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共有親友,未生憂惱能令不生,已生憂惱能使滅除;未生喜樂能使得生,已生喜樂能使不失,是名善友。」

  4、優昙缽果:其大如拳,味甘,無花而結實。或稱叁千年始一度開花,或值如來出世始開花,故經中常以之比喻如來出世之難遇。這裏以此果的沒有種子,來比喻沒有錢財卻隨意花費的生活,必無以後繼。

  5、同法:世間人所說之法,皆爲有漏法,不能導致解脫,種種相同,類類無別,故稱同法。唯有佛法,清淨究竟,能使人解脫,是不共法。

  6、、審谛尊:與下句的「等正覺」,都是指佛陀而言。

  

  一一五一、本經敘說憍慢婆羅門不敬父母、師長,後聞佛說法後,皈依佛陀並出家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舍衛城住有一位名叫憍慢的婆羅門,他的父母種姓都很清淨(指出身良好家庭),沒有缺點可指說,七世相承,都很清淨。他是婆羅門的老師,能通達各種言論,上萬的諸論記典,他都能明了,也了解法的優劣,能分別解析一切字義,萬事的久遠本末因緣,他都能知道,可一句一句加以解說。容貌長得很端正,或因自恃出身,自恃族姓、自恃容色、自恃聰明、自恃財富而高傲,不知敬重父母、諸尊者、師長。他聽說沙門瞿昙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聽到後,他這樣想著:我應當前往到那沙門瞿昙住處,如果他對我有所問說,我就跟他談論;如果對我無所問說的話,我就靜默地退還。

  當時憍慢婆羅門就乘著白馬車,有很多年輕婆羅門前後導從,持著金柄的傘蓋,手拿著金瓶,前往谒見世尊。到了園門,才下車步行進去。

  這時,世尊正被大衆們圍繞著說法,沒有時間顧念到憍慢婆羅門。

  當時,憍慢婆羅門便這樣想著:沙門瞿昙並不顧念我,我且當回去。

  這時,世尊已經知道憍慢婆羅門的心念,于是就唱誦詩偈說:

  「憍慢啊!你既然來到了這裏,不但未學善而增驕慢;

    你原來是爲真義而來的,就應使自己真義轉增才對。」

  當時,憍慢婆羅門這樣想著:沙門瞿昙已經知道了我的心念。于是就要向佛陀禮敬。

  這時,世尊告訴憍慢婆羅門說:「不用!不用!不用向我行禮,只要你的心能淨信就夠了。」

  當時,所有大衆都各自高聲唱說:「真是奇異!世尊啊!您具有大德大力。現在這位憍慢婆羅門是位依恃出身而驕慢、依恃族姓而驕慢、依恃容色而驕慢、依恃聰明而驕慢、依恃財富而驕慢的人,他不知敬重父母、諸尊者、師長,如今卻在于沙門瞿昙之處,極爲謙卑下氣,竟要頂禮世尊之足。」

  那時,憍慢婆羅門于大衆之前發聲請大家肅靜,然後唱誦詩偈說:

  「對什麼人不應生起驕慢?對什麼人應起恭敬之心?

   對什麼人要好好地告慰他?對什麼人應善供養他呢?」

   當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答他說:

  「對于父母及長兄、和尚(親教師)並諸位師長,

   以及一切所應尊重的人,都不可以生起驕慢之心。

   應當要好好地恭敬他們,謙卑地向他們問訊,

   盡心奉事他們,並且要設種種供養來供養他們。

   對于內心已遠離貪、瞋、癡叁毒,盡除煩惱的阿羅漢,

   有正智而得到完善解脫,製伏一切驕慢心的人,

   對于這類賢聖之人,應當要合拿,稽首禮拜。」

  當時,世尊爲憍慢婆羅門做種種的說法,給予示教照喜。就如佛世尊教化衆生時之次第說法,講說布施、持戒、生天的功德,以及對五蘊的愛、欲、味、患,煩惱的清淨,和出離、遠離等各種清淨法。如此地廣爲解說,就如白淨的衣服,沒有那些黑色汙穢,很快就會納受染色一樣。那位憍慢婆羅門立即于座上了解四聖谛││苦、集、滅、道,得到了覺證。

  當時,憍慢婆羅門見法、得法、知法、入法,度越一切疑惑,並非由于他說而得度,他于正法中得到了無所畏懼,就從座席起來,整理好衣服,向佛陀行禮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:「我現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嗎?」

  佛陀告訴憍慢婆羅門說:「你現在可以在我的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了。」

  他就這樣地出家了,獨自在靜處思惟:一個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,而出家學道,……而後證得阿羅漢果,心靈獲得完善的解脫。

  第一一五一經注釋:

  1、「容貌端正……不敬父母、諸尊、師長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叁第九經此處作「容貌端正,才藝過人,難可俦匹,兼生豪族,又處富貴,自恃才力,生大憍慢。于父母所不生敬順,及和上、阿阇梨、師長、親屬,斯不敬禮。」

  

  一一五二、本經敘說有位長身婆羅門欲舉行祭祀大會而系縛各種衆生,他去向佛陀請教祭祀之法,佛陀乃爲說殺生之罪,以及應供養根本、居家、福田之火,斷除貪、瞋、癡叁火。婆羅門聞法後,乃釋放系縛衆生,並皈依叁寶。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位名叫長身的婆羅門,他籌備了如此的祭祀大會:以七百頭公牛排列地系于柱子,還有其它公的、母的水牛,以及很多的小羊和各種小動物,全都被系縛著。同時備辦了各種飲食,廣行布施。各種外道也都從其它各國而雲集到祭祀大會的場所來。

  當時,長身婆羅門聽說沙門瞿昙從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,他便這樣想著:我現在舉辦祭祀大會,以七百頭雄牛排列地系縛于柱子,……乃至那此弱小動物,也都被系縛著。因爲舉辦祭祀大會的緣故,所以有種種外道紛從其它各國來到了大會的場所。我現在應該到沙門瞿昙處請問祭祀之法,不可使我在做祭祀大會的各項目中,有所欠缺。如此思考後,就乘坐著白馬車,很多年輕婆羅門前後導從著,執持著金柄的傘蓋,拿著金澡瓶,就走出舍衛城,要到世尊住處,恭敬侍候。到了精舍門口,下車步行進入,走到佛前,彼此見面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禀告佛陀說:「瞿昙啊!我現在想要舉行祭祀大會,以七百頭公牛排列系縛于柱子,……乃至那些弱小動物,也都被系縛著。因爲舉行祭祀大會的緣故,所以種種外道也都從其它各國來到這祭祀大會的場所。我又聽說瞿昙從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,所以我今天特來請問瞿昙有關祭祀大會之法,各種物品項目,不要使我所舉行的祭祀大會各種項目中有所短缺。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或有一種祭祀大會,主人原想行施作福,然而卻造作罪業,被叁種刀劍所刻削,得到不善的果報。是那叁種刀劍呢?就是身刀劍、口刀劍、意刀劍。

  怎樣叫意刀劍造作各種的苦報呢?比如有一大會主舉行祭祀大會時,他這樣想著:我舉行祭祀大會,應當殺害那些少壯公牛,還有那些公水牛、母水牛,以及那些小羊和各種小動物。這樣就叫做意刀劍所造作的各種苦報。像這樣的施主雖然想做種種布施,種種供養,其實卻是在造作罪業。

  怎樣叫口刀劍造作各種的苦報呢?就是有一大會主舉行祭祀大會時,他這樣教人說:我現在要舉行祭祀大會,你們應當去殺害那些少壯公牛,……乃至殺害那些弱小動物,這樣就叫做口刀劍所造作的各種苦報。像這樣的大會主雖然做了布施、供養,其實卻是在造作罪業。

  怎樣叫身刀劍造作各種的苦報呢?就是有一大會主舉行祭祀大會時,他親自殺害那些公牛,……乃至殺害各種小動物,這樣就叫做身刀劍所造作的各種苦報。那位大會主雖然是想著要作種種的布施、種種的供養,其實卻是在造作罪業。

  做一位婆羅門應當勤于供養叁火,隨時恭敬,禮拜奉事,惠施而使他得到安樂。是那叁種呢?一是根本火,二是居家火,叁是福田火。

  什麼是根本火,須要隨時恭敬,奉事供養,惠施而使他得到安樂呢?就是說善男子運用善巧,手足勤苦,賺取錢財,將如法所得,用來供養父母,使他們得到安樂,這樣就叫做根本火。爲什麼叫做根本呢?因爲善男子是從他們而出生,他們就是父母,所以叫做根本。善男子由于注重根本的緣故,所以要隨時恭敬,奉事供養父母,使他們得到安樂。

  什麼是居家火,善男子應隨時養育,使他們得到安樂呢?就是說善男子運用善巧,手足勤苦,賺取錢財,將如法所得,用來供給妻子、宗親、眷屬、仆使、傭客等人,隨時供給所需,恭敬惠施,使他們得到安樂,這樣就叫做居家火。爲什麼叫做家呢?就是善男子居住于家中,快樂時就和家人同樂,困苦時就和家人共困苦,有所行作時,家人也都會相順從,所以就叫做家。所以善男子應隨時供給家人,施與安樂給他們。

  什麼是福田火,善男子應隨時恭敬,尊重供養,惠施而使他們得到安樂呢?就是說善男子運用善巧,手足勤苦,賺取錢財,將如法所得,用來奉事供養那些沙門、婆羅門中善能調伏貪、瞋、癡叁毒的人。像這樣的沙門、婆羅門們,已建立福田,崇向增進道法,有快樂的因緣,能得快樂果報,未來將會受生天上,這樣就叫做福田火。爲什麼叫做田呢?因爲他們是世間的福田,是應受供養的人,所以叫做田。像這樣的人,善男子應隨時恭敬,奉事供養他們,惠施而使他們得到安樂。」這時,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
  「根本火和居家火,以及所應供養的福田火,

   對這些火應增益供養,使其充足而得到安穩的快樂。

   沒有罪業的快樂世間,有智慧的人將往生到那兒,

   應以如法得到的錢財,或舉行大會,供養所應供養的人,

   由于供養所應供養之人的緣故,就能生天獲得好名聲。」

  「然而,婆羅門啊!現今善男子應將先前所供養的叁種火斷除使息滅。是那叁種呢?就是貪欲火、瞋恚火、愚癡火。爲什麼呢?因爲貪欲火如果不斷不滅的話,不但…
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