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d to me, Blessed One!(我有一个想法,世尊!我有一个想法,善逝!)白话译解是参酌南传而成。
3、「央耆国明显,犹如空中日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佛亦如日处虚空,光明周普照世界。」
一一三三、本经叙说波斯匿王患身肥大,佛劝其食应节量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波斯匿王身体很肥大,全身流汗,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不断地喘息着。
当时,世尊告诉波斯匿王说:「大王你的身体太肥胖了!」
大王答佛陀说:「是的,世尊!我患了身体太肥胖的毛病,常因这身体太肥胖的缘故,而感到惭耻厌苦。」
这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说:
「人们应当常自我系念,每次饮食知所节量;
如此则各种苦受会减少,安稳消化而保长寿。」
那时有一位年青人,名叫郁多罗,坐于大会中。当时,波斯匿王就告诉郁多罗说:「你能从世尊受持刚才所说的诗偈,每到吃饭之时,就为我唱诵它吗?若能如此的话,我就赏赐你金钱十万,而且常给予你食物。」
郁多罗答王说:「我愿奉教,当会依时讽诵!」
当时,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这时,郁多罗知波斯匿王已离去,便到世尊跟前,受学所唱诵的诗偈,在大王每次吃食之时,便为他讽诵,告诉大王说:「我依佛、世尊、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的所知所见,而唱诵这首诗偈:
『人们应当常自我系念,每次饮食知所节量;
如此则各种苦受会减少,安稳消化而保长寿。』」
就像这样,波斯匿王渐渐到了后来,身体变为瘦挺,容貌端正,他就在于楼阁之上,向着佛陀所住之处,恭敬合掌,右膝跪地,三次如此称说:「南无敬礼世尊、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,南无敬礼世尊、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,给我得到现世的利益、后世的利益、现世与后世的利益,因为饭食能知节量的缘故。」
第一一三三经注释:
1、「人当自系念……安消而保寿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十一经此处作「夫人常当自忆念,若得饮食应知量;身体轻便受苦少,正得消化护命长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「以常持正念,取食知量人,则少有其苦,迟老得寿长。」
一一三四、本经叙说年少阿修罗于佛面前瞋骂呵责,闻佛陀说法后悔悟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里。
那时,有位名叫阿修罗的年青人来到佛陀住处,于佛陀面前,用粗恶不善的话来怒骂呵责。
当时,世尊就对他唱诵诗偈说:
「不怒胜过瞋恚,不善的要以善降伏他,
惠施能制伏悭贪,真话可破坏妄语。
不骂也不暴虐人,要常保持贤圣之心;
而恶人却怀瞋恨,坚住不动如石山。
生起瞋恚而能摄控,胜于控制狂奔的马车;
我说善于驾御的人,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。」
这时,年轻的阿修罗禀告佛陀说:「瞿昙啊!我现在向您悔过,我如愚如痴一样,不辨事理,所行不善,以致在瞿昙您的面前诃骂毁辱您。」如此忏悔过后,当时,阿修罗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第一一三四经注释:
1年少阿修罗:阿修罗,此为人名,非六道中之阿修罗道。依南传所说,他是因闻其家人于如来处出家,而来辱骂如来。
2「恶人住瞋恨,不动如石山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十二经此处作「亲近恶人者,当知此众生,积瞋如丘山。」
3「我说善御士,非彼摄绳者」:我说善于驾御的人,不是指那手执缰绳的人。意即善于摄控瞋恚的人,才是善御之人。
一一三五、本经叙说宾耆迦婆罗门于世尊面前瞋骂呵责,后闻佛陀说法后悔悟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有一位名叫宾耆迦的年轻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,于世尊面前说粗恶不善的话,怒骂呵责。
当时,世尊告诉年轻的宾耆迦说:「如果是在一吉星高照的日子里,你是否会集聚宗亲眷属们宴会呢?」
宾耆答佛陀说:「是的,瞿昙!」
佛陀问宾耆说:「如果你的宗亲不愿受请吃食的话,你将怎么办呢?」
宾耆答佛陀说:「他若不愿受请吃食的话,那食物还是属于我的。」
佛陀告诉宾耆说:「你就像这样子,在如来面前说粗恶不善的话,辱骂呵责我,我终究是不接受的,这些辱骂的话语,应当是属于谁呢?」
宾耆答佛陀说:「如此的话,瞿昙啊!他虽不接受,我犹且相赠给他,那么便是给与他了。」
佛陀问宾耆说:「你如此做法不能说是彼此互相赠予,又如何能相与呢?」
宾耆问佛陀说:「为什么彼此互相赠予,就叫做相与呢?为什么不接受赠予的话,就不能叫做相与呢?」
佛陀告诉宾耆说:「如果是这样子:遇人骂我时,我就回骂他;遇人瞋怒我时,我就瞋怒他;遇人打我时,我就回打他;遇人斗我时,我就回斗他。这样就叫做彼此互相赠予,名为相与。宾耆啊!如果遇人骂我时,我不回骂他;遇人瞋怒我时,我不瞋怒他;遇人打我时,我不回打他;遇人斗我时,我不回斗他。像这样子的话,彼此不互相赠予,就不能叫做相与。」
宾耆问佛陀说:「瞿昙啊!我听闻往昔婆罗门长老中宿德行道的大师说:『在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的面前辱骂他,以瞋恚呵责他,他是不会瞋恚、不会愤怒的。』现在瞿昙你是否起瞋恚了呢?」
这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说:
「我已没有瞋恚,怎会起瞋恚呢?有正命而调顺自己,
有正智而心灵得到解脱,如此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起瞋恚的。
以瞋恚去回报瞋恚的人,这就是暴恶的人;
如不以瞋恚回报瞋恚,临敌之时就能制伏难以制伏的敌人;
不瞋恚胜过瞋恚,三段诗偈就如前经所说的一样。」
当时,年轻的宾耆禀告佛陀说:「我愿悔过!瞿昙啊!我如愚如痴一样,不能明辨事理,所行不善,竟于沙门瞿昙您面前讲说粗恶不善的话语,怒骂呵责您。」他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第一一三五经注释:
1、「无瞋何有瞋……慧者无有瞋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十三经此处作「无有瞋恚者,于何而得瞋?调顺正命者,无瞋汝当知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「无忿自调御,是为正生活,有正智解脱,寂静如是人,忿由何处起?」
2「以瞋报瞋者……临敌伏难伏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若瞋不报瞋,斗战难为胜;若不加报者,是则名为上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「以忿还忿者,更为是恶事;不以忿还忿,战得二胜利。」
3三偈:指前面第一一三四经之诗偈而言,此诗偈十二句,每四句为一段,刚好为三段。
一一三六、本经叙说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于世尊前詈骂呵责,后闻佛说法而悔悟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。
那时,世尊于下午时从禅定中出定,去到讲堂东荫的凉荫中,在露地里经行。
当时,有位健骂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来到佛陀之处,于世尊面前讲说粗恶不善的话语,辱骂呵责世尊。世尊经行着,他就跟随在世尊后面行走。世尊经行结束,停于一处。那位婆罗门问说:「瞿昙你屈服了吗?」
这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说:
「胜利的人会更增长别人的怨恨,被降伏的人则睡卧不安稳;
胜利与降伏二种都舍弃,这样才能得安稳的睡眠。」
婆罗门禀告佛陀说:「瞿昙啊!我现在向您悔过,我如愚如痴一样,不能辨明事理,所行不善,如之何竟在瞿昙面前讲说粗恶不善的话语,辱骂呵责您呢?」
当时,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便即离去。
一一三七、本经意同前经,唯佛陀所诵诗偈不同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。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着钵盂,进入舍卫城里乞食。那时,有位健骂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,他遥见世尊,便说出粗恶不善的话语,怒骂呵责他,并掀起尘土来撒向佛身。当时,有阵逆风还吹尘土,反撒在自己身上。
这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说:
「如果人没有瞋恨心,而有辱骂加之于他的话,
他还是清净不会有结垢,那些恶事就会回归骂的人自己;
就像抓土撒向他人,遇到逆风反而沾污自己一样。」
当时,那位婆罗门禀告佛陀说:「我愿悔过!瞿昙啊!我如愚如痴一样,不能辨明事理,所行不善,如之何竟在瞿昙面前讲说粗恶不善的话语,辱骂呵责您呢?」
当时,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便即离去。
第一一三七经注释:
1、坌身:坌,音ㄈㄣˋ,坌身,尘土飞扬飘落在身体上。
一一三八、本经叙说违义婆罗门原想留难佛陀之说法,后闻佛说法后悔悟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,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。
那时,有位名叫违义的婆罗门,他听闻沙门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,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。听闻后,他这样想着:我应当前往沙门瞿昙住处,听闻他的说法,然后再反对他的义理。如此思考后,就前往精舍,走到世尊住处。
当时,世尊正被无量弟子们围绕着说法。世尊遥见违义婆罗门过来,便立即静默着。
违义婆罗门告诉佛陀说:「请瞿昙您说法,我很乐意听闻!」
这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说:
「违义婆罗门啊!你未能了解深妙的义理;
内怀着嫉恨之心,想要留难我所说之法。
你若能调伏反对的心理,以及各种不信乐的意念;
息止各种障碍的垢秽,那么就能了解深妙的说法了。」
当时,违义婆罗门这样想着:沙门瞿昙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。他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后,内心欢喜不已,就从…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