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人中自在如意,精勤努力,君临天下,治理王事,四处巡行观察,而后来到这里的。」

  佛陀告诉大王说:「我现在且问大王,你就随意回答我。譬如有人从东方来,此人说话信实、有根据,不曾虚假妄语,他告诉大王说:『我从东方来,看见一座石山,方广极大,不能穿透,不能毁坏,也没有缺坏处,这山辗磨着大地而来,一切众生草木之类,全都给磨碎了。』从南、西、北方也有人来,这些人同样是说话信实、有根据,不曾虚假妄言,他们都来告诉大王说:『我看见一座石山,极为高大方广,不能切断,不能毁坏,也没有缺坏处,这山辗磨着大地而来,所有草木众生全都给磨碎了。』大王啊!你的意见怎样呢?像这样险恶相杀极为恐怖的景象,众生的命运已尽,人道再也难得。这时,你应当作何打算呢?」

 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:「如果是这样的话,再也没有其它解决的方法了,这时只应当修习善业,专心努力地修习佛法与戒律了。」

  佛陀又问大王说:「为什么这样说:『如此险恶的景象于世间忽然发起,众生的命运已尽,人身再也难得,这时只当行法、行义、行福,专心努力修习佛陀的教诫呢?』为什么不说:『灌顶王之位乃是众人之首,他能自在如意,君临天下,应当去治理各种事务与众人呢?』」

 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:「世尊啊!那是在平常的时候才说:『灌顶王之位是众人之首,君临天下,多所经营,以言语来斗争言语,以财物去斗取财物,以象兵斗象兵,以战车斗战车,以步兵斗步兵。』可是当那险恶恐怖的景象于世间生起时,那些的斗争无论是胜利或失败,便一样都不能自在如意了。所以我说:『这险恶恐怖的景象突然于世间生起时,众生的命运已尽,人身再也难得,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法,这时只有行义、行法、行福,对于佛陀的教诫专心归依了。』」

  佛陀告诉大王说:「是的!是的!经常辗磨压迫众生的,就是有恶劫,以及老、病、死的磨迫。应当做什么打算呢?此时正应去修义、修法、修福、修善、修慈,于佛法中精勤努力。」这时,世尊唱诵诗偈说:

  「就好象有大石山,既高又广没有缺坏处,

  周遍四方而来,辗磨压迫着这个大地,

  这不是用兵马或咒术之力所能防御的。

  恶劫及老、病、死,也是如此地常磨迫着众生,

  四种的大族姓,栴陀罗、猎师,

  在家及出家众,持戒或犯戒的人,

  一切都会受到磨迫的,没有能够救护他们的人。

  所以有智慧的人,会观察自己的义利,

  建立清净的信心,信仰佛、法、僧三宝,

  使身、口、意清净,随顺着正法,

  在现世中得到美好的名称,命终后也会往生于天上。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
  第一一三O经注释:

  1、「从彼灌顶王法……而来至此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八经此处则作「世尊!国事广大,众务猥多,断理庶讫,来诣佛所,以是之故身体坌尘。」

  2、「譬如有人从东方来……未曾虚妄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譬如有人从东方来,禀性正直,未曾虚妄,为众所信。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「于此可信、可赖者从东方来」。

  3、磨迮:迮,压迫。磨迮,辗磨压迫。

  4、恶劫:泛指一切的灾难。

  

  一一三一、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,勿速决他人为阿罗汉,应多观其戒行,方能不受骗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波斯匿王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。当时,有七名尼干子(即耆那教徒),七名阇耆罗(结发外道),七名一舍罗(一衣外道),他们的身形都很粗大,徘徊行住于祇洹门外。

  这时,波斯匿王遥见这些人徘徊于门外,就从座席起来,走到他们跟前,恭敬合掌问讯,自我称名三次,说:「我是波斯匿王,拘萨罗国王。」

  当时,世尊问波斯匿王说:「你现在为什么要恭敬这些人,三次自称姓名,向他们合掌问讯呢?」

 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说:「因为我这样想着:世间如果有阿罗汉的话,这些人应该就是了。」

 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:「你现在且停止此念!你并不能知道他们是阿罗汉,或不是阿罗汉,因为你还没有得到他心智的缘故。你且当亲近这些人,观察他们的戒行,日子久了自然可知,不可速自决定!要仔细观察,不要静默不察!应当运用智慧,不可愚昧;等他们经历过各种苦难,就能辨别他们的贤劣;跟他们交往、观察,那么真伪就可分辨。观察他们的说法就能知道他们的智慧,日子久了,就能知道他们的真象,不是一下子就能认识,应当运用思惟,以智慧去做观察!」

 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:「真是奇妙!世尊啊!您这个道理讲得真好,您说:『长久地相习近,观察他们的戒行,……乃至观察他们的说法,就能知道他们的智慧。』我家里有人,也曾出家,作这些形相,遍游他国,后来回来了,就舍弃了他的衣服,去享受世间的五欲了。所以可知,世尊的说法真好,是应该和他们一同相处,观察他们的戒行,……乃至观察他们的言说而知道他们的智慧。」

  这时,世尊唱诵诗偈说:

  「不因所看见的形相,去判知他人的善恶;

  也不应只暂时的相见,就和他同心志。

  有人身、口表现得很严谨,可是他的俗心并不敛摄;

  就好象把一块鍮石铜,外表涂以真金的颜色一样。

  如此内里怀着鄙杂的心念,外表假现神圣的威仪,

  各国去游行,欺骗世间的人。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
  第一一三一经注释:

  1、洛莫:同落寞,寂静之意。

  2、交契计挍:交契,指与对方多接触。计挍,同计校,意为观察、分别。

  3、见说知明:别译杂阿含经作「欲试其智,听其所说」。听他所说的话,便知他的智慧如何。

  4、鍮石铜:铜与锌的合金,即黄铜。鍮石铜涂以真金色,就像黄金。

  

  一一三二、本经叙说波斯匿王等七国王,对于五欲中何者为第一争论不休,往问佛,佛告以当其所爱,则言最胜,无比无上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以波斯匿王为首,并有七位国王,以及诸大臣们,都来共同集会,他们如此地辩论着:「五欲之中,那一种是第一最好的呢?」有一人说:「色才是第一最好的。」又有人宣称声、香、味、触才是第一最好的。其中有人建议说:「我们人人各自称说是第一,终究无法判定,应当去见世尊,问他这个问题。我们就遵照世尊的说法,然后一同忆持。」

  当时,就以波斯匿王为首,共七位国王,及大臣、眷属们,一同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问佛陀说:「世尊!我们七位国王及诸大臣们这样地辩论着:『五欲之中,那一种最为殊胜呢?』其中有人说色最殊胜,有人说声最殊胜,有人说香最殊胜,有人说味最殊胜,有人说触最殊胜,最后都无法决定答案。所以我们来请问世尊您,到底那一种才是最殊胜的呢?」

  佛陀告诉诸王说:「人们都会各自随己所适意之境而说最好,但这些都不是究竟之说。由于这样的缘故,我说对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妙欲的逐求,自会有人对于色境感到适意,于是就仅爱此一色境,而感到心满意足,即使其上还有许多更殊胜的色境,但因不是他所喜爱的,所以不去碰触,也不愿瞧它一眼,自认为自己所爱的就是第一最好,再没有比它更好的了。就如爱色境人的想法一样,像这对声、香、味、触境喜爱的人,也都会有如此的想法。当他喜爱的时候,就说这个最好,内心欢喜,乐着于它,虽然更有胜过于它的东西,但因不是他所想要的,所以不去碰触,也不愿瞧它一眼,认为只有我所喜爱的东西才是最殊胜、最美妙,没有能比得上它的。」

  当时,座席中有一位优婆塞(在家居士),名叫栴檀,他从座席起来,整理好衣服,偏露着右肩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:「我有个想法,世尊!我有一个想法,善逝!」

  佛陀告诉优婆塞说:「你有一个想法,栴檀!快说出来吧!栴檀!」

  这时,栴檀优婆塞就唱诵诗偈说:

  「央伽族姓之王,穿著珠宝璎珞装饰的铠衣,

  摩竭陀国的民众都欣庆地聚集着,因为如来在他们的国里成道;

  如来的名闻普遍流布,就如大雪山王一样;

  又如净水中的莲花,清净而没有瑕秽,

  随着日光而开放,芬香熏满着他们的国家。

  又在央耆国里大放光明,犹如空中的太阳;

  观察如来的智慧神力,就如夜里燃起的炬火一样,

  作为人间的眼目,作为大智慧者,为前来启问的人解决疑惑。」

  当时,各国王都赞叹着说:「你的想法真好!栴檀优婆塞!」

  这时,七位国王便脱下以七宝装饰的上衣,奉献给优婆塞。

  当时,那七位国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,就从座席起来离去。

  那时,栴檀优婆塞知道诸王都已离去,便从座席起来,整理好衣服,偏露着右肩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:「现在七位国王赠我七件上衣,希望世尊能接受这七件衣服的供养,也是因为哀悯我的缘故!」

  当时,世尊因为哀悯他的缘故,就接受了这七件上衣,栴檀优婆塞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
  第一一三二经注释:

  1、「各随意适我……无比无上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若于色中,取其像貌,心意封着,称适其意,当于尔时,设有妙色胜于此者,但以所着为胜,不顾色妙;声、香、味、触亦复如是,乃至于触受,其相貌心意计着,以为最胜。」

  2、「善说,世尊!善说,善逝!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世尊!欲有所说,唯愿听许。」巴利英译本此处作An idea is revealed to me, Exalted One! An idea is reveale…
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