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

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

  

  一一四七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郁多羅,供養父母必得福報。

 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 那時,有位年輕的婆羅門名叫郁多羅,他來到佛陀住處,與世尊見面,彼此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禀告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常如法行乞,用來供養父母,使他們得到快樂,遠離苦惱。世尊啊!我如此做法,是否會有很多的福報呢?」

   佛陀告訴郁多羅說:「你確實有很多的福報,爲什麼呢?因爲若有人能如法行乞,用來供養父母,使他們得到安樂,免除苦惱的話,確實他會有很大的福報。」這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
   「能如法對父母恭敬,並供養他們,

   在現世中便會有好名聲流布,命終後也會受生于天上。」

 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年輕的郁多羅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
  

  一一四八、本經敘說如來稱歎不殺生的祭祀大會;不 稱歎殺生的祭祀大會。

  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 那時,有位年輕的婆羅門,名叫優婆迦,他來到佛陀住處,與世尊見面,彼此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問佛陀說:「瞿昙啊!諸婆羅門們常稱歎祭祀大會,沙門瞿昙您是否也稱歎祭祀大會呢?」

   佛陀告訴優波迦說:「我不是一向都稱歎的,有的祭祀大會可以稱歎,而有的祭祀大會是不可以稱歎的。」

   優波迦問佛陀說:「怎樣的祭祀大會是不可以稱歎的呢?怎樣的祭祀大會是可稱歎的呢?」

   佛陀告訴優波迦說:「如果舉行祭祀大會時,需要系縛成群的小雄牛、雄水牛、雌水牛,以及那些小羊等弱小的衆生,使它們都要受到殺害。逼迫仆役工作人員,使他們極爲痛苦,時常受鞭打而驚嚇惶恐,悲泣號呼,不歡喜也不快樂,操作各種勞苦的差事。像這樣的祭祀大會,我就不會稱歎,因爲它造作大苦難的緣故。如果舉行大會時,不用系縛群牛,……乃至不會使衆生那麼地辛苦工作的話,像這樣的祭祀大會,是我所稱歎的,因爲它不會造成大苦難的緣故。」這時,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
   「像以馬祭祀等大會,會造成諸多大苦難的事,

   像這樣的祭祀大會,大仙(佛陀)是不稱歎的。

   系縛那些衆生,也殺害了很多弱小的動物,

   這不能叫做正確的大會,大仙是不會隨順這種作法的。

   如能不傷害衆生,造作各種苦難的話,

   這樣就叫做正確的大會,大仙便會隨喜而稱歎。

   以惠施而修供養,依正法而去行祭祀,

   布施的人以清淨的心,去布施梵行的良福田。

   像這樣的大會,就叫做阿羅漢的大會,

   這樣的大會可以得到大果報,諸天都會歡喜的。

   自己能以恭敬之心啓請,親自去行布施,

   那麼被布施的人和我都是清淨,這種布施會得到大果報。

   有智慧的人如此去布施,將會以淨信而心得解脫,

   沒有罪業而快樂的世間,有智慧的人將往生到那兒。」

 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優波迦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
  第一一四八經注釋:

  1、邪盛:南傳巴利本作「祭祀」;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六經則作「大祀」。

  2、特牛:特,牡也。指公牛。

  3、水牸:牸,雌也。此指水母牛。

  4、馬祀:以馬爲犧牲之外道修法。百論疏上之下曰:「爲求 故,修馬祀。取一白馬,放之百日,或雲叁年,尋其足迹,以布黃金,用施一切,然後取馬殺之。當殺馬時,唱言:婆薮殺汝。馬因祀殺,亦得生天。」又外道之邪法,殺馬除去五髒,以七寶納之,施于婆羅門,以祈福祉。見文殊問經,止觀輔行十。

  5、微細蟲:此處指弱小動物而言。

  6、「慧者如是施………智者往生彼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如是設大祀,唯有智者能,能生于淨信,亦得心解脫,惱害不能加,得世間衆樂,得生于勝處。」

  

  一一四九、本經敘說清淨的祭祀,布施予梵行良福田,乃能往生無罪世界如前經。

  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,……詳說如前經一樣。差別的是,世尊隨誦不同的詩偈說:

  「不擾害群生,也不造成苦難,舉行祭祀時很清淨,

     要如法隨順而行,攝護一切的梵行。

     馨香所歸的世界,超過一切凡鄙之處,

    佛陀對于善的祭祀大會,也會稱歎它。

    要惠施敬供修養,隨所應而舉行祭祀大會,

    以淨信行平等布施,施予那些梵行的良福田。

  他能這樣去布施,就是布施于阿羅漢的福田。

     像如此廣大的布施,是諸天所稱歎的。

    能自行恭敬啓請,親自去供養,

    由于平等收攝自己與他人的緣故,祭祀就會得到大果報。

    有智慧的人如此行布施,就能以淨信而心靈得到解脫,

    在于沒有罪業的世界裏,有智慧的人將往生到那兒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優波迦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滿心歡喜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
  

  一一五O、本經敘說在家俗人可行四法而得現法安樂,更行四法可得後世安樂。

  

 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
  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那時,有位年輕的婆羅門,名叫郁阇迦,他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問佛陀說:「世尊啊!在家俗人,應當踐行幾種法,才能得到現世的安適及現世的快樂呢?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有四種法,能使在家俗人得到現世的安適及現世的快樂。是那四種呢?就是具足方便、具足守護、具足善知識、具足正命。

  怎樣叫做具足方便呢?就是說善男子能運用種種技術性職業以自求營生。比如種田、做生意、或參與政事,或以書疏、籌畫等職業營生。對于各個技術性的職業,能精勤去修習,這樣就叫具足方便。

  怎樣叫具足守護呢?就是說善男子所有的錢財谷物,都是自己努力所得,也是親自工作,如法而得到的,能夠極力去守護,不使國王、盜賊、水災、火災來劫奪漂沒而失去,不會被不善守護的人弄丟,也不會讓不知愛惜的人常來拿取,以及被其它各種災患所破壞,這樣就叫做善男子善于守護。

  怎樣叫具足善知識呢?就是如有善男子能不放蕩、不放逸、不虛妄、不凶險,親近像這樣的善友,他能善于安慰,能使還未生起的憂苦不會生起,已生起的憂苦就會使他開悟;未生起的喜樂能使它迅速生起,已生起喜樂善于護持不失,這樣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善知識。

  怎樣叫具足正命呢?就是說善男子所有錢財都能量入爲出,掌握很周到,不使錢財多入少出,或者多出少入。就如拿秤去秤物一樣,缺少了給予增加,太多了就將它減少,直到平准才止。同樣地,善男子稱量財物,也是收入與支出平衡,不使收入多而支出少,或支出多而收入少。如果善男子沒有錢財,卻隨便濫用,如此的生活,人們都會叫他爲優昙缽果,沒有種子,愚癡而貪欲,不能顧慮到未來。或有一種善男子,財物雖然豐多,但卻不知食用,傍人都嘲笑他是愚癡人,就如餓死狗一樣。所以,善男子的所有錢財都能自己衡量,使收入和支出平衡,這樣就叫做具足正命。就像這樣,婆羅門啊?成就這四法的話,就能使現世安適、現世快樂。」

  婆羅門又問佛陀說:「世尊啊!在家的俗人需具有幾種法,才能使他得到後世的安適、後世的快樂呢?」

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在家的俗人具有四法的話,就能使他得到後世的安適、後世的快樂。是那四種法呢?就是要具足信、具足戒、具足施、具足慧。

  怎樣叫具足信呢?就是說善男子對于如來能有信敬之心,建立信仰的根本,這不是諸天、魔王、梵天,以及其余同爲有漏法的世人所能破壞,這樣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信。

  怎樣叫具足戒呢?就是說善男子能夠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樣就叫做具足了戒。

  怎樣叫具足施呢?就是說善男子能夠遠離悭吝垢穢之心,居于俗家,能行清淨解脫的布施,常親自施與,樂于修行舍施,以平等心行施,這樣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施。

  怎樣叫具足慧呢?就是說善男子能如實知道苦聖谛,也能如實知道集、滅、道等聖谛,這樣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慧。如果善男子在家能夠修行這四法的話,就能得到後世的安適、後世的快樂。」

  這時,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
  「要運用方法努力創建各種事業,對所積集的事業要善能守護,

    要親近有知識的善男子,以正當的工作來養活自己。

    也要具足淨信與淨戒,行作惠施而遠離悭吝垢穢,

    以智慧淨除會生迷惑之法,以得到後世的安樂。

    如果居住于俗家,能成就這八法,

    那麼根據審谛尊(指世尊)的說法,以及等正覺(佛陀)之所 知,

    就可使現世得到安穩,現世得到喜樂,

    後世也一樣得到喜樂。」

 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郁阇迦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
  第一一五O經注釋:

  1、「何等爲守護具足……是名善男子善守護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八經此處作「雲何名爲守護諸根?若族姓子如法聚財,設有方計,不爲王賊水火之所劫奪,怨憎之處悉不得侵,不生惡子,是名守護。」

  2、落度:猶落拓,指放浪不羁。

  3、「何等爲善知識具足……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雲何名爲近于善友?若族姓子近于善友,而此善友資性賢良,終不奸盜,亦不放逸飲酒醉亂,吐出實言,不爲欺诳。與如此人…
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