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會傷害自己,也會傷害他人,使自己與他人都受到傷害,在現世裏得到罪業,後世也會得到罪業,現世後世都會得到罪業,由于那貪火而生起內心的憂苦;瞋恚火、愚癡火也是如此。婆羅門啊!如果善男子積聚薪柴,奉事于火的話,應隨時辛苦,隨時燃燒根本、居家、福田之火;隨時息滅貪欲、瞋恚、愚癡之火,因爲那會使人受苦的緣故。」

  當時,長身婆羅門聞法後靜默不語。

  那時,有位婆羅門子弟名郁多羅,坐于大會中。

  長身婆羅門片刻靜默思惟後,告訴郁多羅說:「你能前往祭祀大會的場所,把那些被系縛在柱子的公牛,以及其它被系縛住的衆生,全部將它們釋放走嗎?放走時要告訴它們說:『長身婆羅門告訴你們:此後你們可隨意自在,于山澤曠野中吃食連綿不盡的青草,喝飲著清淨的流水,在四方吹來的涼風中,享受一切的快樂了。』」

  郁多羅答說:「願聽從大師您的教語!」于是就去到那祭祀大會的場所,釋放了那些衆生,並且告訴它們說:「長身婆羅門有話告訴你們:『此後你們可隨自己所樂意,在山澤曠野中飲水吃草,被四方的涼風吹撫,自己舒適過活。』」

  那時,世尊知道郁多羅已知行辦此事後,就爲長身婆羅門講說種種佛法,給予示教照喜。就如世尊說法先後的規律,爲他說戒、說施,以及生天功德,對五蘊的愛、欲、味、患,出離能得清淨,煩惱的清淨等法,將它開示顯現出來,譬如鮮淨的白毛布很容易受染色,長身婆羅們也像這樣,即在于座席上徹見四聖谛,得到了證悟。

  當時,長身婆羅門見法、得法、知法、入法,度越一切疑惑,不是由于他說而得度,他于正法中得到了無所畏懼。于是就從座席起來,整理好衣服,偏露著右肩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:「我已得度,世尊啊!我從今日起願盡形壽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比丘僧,成爲一位優婆塞,請您爲我證知!也希望世尊和大衆們能接受我飯食的供養!」那時,世尊靜默地應允了。

  這時,長身婆羅門知道佛陀已接受邀請後,便向佛陀行禮,向右環繞世尊叁圈後離去。長身婆羅門回到祭祀大會處,便准備各種供養應備的潔淨美好食物,並布置好床座,再派人去邀請佛陀,告訴他說:「赴供的時間已到,願聖者能知時宜!」

  這時,世尊就穿著法衣,手拿著缽盂,由大衆圍繞著,去到長身婆羅門舉行大會之處,就坐在大衆之前。

  那時,長身婆羅門知道世尊已經坐定,便親自供養種種的飲食。等吃食後。澡漱洗缽完畢,他自己安置一張低矮的床座,在于大衆之前,端坐聽法。

  當時,世尊就爲長身婆羅門講說種種的佛法,給予示教照喜後,就從座席起來離去。

  第一一五二經注釋:

  1、事積薪火:積聚薪柴,事奉于火。薪火,即指前面所提供奉根本、居家、福田之火,以及貪欲火、瞋恚火、愚癡火而言。

  2、隨時燃:應隨時燃起之火,指根本、居家、福田之火而言。

  3、隨時滅火:應隨時給予息滅之火,指貪欲火、瞋恚火、愚 癡火而言。

  

  一一五叁、本經敘說不善男子與善男子之差別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位年輕的婆羅門,名叫僧迦羅,來到佛陀住處,與世尊見面,彼此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問佛陀說:「瞿昙啊!要怎樣辨認不善男子呢?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不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樣。」

  婆羅門又問:「要怎樣辨認善男子呢?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善男子也是譬如月亮一樣。」

  婆羅門問佛陀說:「爲什麼不善男子像月亮呢?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譬如月亮轉暗的情景,它的光明會消失,色澤也會消失,所系也會退失,日夜不斷消減,乃至不能顯現。同樣地,有人曾于如來處,得到淨信寂靜之心,受持淨戒,善于修學又多聞,能損己而布施他人,具有真實正見。如此于如來處修學淨信、持戒、惠施、多聞、正見真實後,然而卻又退失,對于所修學的持戒、多聞、惠施、正見等,全都忘失了,日夜不斷消減,乃至于片刻間,把那一切都給忘失了。

  其次,婆羅門啊!如果善男子不習近善知識,不經常聽聞正法,不能正確思惟,身行作惡行,口行作惡行,意行作惡行;由于這行惡因緣之故,身壞命終後,就會墮入惡道地獄之中。婆羅門啊!像這樣的不善男子,就譬如那月亮一樣。」

  婆羅門問佛陀說:「爲什麼善男子也譬如月亮一樣呢?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譬如明月轉爲光淨的情景,它的光明色澤會日夜不斷增明,乃至到了滿月,一切圓淨。同樣地,善男子于如來的正法、戒律中,得到淨信之心,……乃至正見真淨而增明;也得到了戒的增長、施的增長、聞的增長、慧的增長,如此日夜不斷地增長。又由于其余時間,也能親近善知識,聞說正法,內心能正確思惟,行作身的善行,行作口的善行,行作意的善行之故,以此因緣,所以身壞命終之後,得化生于天上。婆羅門啊!所以我說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樣。」

  這時,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
  「譬如滿月潔白無垢,遍行于虛空之中,

     一切群星中,月光最爲盛明一樣。

  淨信也是這樣,持戒、多聞又能舍離悭貪而布施的人,

    在這悭貪的世間裏,他的布施也是會特別明顯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僧迦羅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就從座席起來離去。

  第一一五叁經注釋:

  1、「光明亦失,色亦失,所系亦失」:失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月明亦減、色亦減,方亦減、見亦減」,兩相對照,所系或指月之方圓面積而言。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見光漸減,圓滿轉虧」。

  

  一一五四、本經敘說生聞婆羅門聽人說佛曾說布施佛及僧伽,可得大果報,而布施他人即不然。以此問佛。佛告以此言謗佛,並爲開示布施持戒者之福報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位生聞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,與世尊見面,彼此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問佛陀說:「瞿昙啊!我曾聽人說瞿昙您這樣說:『只應布施給我,不應布施給其余的人;布施給我可得到大果報,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報。應布施給我弟子,不應布施給他人弟子;布施給我弟子可得到大果報,不是布施給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報。』怎樣呢?瞿昙啊!講這些話的人,說法真實嗎?沒有毀謗瞿昙您嗎?是如您所說而說、如法而說、依照法的規則而說,不會被其余之人以同法來呵責您嗎?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那個人如此說法,是在毀謗我,並非如我所說而說、如法而說、依照法的規則而說,他人不會以同法來呵責我。爲什麼呢?因爲我並未這樣說:『應布施給我,不應布施給其余的人;布施給我可得到大果報,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報。應布施給我弟子,布施給我弟子可得到大果報,不是布施給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報。』婆羅門啊!如果我有這樣說的話,就會造成二種障礙,就是會障礙施主的布施,障礙受施者的利益。婆羅門啊!乃至是一位常人,他于洗滌碗盤等器具時,將殘余的食物置于幹淨的地方,就能使那兒的衆生得到利樂,我說這樣子做,也會入于福德之門,何況是布施予人!婆羅門啊!然而我也曾說過:『布施給持戒的人所得到果報,不同于布施給犯戒的人。』」

  生聞婆羅門告訴佛陀說:「是的,瞿昙啊!我也是這樣說:『布施給持戒的人可得到大果報,不是布施給犯戒的人能得到大果報。』」

  這時,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
  「無論黑色或白色,無論赤色或其它顔色,

    雜色及金色,純黃色及鴿色的犁牛;

  這些顔色的母牛,所生的小牛很漂亮的話,

    長得強壯又有力氣,調伏得宜,走路又快速,

    只要它能搬運重物,也就不去問它原本所生的顔色了。

    我們人也是如此,每個人各自隨他所生之處,

    有剎帝利、婆羅門、毗舍(商人)、首陀羅(農工),

     以及旃陀羅(屠者、賤民)下賤之人,出生的身份都不相同。

  然而只要他們能受持淨戒,舍離重擔煩惱,

    純一修習梵行,成爲滅盡煩惱的阿羅漢,

    在世間中善能了脫生死,那麼布施給他們便可得大果報。

    那些癡愚沒有智慧的人,未曾聽聞過正法,

    如果布施給他們是不能得到大果報的,因爲他們不親近善友的緣故。

    如能習近善知識,以及如來和他的聲聞弟子,

   用清淨心信仰善逝,就能由此信根而生起堅固的力量;

   將來就能往生善道,或者受生于大姓之家,

   最後終能圓滿地進入涅槃,大仙(佛陀自稱)我這樣說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生聞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
  

  一一五五、本經敘說有一年老婆羅門爲子娶妻後,舍家乞食,佛陀乃授他一偈,返家誦給兒子聽,其子聞此偈後,內心悔悟,迎父回家,立爲家主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著缽盂,進入舍衛城中乞食。當時,有一位婆羅門,年老衰邁,拄著手杖拿著缽盂,挨家挨戶地乞食。

  當時,世尊問婆羅門說:「你現今已年老衰邁,爲何還拄著手杖拿著缽,挨家挨戶地去乞食呢?」

  婆羅門答佛陀說:「瞿昙啊!我家中所有的財物全部都已交付給我兒子了,也爲兒子娶了媳婦,然後我就舍離了家庭,所以才如此地拄著手杖拿著缽,挨家挨戶地去乞食。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你能在我這兒受誦一首詩偈,然後回到你家中,唱誦給兒子聽嗎?」

  婆羅門答佛陀說:「我能夠受誦詩偈,瞿昙!」

  當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
  「生了兒子心裏很歡喜,爲兒子積聚很多財物,

    也爲他娶了妻子,然而自己…
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