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共有亲友,未生忧恼能令不生,已生忧恼能使灭除;未生喜乐能使得生,已生喜乐能使不失,是名善友。」

  4、优昙钵果:其大如拳,味甘,无花而结实。或称三千年始一度开花,或值如来出世始开花,故经中常以之比喻如来出世之难遇。这里以此果的没有种子,来比喻没有钱财却随意花费的生活,必无以后继。

  5、同法:世间人所说之法,皆为有漏法,不能导致解脱,种种相同,类类无别,故称同法。唯有佛法,清净究竟,能使人解脱,是不共法。

  6、、审谛尊:与下句的「等正觉」,都是指佛陀而言。

  

  一一五一、本经叙说憍慢婆罗门不敬父母、师长,后闻佛说法后,皈依佛陀并出家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,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舍卫城住有一位名叫憍慢的婆罗门,他的父母种姓都很清净(指出身良好家庭),没有缺点可指说,七世相承,都很清净。他是婆罗门的老师,能通达各种言论,上万的诸论记典,他都能明了,也了解法的优劣,能分别解析一切字义,万事的久远本末因缘,他都能知道,可一句一句加以解说。容貌长得很端正,或因自恃出身,自恃族姓、自恃容色、自恃聪明、自恃财富而高傲,不知敬重父母、诸尊者、师长。他听说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,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听到后,他这样想着:我应当前往到那沙门瞿昙住处,如果他对我有所问说,我就跟他谈论;如果对我无所问说的话,我就静默地退还。

  当时憍慢婆罗门就乘着白马车,有很多年轻婆罗门前后导从,持着金柄的伞盖,手拿着金瓶,前往谒见世尊。到了园门,才下车步行进去。

  这时,世尊正被大众们围繞着说法,没有时间顾念到憍慢婆罗门。

  当时,憍慢婆罗门便这样想着:沙门瞿昙并不顾念我,我且当回去。

  这时,世尊已经知道憍慢婆罗门的心念,于是就唱诵诗偈说:

  「憍慢啊!你既然来到了这里,不但未学善而增骄慢;

    你原来是为真义而来的,就应使自己真义转增才对。」

  当时,憍慢婆罗门这样想着:沙门瞿昙已经知道了我的心念。于是就要向佛陀礼敬。

  这时,世尊告诉憍慢婆罗门说:「不用!不用!不用向我行礼,只要你的心能净信就够了。」

  当时,所有大众都各自高声唱说:「真是奇异!世尊啊!您具有大德大力。现在这位憍慢婆罗门是位依恃出身而骄慢、依恃族姓而骄慢、依恃容色而骄慢、依恃聪明而骄慢、依恃财富而骄慢的人,他不知敬重父母、诸尊者、师长,如今却在于沙门瞿昙之处,极为谦卑下气,竟要顶礼世尊之足。」

  那时,憍慢婆罗门于大众之前发声请大家肃静,然后唱诵诗偈说:

  「对什么人不应生起骄慢?对什么人应起恭敬之心?

   对什么人要好好地告慰他?对什么人应善供养他呢?」

   当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答他说:

  「对于父母及长兄、和尚(亲教师)并诸位师长,

   以及一切所应尊重的人,都不可以生起骄慢之心。

   应当要好好地恭敬他们,谦卑地向他们问讯,

   尽心奉事他们,并且要设种种供养来供养他们。

   对于内心已远离贪、瞋、痴三毒,尽除烦恼的阿罗汉,

   有正智而得到完善解脱,制伏一切骄慢心的人,

   对于这类贤圣之人,应当要合拿,稽首礼拜。」

  当时,世尊为憍慢婆罗门做种种的说法,给予示教照喜。就如佛世尊教化众生时之次第说法,讲说布施、持戒、生天的功德,以及对五蕴的爱、欲、味、患,烦恼的清净,和出离、远离等各种清净法。如此地广为解说,就如白净的衣服,没有那些黑色污秽,很快就会纳受染色一样。那位憍慢婆罗门立即于座上了解四圣谛││苦、集、灭、道,得到了觉证。

  当时,憍慢婆罗门见法、得法、知法、入法,度越一切疑惑,并非由于他说而得度,他于正法中得到了无所畏惧,就从座席起来,整理好衣服,向佛陀行礼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:「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吗?」

  佛陀告诉憍慢婆罗门说:「你现在可以在我的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了。」

  他就这样地出家了,独自在静处思惟: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,而出家学道,……而后证得阿罗汉果,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。

  第一一五一经注释:

  1、「容貌端正……不敬父母、诸尊、师长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九经此处作「容貌端正,才艺过人,难可俦匹,兼生豪族,又处富贵,自恃才力,生大憍慢。于父母所不生敬顺,及和上、阿阇梨、师长、亲属,斯不敬礼。」

  

  一一五二、本经叙说有位长身婆罗门欲举行祭祀大会而系缚各种众生,他去向佛陀请教祭祀之法,佛陀乃为说杀生之罪,以及应供养根本、居家、福田之火,断除贪、瞋、痴三火。婆罗门闻法后,乃释放系缚众生,并皈依三宝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,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位名叫长身的婆罗门,他筹备了如此的祭祀大会:以七百头公牛排列地系于柱子,还有其它公的、母的水牛,以及很多的小羊和各种小动物,全都被系缚着。同时备办了各种饮食,广行布施。各种外道也都从其它各国而云集到祭祀大会的场所来。

  当时,长身婆罗门听说沙门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,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,他便这样想着:我现在举办祭祀大会,以七百头雄牛排列地系缚于柱子,……乃至那此弱小动物,也都被系缚着。因为举办祭祀大会的缘故,所以有种种外道纷从其它各国来到了大会的场所。我现在应该到沙门瞿昙处请问祭祀之法,不可使我在做祭祀大会的各项目中,有所欠缺。如此思考后,就乘坐着白马车,很多年轻婆罗门前后导从着,执持着金柄的伞盖,拿着金澡瓶,就走出舍卫城,要到世尊住处,恭敬侍候。到了精舍门口,下车步行进入,走到佛前,彼此见面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禀告佛陀说:「瞿昙啊!我现在想要举行祭祀大会,以七百头公牛排列系缚于柱子,……乃至那些弱小动物,也都被系缚着。因为举行祭祀大会的缘故,所以种种外道也都从其它各国来到这祭祀大会的场所。我又听说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,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,所以我今天特来请问瞿昙有关祭祀大会之法,各种物品项目,不要使我所举行的祭祀大会各种项目中有所短缺。」

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或有一种祭祀大会,主人原想行施作福,然而却造作罪业,被三种刀剑所刻削,得到不善的果报。是那三种刀剑呢?就是身刀剑、口刀剑、意刀剑。

  怎样叫意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?比如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,他这样想着:我举行祭祀大会,应当杀害那些少壮公牛,还有那些公水牛、母水牛,以及那些小羊和各种小动物。这样就叫做意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。像这样的施主虽然想做种种布施,种种供养,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。

  怎样叫口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?就是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,他这样教人说:我现在要举行祭祀大会,你们应当去杀害那些少壮公牛,……乃至杀害那些弱小动物,这样就叫做口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。像这样的大会主虽然做了布施、供养,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。

  怎样叫身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?就是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,他亲自杀害那些公牛,……乃至杀害各种小动物,这样就叫做身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。那位大会主虽然是想着要作种种的布施、种种的供养,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。

  做一位婆罗门应当勤于供养三火,随时恭敬,礼拜奉事,惠施而使他得到安乐。是那三种呢?一是根本火,二是居家火,三是福田火。

  什么是根本火,须要随时恭敬,奉事供养,惠施而使他得到安乐呢?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,手足勤苦,赚取钱财,将如法所得,用来供养父母,使他们得到安乐,这样就叫做根本火。为什么叫做根本呢?因为善男子是从他们而出生,他们就是父母,所以叫做根本。善男子由于注重根本的缘故,所以要随时恭敬,奉事供养父母,使他们得到安乐。

  什么是居家火,善男子应随时养育,使他们得到安乐呢?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,手足勤苦,赚取钱财,将如法所得,用来供给妻子、宗亲、眷属、仆使、佣客等人,随时供给所需,恭敬惠施,使他们得到安乐,这样就叫做居家火。为什么叫做家呢?就是善男子居住于家中,快乐时就和家人同乐,困苦时就和家人共困苦,有所行作时,家人也都会相顺从,所以就叫做家。所以善男子应随时供给家人,施与安乐给他们。

  什么是福田火,善男子应随时恭敬,尊重供养,惠施而使他们得到安乐呢?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,手足勤苦,赚取钱财,将如法所得,用来奉事供养那些沙门、婆罗门中善能调伏贪、瞋、痴三毒的人。像这样的沙门、婆罗门们,已建立福田,崇向增进道法,有快乐的因缘,能得快乐果报,未来将会受生天上,这样就叫做福田火。为什么叫做田呢?因为他们是世间的福田,是应受供养的人,所以叫做田。像这样的人,善男子应随时恭敬,奉事供养他们,惠施而使他们得到安乐。」这时,世尊又唱诵诗偈说:

  「根本火和居家火,以及所应供养的福田火,

   对这些火应增益供养,使其充足而得到安稳的快乐。

   没有罪业的快乐世间,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,

   应以如法得到的钱财,或举行大会,供养所应供养的人,

   由于供养所应供养之人的缘故,就能生天获得好名声。」

  「然而,婆罗门啊!现今善男子应将先前所供养的三种火断除使息灭。是那三种呢?就是贪欲火、瞋恚火、愚痴火。为什么呢?因为贪欲火如果不断不灭的话,不但…
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