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卻要舍離走出這個家。

    這位居處于邊遠的田舍兒,辜負了父親的恩情,

    可說是人形羅剎心,將尊貴的老父棄舍不顧。

    老馬不能再使用時,就奪走他所吃食的 麥;

    兒子少壯而父親已老,卻讓老父挨家挨戶去乞食。

     彎曲的手杖才是最殊勝的倚靠,不是兒子爲恩愛可依賴,

     手杖能爲我防範惡牛,在危險之地讓我得到安穩,

    能用來打退凶暴的狗,也能扶我于黑暗處行走,

    避開深坑空井,以及草木棘刺等叢林,

   由于憑借這手杖威力的緣故,使我能挺立而不墮落。」

  當時,婆羅門從世尊處受誦這首詩偈後,就回到婆羅門大衆中,要爲兒子唱誦此偈。他先告訴大衆說:「請大家聽我說。」然後他就唱誦這首詩偈,就如前面所詳述的一樣。他的兒子聽後,非常慚愧惶恐,就抱著他的父親,迎回家中,幫他抹身洗澡,給他穿上潔淨的青衣,擁立他爲家中之主。

  這時,婆羅門這樣想著:我現在能恢複這麼殊勝的族姓,這是沙門瞿昙的恩惠。我婆羅門教經典這樣說:「是師父的話,就要以師父之禮來供養他;是和尚的話,就要以和尚之禮來供養他。」我現在所得到的,都是沙門瞿昙之力所致,他就是我的師父了,我現在應當拿上妙的好衣去供奉瞿昙。

  當時,婆羅門就拿著上妙衣服,到世尊住處,于世尊面前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禀告佛陀說:「瞿昙啊!我現在能回家居住,都是瞿昙您的威力所致。我婆羅門教經典記載著說:『是師父的話,就要以師父之禮來供養他;是和尚的話,就要以和尚之禮來供養他。』今天瞿昙您就是我的老師了,希望您願意接受我這件衣服的供養,也是哀憫我的緣故!」

  世尊便接受了這件衣服的供養,也是因爲哀憫他的緣故。

  那時,世尊又爲婆羅門講說種種佛法,給予示教照喜。

  當時,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
  第一一五五經注釋:

  1、邊鄙:偏僻荒遠之處。

  2、羅剎:惡鬼的總名,男的叫羅剎娑,女的羅剎私,或飛空,或地行,喜歡食人的血肉。

  

  一一五六、本經敘說比丘與乞食者之不同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著缽盂,進入舍衛城裏乞食。

  當時,有一位年老衰邁的婆羅門,執著手杖拿著缽,挨家挨戶地在乞食。那位婆羅門遙見世尊,他這樣想著:沙門瞿昙執著手杖拿著缽,挨家挨戶地乞食,我也是執著手杖拿著缽,挨家挨戶地乞食,我和瞿昙應該同是比丘了。

  當時,世尊唱誦詩偈答說:

  「所謂比丘,並非只是向人乞食之意;

    如果是受持在家之法,這樣怎能叫比丘呢?

  對于功德與過惡,都能舍離而修習正行;

    他的心能達到無所畏懼的境界,這樣才能叫比丘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那位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
  

  一一五七、本經敘說耕田婆羅門認爲世尊亦應下田耕種以獲取飲食的供給,佛陀則告以耕種心田的方法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一那羅聚落,就住在一那羅的林中。

  那時,世尊穿著法衣,拿著缽盂,要進入一那羅聚落中乞食,可是他這樣想著:今天時間仍太早,現在我暫且去到那位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炊作飲食之處。

  當時,那位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有五百具犁用來耕田,他正爲此准備飲食。這時,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,便告訴世尊說:「瞿昙啊!我如今都是耕田下種,以獲取飲食的,沙門瞿昙您也應耕田下種,來獲取飲食。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我也都是耕田下種,而獲取飲食的。」

  婆羅門告訴佛陀說:「我都不曾看見沙門瞿昙您有犁具、或牛轭、或鞅、或縻、或镵、或鞭,然而您現在卻說:『我也都是耕田下種,而獲取飲食的。』」

  這時,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就又唱誦詩偈說:

  「自己說是耕田的人,然而卻不曾見他耕種;

     請您爲我解說耕田之事,讓我知道耕田之法。」

  當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答說:

  「以信心爲種子,苦行爲適時之雨,

   智慧爲犁轭,慚愧心做爲車轅,

     以正念守護自己,這樣就是善于駕禦的人。

    要善能包藏(保護)身口之業,就如飲食處宜內藏一樣,

    以真實爲真坐乘,樂住其中而不懈怠,

    精進而不荒癈,安穩而速進,

    勇往直前不退轉,一直到達無憂之處。

    像這樣耕田的話,就能得到甘露果;

    像這樣耕田的話,就不會再受未來的生死果報了。」

  當時,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稱歎佛陀說:「您真是善能耕田!瞿昙!您真是極善能耕田!瞿昙!」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聽聞世尊唱誦詩偈後,信心轉增,就把滿缽香美的飲食用來供奉世尊。但是世尊並不接受,那是因爲他已說偈之後才得供的緣故,于是就又唱誦詩偈說:

  「不可因爲說法的緣故,而接受他人之供食來吃食;

    可是爲了利益于他,所以我說法但不接受供食。」

  世尊又如此爲他廣說法要,就如前面經文爲火與婆羅門所廣說的一樣(見第一一四O經)。

  這時,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問佛陀說:「瞿昙啊!現在我應把這些飲食放置于何處呢?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我不曾看見諸天、魔王、梵天、沙門、婆羅門、天神、世人中,有能吃食這些飲食後而身體得安適的。婆羅門啊!你可將這些飲食拿到無蟲的水中,或者少生草的地方去。」

  當時,婆羅門就把這些飲食拿到無蟲的水中,只見水中立即冒煙而滾沸,發出啾啾的聲音來,就好象把炙熱的鐵丸投入于冷水中,即啾啾作聲一樣。同樣地,把那些飲食投入于無蟲的水中,也是立即冒煙而滾沸,發出啾啾的聲音來。

  那時,婆羅門這樣想著:沙門瞿昙真是很奇特!具有大德大力,竟然能使飲食做如此的神變。

  當時,那位婆羅門看見飲食有如此的瑞應後,信心轉增,問佛陀說:「瞿昙啊!我現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了嗎?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你現在可以在我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,得比丘的身份了。」他便在出家後,獨自于靜處思惟:一個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,而出家學道,……乃至得證阿羅漢果,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。

  第一一五七經注釋:

  1、轭:置于牛項上的彎木,用來拖車或拖犁之擔具。

  2、鞅:套在牛頸上的皮帶。

  3、縻:牽引牛之繩,即牛缰、牛靷。

  4、镵:掘土的器具。

  5、「但爲利益他,說法不受食」:原無此二句,今據宋、元、明本加上。

  

  一一五八、本經敘說淨天尊者乞食至本家,其母于中堂持食祀火,不知尊者來,毗沙門天王乃下來說偈曉喻其母,後尊者亦爲其母說法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裏。

  那時,有位名叫淨天的尊者,在鞞提诃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彌絺羅城的庵羅園中。當時,淨天尊者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著缽盂,進入彌絺羅城中乞食。他次第乞食,走到了自己原來的住家前。那時,淨天尊者的年老母親正在中堂捧持食物祭祀火神,祈求能生到梵天,所以並不知道淨天尊者在門外站立。

  那時,毗沙門天王(北方多聞天王)極爲敬信淨天尊者。就于此時,毗沙門天王被諸夜叉前導後從著,乘虛空而行,看見淨天尊者就在門外站立著。又看見他的母親手裏捧持著飲食,正在中堂上供養祀火,以致沒有發現他的兒子在門外站立著。看見此景後,就從空中降下,到淨天母親前,唱誦詩偈說:

  「你這位婆羅門女啊!梵天是極爲遼遠的,

    爲了求生到那裏,所以你在這裏祭祀著火,

    這並不是往生梵天之道,爲什麼空自于此祭祀著呢?

    你這位婆羅門女啊!你的出家兒子淨天就站立于門外,

    他的煩惱垢穢已永斷無余,可說是梵天中的梵天了,

    他空寂一無所有,孑然一身,也沒有蓄養妻子,

    現在爲乞食而走到本家來,他是你所應供養的人。

    淨天善能修身,是人天的好福田,

     已遠離一切的惡業,不會被垢染所染汙,

    他的福德與梵天齊等,而現形于人間居住。

    他不執著于一切法,好象那已調禦純熟的龍象一樣,

    這位比丘能安住正念,他的心靈已得到了完善的解脫,

    你應以第一執持之飲食供奉給他,因爲這是最上的福田。

    應以正信之心,及時快速地布施與他,

    也應預先建立好依止的洲渚,使未來得到安樂。

    你來看看這位牟尼(寂靜者、成道者),他已渡過苦海的橫流,

    所以你應當以淨信之心,及時快速地布施與他,

    也應預先建立好洲渚,使未來得到安樂。

    我是毗沙門天王,啓發婆羅門女正念,使你舍棄祀火。」

  當時,淨天尊者就爲他的母親講說種種佛法,給予示教照喜後,便行離去。

  第一一五八經注釋:

  1、鞞提诃:巴利本作「舍衛城」。鞞提诃,跋祇國八部族之一,首府爲彌絺羅。

  2、是則天中天:意即梵天中最殊勝的人。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叁第十六經作「梵天中梵天」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則作「以達勝天境」,即到達于梵天以上之聖境。

  3、「蕭然無所有,獨一不兼資」:別譯雜阿含經作「都無有取著,亦無所養育」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則作「已無所有處,無養之比丘」。「無養之比丘」注雲:謂無有妻子。

  4、如彼淳熟龍:別譯雜阿含經作「如龍象善調」,龍象,即高…
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