样,即在于座席上彻见四圣谛,得到了证悟。
当时,长身婆罗门见法、得法、知法、入法,度越一切疑惑,不是由于他说而得度,他于正法中得到了无所畏惧。于是就从座席起来,整理好衣服,偏露着右肩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:「我已得度,世尊啊!我从今日起愿尽形寿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比丘僧,成为一位优婆塞,请您为我证知!也希望世尊和大众们能接受我饭食的供养!」那时,世尊静默地应允了。
这时,长身婆罗门知道佛陀已接受邀请后,便向佛陀行礼,向右环绕世尊三圈后离去。长身婆罗门回到祭祀大会处,便准备各种供养应备的洁净美好食物,并布置好床座,再派人去邀请佛陀,告诉他说:「赴供的时间已到,愿圣者能知时宜!」
这时,世尊就穿著法衣,手拿着钵盂,由大众围绕着,去到长身婆罗门举行大会之处,就坐在大众之前。
那时,长身婆罗门知道世尊已经坐定,便亲自供养种种的饮食。等吃食后。澡漱洗钵完毕,他自己安置一张低矮的床座,在于大众之前,端坐听法。
当时,世尊就为长身婆罗门讲说种种的佛法,给予示教照喜后,就从座席起来离去。
第一一五二经注释:
1、事积薪火:积聚薪柴,事奉于火。薪火,即指前面所提供奉根本、居家、福田之火,以及贪欲火、瞋恚火、愚痴火而言。
2、随时燃:应随时燃起之火,指根本、居家、福田之火而言。
3、随时灭火:应随时给予息灭之火,指贪欲火、瞋恚火、愚 痴火而言。
一一五三、本经叙说不善男子与善男子之差别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位年轻的婆罗门,名叫僧迦罗,来到佛陀住处,与世尊见面,彼此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问佛陀说:「瞿昙啊!要怎样辨认不善男子呢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不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样。」
婆罗门又问:「要怎样辨认善男子呢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善男子也是譬如月亮一样。」
婆罗门问佛陀说:「为什么不善男子像月亮呢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譬如月亮转暗的情景,它的光明会消失,色泽也会消失,所系也会退失,日夜不断消减,乃至不能显现。同样地,有人曾于如来处,得到净信寂静之心,受持净戒,善于修学又多闻,能损己而布施他人,具有真实正见。如此于如来处修学净信、持戒、惠施、多闻、正见真实后,然而却又退失,对于所修学的持戒、多闻、惠施、正见等,全都忘失了,日夜不断消减,乃至于片刻间,把那一切都给忘失了。
其次,婆罗门啊!如果善男子不习近善知识,不经常听闻正法,不能正确思惟,身行作恶行,口行作恶行,意行作恶行;由于这行恶因缘之故,身坏命终后,就会堕入恶道地狱之中。婆罗门啊!像这样的不善男子,就譬如那月亮一样。」
婆罗门问佛陀说:「为什么善男子也譬如月亮一样呢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譬如明月转为光净的情景,它的光明色泽会日夜不断增明,乃至到了满月,一切圆净。同样地,善男子于如来的正法、戒律中,得到净信之心,……乃至正见真净而增明;也得到了戒的增长、施的增长、闻的增长、慧的增长,如此日夜不断地增长。又由于其余时间,也能亲近善知识,闻说正法,内心能正确思惟,行作身的善行,行作口的善行,行作意的善行之故,以此因缘,所以身坏命终之后,得化生于天上。婆罗门啊!所以我说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样。」
这时,世尊又唱诵诗偈说:
「譬如满月洁白无垢,遍行于虚空之中,
一切群星中,月光最为盛明一样。
净信也是这样,持戒、多闻又能舍离悭贪而布施的人,
在这悭贪的世间里,他的布施也是会特别明显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僧迦罗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就从座席起来离去。
第一一五三经注释:
1、「光明亦失,色亦失,所系亦失」:失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月明亦减、色亦减,方亦减、见亦减」,两相对照,所系或指月之方圆面积而言。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见光渐减,圆满转亏」。
一一五四、本经叙说生闻婆罗门听人说佛曾说布施佛及僧伽,可得大果报,而布施他人即不然。以此问佛。佛告以此言谤佛,并为开示布施持戒者之福报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位生闻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,与世尊见面,彼此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问佛陀说:「瞿昙啊!我曾听人说瞿昙您这样说:『只应布施给我,不应布施给其余的人;布施给我可得到大果报,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报。应布施给我弟子,不应布施给他人弟子;布施给我弟子可得到大果报,不是布施给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报。』怎样呢?瞿昙啊!讲这些话的人,说法真实吗?没有毁谤瞿昙您吗?是如您所说而说、如法而说、依照法的规则而说,不会被其余之人以同法来呵责您吗?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那个人如此说法,是在毁谤我,并非如我所说而说、如法而说、依照法的规则而说,他人不会以同法来呵责我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并未这样说:『应布施给我,不应布施给其余的人;布施给我可得到大果报,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报。应布施给我弟子,布施给我弟子可得到大果报,不是布施给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报。』婆罗门啊!如果我有这样说的话,就会造成二种障碍,就是会障碍施主的布施,障碍受施者的利益。婆罗门啊!乃至是一位常人,他于洗涤碗盘等器具时,将残余的食物置于干净的地方,就能使那儿的众生得到利乐,我说这样子做,也会入于福德之门,何况是布施予人!婆罗门啊!然而我也曾说过:『布施给持戒的人所得到果报,不同于布施给犯戒的人。』」
生闻婆罗门告诉佛陀说:「是的,瞿昙啊!我也是这样说:『布施给持戒的人可得到大果报,不是布施给犯戒的人能得到大果报。』」
这时,世尊又唱诵诗偈说:
「无论黑色或白色,无论赤色或其它颜色,
杂色及金色,纯黄色及鸽色的犁牛;
这些颜色的母牛,所生的小牛很漂亮的话,
长得强壮又有力气,调伏得宜,走路又快速,
只要它能搬运重物,也就不去问它原本所生的颜色了。
我们人也是如此,每个人各自随他所生之处,
有剎帝利、婆罗门、毗舍(商人)、首陀罗(农工),
以及旃陀罗(屠者、贱民)下贱之人,出生的身份都不相同。
然而只要他们能受持净戒,舍离重担烦恼,
纯一修习梵行,成为灭尽烦恼的阿罗汉,
在世间中善能了脱生死,那么布施给他们便可得大果报。
那些痴愚没有智慧的人,未曾听闻过正法,
如果布施给他们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,因为他们不亲近善友的缘故。
如能习近善知识,以及如来和他的声闻弟子,
用清净心信仰善逝,就能由此信根而生起坚固的力量;
将来就能往生善道,或者受生于大姓之家,
最后终能圆满地进入涅槃,大仙(佛陀自称)我这样说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生闻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一一五五、本经叙说有一年老婆罗门为子娶妻后,舍家乞食,佛陀乃授他一偈,返家诵给儿子听,其子闻此偈后,内心悔悟,迎父回家,立为家主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着钵盂,进入舍卫城中乞食。当时,有一位婆罗门,年老衰迈,拄着手杖拿着钵盂,挨家挨户地乞食。
当时,世尊问婆罗门说:「你现今已年老衰迈,为何还拄着手杖拿着钵,挨家挨户地去乞食呢?」
婆罗门答佛陀说:「瞿昙啊!我家中所有的财物全部都已交付给我儿子了,也为儿子娶了媳妇,然后我就舍离了家庭,所以才如此地拄着手杖拿着钵,挨家挨户地去乞食。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你能在我这儿受诵一首诗偈,然后回到你家中,唱诵给儿子听吗?」
婆罗门答佛陀说:「我能够受诵诗偈,瞿昙!」
当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说:
「生了儿子心里很欢喜,为儿子积聚很多财物,
也为他娶了妻子,然而自己…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