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中自在如意,精勤努力,君臨天下,治理王事,四處巡行觀察,而後來到這裏的。」
佛陀告訴大王說:「我現在且問大王,你就隨意回答我。譬如有人從東方來,此人說話信實、有根據,不曾虛假妄語,他告訴大王說:『我從東方來,看見一座石山,方廣極大,不能穿透,不能毀壞,也沒有缺壞處,這山輾磨著大地而來,一切衆生草木之類,全都給磨碎了。』從南、西、北方也有人來,這些人同樣是說話信實、有根據,不曾虛假妄言,他們都來告訴大王說:『我看見一座石山,極爲高大方廣,不能切斷,不能毀壞,也沒有缺壞處,這山輾磨著大地而來,所有草木衆生全都給磨碎了。』大王啊!你的意見怎樣呢?像這樣險惡相殺極爲恐怖的景象,衆生的命運已盡,人道再也難得。這時,你應當作何打算呢?」
波斯匿王答佛陀說:「如果是這樣的話,再也沒有其它解決的方法了,這時只應當修習善業,專心努力地修習佛法與戒律了。」
佛陀又問大王說:「爲什麼這樣說:『如此險惡的景象于世間忽然發起,衆生的命運已盡,人身再也難得,這時只當行法、行義、行福,專心努力修習佛陀的教誡呢?』爲什麼不說:『灌頂王之位乃是衆人之首,他能自在如意,君臨天下,應當去治理各種事務與衆人呢?』」
波斯匿王答佛陀說:「世尊啊!那是在平常的時候才說:『灌頂王之位是衆人之首,君臨天下,多所經營,以言語來鬥爭言語,以財物去鬥取財物,以象兵鬥象兵,以戰車鬥戰車,以步兵鬥步兵。』可是當那險惡恐怖的景象于世間生起時,那些的鬥爭無論是勝利或失敗,便一樣都不能自在如意了。所以我說:『這險惡恐怖的景象突然于世間生起時,衆生的命運已盡,人身再也難得,沒有其它的解決方法,這時只有行義、行法、行福,對于佛陀的教誡專心歸依了。』」
佛陀告訴大王說:「是的!是的!經常輾磨壓迫衆生的,就是有惡劫,以及老、病、死的磨迫。應當做什麼打算呢?此時正應去修義、修法、修福、修善、修慈,于佛法中精勤努力。」這時,世尊唱誦詩偈說:
「就好象有大石山,既高又廣沒有缺壞處,
周遍四方而來,輾磨壓迫著這個大地,
這不是用兵馬或咒術之力所能防禦的。
惡劫及老、病、死,也是如此地常磨迫著衆生,
四種的大族姓,栴陀羅、獵師,
在家及出家衆,持戒或犯戒的人,
一切都會受到磨迫的,沒有能夠救護他們的人。
所以有智慧的人,會觀察自己的義利,
建立清淨的信心,信仰佛、法、僧叁寶,
使身、口、意清淨,隨順著正法,
在現世中得到美好的名稱,命終後也會往生于天上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叁O經注釋:
1、「從彼灌頂王法……而來至此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八經此處則作「世尊!國事廣大,衆務猥多,斷理庶訖,來詣佛所,以是之故身體坌塵。」
2、「譬如有人從東方來……未曾虛妄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譬如有人從東方來,禀性正直,未曾虛妄,爲衆所信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則作「于此可信、可賴者從東方來」。
3、磨迮:迮,壓迫。磨迮,輾磨壓迫。
4、惡劫:泛指一切的災難。
一一叁一、本經敘說佛告波斯匿王,勿速決他人爲阿羅漢,應多觀其戒行,方能不受騙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波斯匿王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。當時,有七名尼幹子(即耆那教徒),七名阇耆羅(結發外道),七名一舍羅(一衣外道),他們的身形都很粗大,徘徊行住于祇洹門外。
這時,波斯匿王遙見這些人徘徊于門外,就從座席起來,走到他們跟前,恭敬合掌問訊,自我稱名叁次,說:「我是波斯匿王,拘薩羅國王。」
當時,世尊問波斯匿王說:「你現在爲什麼要恭敬這些人,叁次自稱姓名,向他們合掌問訊呢?」
波斯匿王回答佛陀說:「因爲我這樣想著:世間如果有阿羅漢的話,這些人應該就是了。」
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你現在且停止此念!你並不能知道他們是阿羅漢,或不是阿羅漢,因爲你還沒有得到他心智的緣故。你且當親近這些人,觀察他們的戒行,日子久了自然可知,不可速自決定!要仔細觀察,不要靜默不察!應當運用智慧,不可愚昧;等他們經曆過各種苦難,就能辨別他們的賢劣;跟他們交往、觀察,那麼真僞就可分辨。觀察他們的說法就能知道他們的智慧,日子久了,就能知道他們的真象,不是一下子就能認識,應當運用思惟,以智慧去做觀察!」
波斯匿王答佛陀說:「真是奇妙!世尊啊!您這個道理講得真好,您說:『長久地相習近,觀察他們的戒行,……乃至觀察他們的說法,就能知道他們的智慧。』我家裏有人,也曾出家,作這些形相,遍遊他國,後來回來了,就舍棄了他的衣服,去享受世間的五欲了。所以可知,世尊的說法真好,是應該和他們一同相處,觀察他們的戒行,……乃至觀察他們的言說而知道他們的智慧。」
這時,世尊唱誦詩偈說:
「不因所看見的形相,去判知他人的善惡;
也不應只暫時的相見,就和他同心志。
有人身、口表現得很嚴謹,可是他的俗心並不斂攝;
就好象把一塊鍮石銅,外表塗以真金的顔色一樣。
如此內裏懷著鄙雜的心念,外表假現神聖的威儀,
各國去遊行,欺騙世間的人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叁一經注釋:
1、洛莫:同落寞,寂靜之意。
2、交契計挍:交契,指與對方多接觸。計挍,同計校,意爲觀察、分別。
3、見說知明:別譯雜阿含經作「欲試其智,聽其所說」。聽他所說的話,便知他的智慧如何。
4、鍮石銅:銅與鋅的合金,即黃銅。鍮石銅塗以真金色,就像黃金。
一一叁二、本經敘說波斯匿王等七國王,對于五欲中何者爲第一爭論不休,往問佛,佛告以當其所愛,則言最勝,無比無上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以波斯匿王爲首,並有七位國王,以及諸大臣們,都來共同集會,他們如此地辯論著:「五欲之中,那一種是第一最好的呢?」有一人說:「色才是第一最好的。」又有人宣稱聲、香、味、觸才是第一最好的。其中有人建議說:「我們人人各自稱說是第一,終究無法判定,應當去見世尊,問他這個問題。我們就遵照世尊的說法,然後一同憶持。」
當時,就以波斯匿王爲首,共七位國王,及大臣、眷屬們,一同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問佛陀說:「世尊!我們七位國王及諸大臣們這樣地辯論著:『五欲之中,那一種最爲殊勝呢?』其中有人說色最殊勝,有人說聲最殊勝,有人說香最殊勝,有人說味最殊勝,有人說觸最殊勝,最後都無法決定答案。所以我們來請問世尊您,到底那一種才是最殊勝的呢?」
佛陀告訴諸王說:「人們都會各自隨己所適意之境而說最好,但這些都不是究竟之說。由于這樣的緣故,我說對于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妙欲的逐求,自會有人對于色境感到適意,于是就僅愛此一色境,而感到心滿意足,即使其上還有許多更殊勝的色境,但因不是他所喜愛的,所以不去碰觸,也不願瞧它一眼,自認爲自己所愛的就是第一最好,再沒有比它更好的了。就如愛色境人的想法一樣,像這對聲、香、味、觸境喜愛的人,也都會有如此的想法。當他喜愛的時候,就說這個最好,內心歡喜,樂著于它,雖然更有勝過于它的東西,但因不是他所想要的,所以不去碰觸,也不願瞧它一眼,認爲只有我所喜愛的東西才是最殊勝、最美妙,沒有能比得上它的。」
當時,座席中有一位優婆塞(在家居士),名叫栴檀,他從座席起來,整理好衣服,偏露著右肩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:「我有個想法,世尊!我有一個想法,善逝!」
佛陀告訴優婆塞說:「你有一個想法,栴檀!快說出來吧!栴檀!」
這時,栴檀優婆塞就唱誦詩偈說:
「央伽族姓之王,穿著珠寶璎珞裝飾的铠衣,
摩竭陀國的民衆都欣慶地聚集著,因爲如來在他們的國裏成道;
如來的名聞普遍流布,就如大雪山王一樣;
又如淨水中的蓮花,清淨而沒有瑕穢,
隨著日光而開放,芬香熏滿著他們的國家。
又在央耆國裏大放光明,猶如空中的太陽;
觀察如來的智慧神力,就如夜裏燃起的炬火一樣,
作爲人間的眼目,作爲大智慧者,爲前來啓問的人解決疑惑。」
當時,各國王都贊歎著說:「你的想法真好!栴檀優婆塞!」
這時,七位國王便脫下以七寶裝飾的上衣,奉獻給優婆塞。
當時,那七位國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,就從座席起來離去。
那時,栴檀優婆塞知道諸王都已離去,便從座席起來,整理好衣服,偏露著右肩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:「現在七位國王贈我七件上衣,希望世尊能接受這七件衣服的供養,也是因爲哀憫我的緣故!」
當時,世尊因爲哀憫他的緣故,就接受了這七件上衣,栴檀優婆塞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叁二經注釋:
1、「各隨意適我……無比無上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若于色中,取其像貌,心意封著,稱適其意,當于爾時,設有妙色勝于此者,但以所著爲勝,不顧色妙;聲、香、味、觸亦複如是,乃至于觸受,其相貌心意計著,以爲最勝。」
2、「善說,世尊!善說,善逝!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世尊!欲有所說,唯願聽許。」巴利英譯本此處作An idea is revealed to me, Exalted One! An idea is reveale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