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

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

  

  一一二八、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,布施予远离五支,成就五支,建立福田之沙门、婆罗门,将可得到大福利、大果报。

 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波斯匿王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问佛陀说:「世尊啊!应布施给什么人呢?」

  佛陀说:「大王啊!就随心布施给所乐愿的人吧!」

    波斯匿王又问佛陀说:「应施于什么人,才能得到大果报呢?」

  佛陀说:「大王啊!这是不同的问题。你所问『应施予什么人?』这是一个问题。又问『应施予什么人,才能得到大果报呢?』这又是另一个问题。我现在且问你,你就随意回答我。大王啊!譬如这个国家与他国临阵战斗,要招集所有战士们。有一位婆罗门的儿子从东方来,年少而幼稚,柔弱而端正,肤白发黑,不曾学习武艺,也不曾学习各种作战方法与策略,临阵恐怖退却,无法自安,不敢面对敌人,无论击刺或射箭,不知方法,不能伤到敌人。怎样呢?大王啊!像这样的战士,大王会奖赏他吗?」

 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:「不会奖赏他的,世尊!」

  「同样地,大王啊!有剎帝利的儿子从南方来,鞞舍(平民阶级)的儿子从西方来,首陀罗(奴隶阶级)的儿子从北方来,他们都没有任何技术,也都如东方婆罗门的儿子一样,大王你将会奖赏他们吗?」

 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:「我不会奖赏他们的,世尊!」

  佛陀告诉大王说:「如果这个国家招集军士迎接战斗时,有婆罗门的儿子从东方来,年少端正,肤白发黑,善于学习武艺,知道战斗的方法,极为勇健,无所畏惧,艰苦战斗而不退却,且能定心仔细观察,挥动干戈而伤害对方,能攻破强大的敌人。怎样呢?大王啊!像这样的战士,你是否会加倍重赏他呢?」

  波斯匿王答说:「我会重赏他的,世尊!」

  「同样地,有剎帝利的儿子从南方来,鞞舍的儿子从西方来,首陀罗的儿子从北方来,他们各个都是年少端正,善于各种技艺,极为勇健,能艰苦战斗,击退敌人,就如东方那位婆罗门的儿子一样。像这样的战士,大王你会重赏他吗?」

 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:「我会重赏他的,世尊!」

  佛陀又说:「大王啊!有这样的沙门、婆罗门,他们已远离了五种邪法,成就五种善法,建立了福田。凡是布施给这福田的人,就能得到大福利,得到大果报。是舍离了那五种邪法呢?就是所谓的贪欲盖、瞋恚盖、睡眠盖、掉悔盖、疑盖,对此五盖都已断已知,这样就叫做舍离了五种邪法。是成就了那五种善法呢?就是成就了无学(阿罗汉)的戒身,及成就了无学的定身、慧身、解脱身、解脱知见身,这样就叫做成就了五种善法。大王啊!像这样地舍离五种邪法,成就五种善法的沙门、婆罗门,他们都已建立了福田。凡是布施这些福田的人,就能得到大果报。」这时,世尊又唱诵诗偈说:

  「挥动干戈勇猛战斗,才能称为勇敢的斗士,

  由于他善于战斗缘故,所以就随功而重加赏赐;

  不奖赏那些名族后裔,却怯劣无勇的人。

  行忍辱而修学贤良,见真谛以建立福田,

  贤圣的律仪都具备,成就了深妙智慧的话,

  他的族姓虽然卑微,也能成为布施的福田。

  衣服、饮食、钱财、珍宝,以及床卧等众具,

  都应拿来敬施他,因为他能执持净戒的缘故。

  在村人外边的林野之际,凿井给行人使用,

  溪谷的地方搭建桥梁,远路之处建筑房舍,

  那么有戒德而又多闻的大众,行路时就能有止息处。

  譬如层层云起,雷声震动,电光闪耀,

  普遍下雨沾溉土壤,那么各种草木就会长得很茂盛,

  飞禽走兽都会很欢喜,农夫也都很快乐。

  如此以清净的信心,闻知智慧而舍离悭吝的污垢,

  以钱财及丰盛的饮食,常施予良好的福田,

  就会高声欢唱,而增益欢爱,有如雷雨沾溉良田一样。

  布施的功德会注流入福泽,沾溉施主的心;

  财富、名称之流,会及于涅槃的大果。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
  

  一一二九、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,由于行作身、口、意三业的善恶,可有四种不同的轮回转变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波斯匿王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问佛陀说:「怎样呢?世尊啊!婆罗门死后,还是会受生为自姓婆罗门家,剎帝利、鞞舍、首陀罗死后,也还是都会受生为自姓之家吗?」

  佛陀说:「大王啊!怎么会是这样的呢?大王应当要知道,有四种人。是那四种呢?就是有一种人,他会从冥暗处而至于另外一个冥暗之处;有一种人,他会从冥暗处而至于另外一个光明之处;有一种人,他会从光明处而至于另外一个冥暗之处;有一种人,他会从光明处而至于另外一个光明处。

  大王啊!怎样叫做从冥暗处而至于另外一个冥暗之处的人呢?就是说有人受生于卑贱族姓之家,比如生于旃陀罗家、鱼猎家、作竹笼家、车师家,以及其余以种种下贱工巧为业之家,过着贫穷的生活,形体憔悴,而又学习卑贱的行业,也还是居于卑贱为人奴役遣使,这就叫做冥暗之处。居处在这冥暗之中,又行作身的恶行、行作口的恶行、行作意的恶行,由于这样的因缘,身坏命终之后,将会受生于恶道,堕入地狱之中。就像有人从冥暗处又进入另一冥暗之处,从厕所又进入另一厕所,用污血来洗涤污血,舍去恶而又接受另一种恶一样;从冥暗处进入另一冥暗之处的人,也是像这样子,所以就叫做从冥暗处进入另一冥暗之处。

  怎样叫做冥暗处进入另外一个光明之处呢?就是说有人受生于卑贱族姓之家,……乃至为人行作各种鄙贱的行业,这样就叫做冥暗之处。然而那个人居住在这冥暗之处中,能行作身的善行、行作口的善行、行作意的善行,由于这样的因缘,身坏命终之后,生于善道,受天的化生。譬如有人升登于床,又上升跨乘骑马,又从骑马而升乘大象;从冥暗处进入另外一个光明之处,也是像这样子,这样就叫做有人从冥暗处进入另外一个光明之处。

  怎样叫做有人从光明处进入另外一个冥暗之处呢?就是说世人生于富乐的家庭││比如剎帝利大姓家、婆罗门大姓家、长者大姓家,以及生于其余种种富乐的家庭中,拥有众多钱财、奴婢、供使唤的宾客,知识广博,身体端正,聪明又有智慧,这样就叫做光明之处。可是他居住在这光明之处中,却行作身的恶行、行作口的恶行、行作意的恶行,由于这样的因缘,身坏命终之后,生于恶道,堕入地狱之中。譬如有人从高楼而下乘于大象,下大象而乘马,下马而乘车,下车而坐床,下床而堕地,又从地上掉入坑中;从光明处进入另外一个黑暗之处的人,也是像这样子。

  怎样叫做有人从光明处进入另外一个光明之处呢?就是说有世人生于富乐的家庭,……乃至形相长得端正庄严,这样就叫做光明之处。在这光明之处中,能行作身的善行、行作口的善行、行作意的善行,由于这样的因缘,身坏命终之后,生于善道,受天的化生。譬如有人,从此座楼观而到另外一座楼观,就像这样,……乃至从此床座而到另外一个床座;从光明处进入到另外一个光明之处的人,也是像这样子,这样就叫做有人从光明处进入到另外一个光明之处。这时,世尊又唱诵诗偈说:

  「贫穷困苦的人,没有净信而增长他的瞋恨,

  悭吝贪欲,有邪恶的思想,愚惑而不知恭敬;

  遇见沙门道士,持戒多闻的人,

  毁呰而不称誉他,障碍他人的布施与受供。

  像这样的人,从此世到了他世,

  将会堕入地狱中,从冥暗处进入到另一个冥暗之处。

  如有贫穷之人,具有净信心而少瞋恨,

  常生惭愧之心,行惠施而远离悭吝的垢秽;

  遇见沙门、梵志,以及持戒多闻的人,

  能够谦虚向他问讯,随宜而善于供养他,

  并能劝导使他人行布施,赞叹布施及受供的人;

  如此修善之人,从此世到了他世,

  将会上生于善道的天上,从冥暗处而进入到光明之处。

  又有生于富乐家庭的人,没有净信而又多瞋恨,

  悭吝贪欲,起嫉妒邪恶的思想,邪惑而不知恭敬;

  遇见沙门、梵志,毁呰而不予称誉,

  障碍他人的惠施,也断阻了受施的人;

  像这样邪恶的人,从此世到了他世,

  将会堕生于痛苦的地狱里,从光明处而进入于冥暗中。

  如为生于富乐之家的人,具有信心又能不瞋恨,

  常起惭愧之心,能行惠施而远离瞋妒;

  遇见沙门、梵志,以及持戒多闻的人,

  就会首先奉迎问讯,随宜供给他所需之物,

  劝导使人供养他,赞叹布施及受供的人;

  像这样的人,从此世到了他世,

  就会受生到三十三天,从光明处而进入另一个光明之处。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行礼后离去。

  第一一二九经注释:

  1、「为婆罗门死还生自姓婆罗门家,剎利、鞞舍、首陀罗家耶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七经此处作「婆罗门种常生婆罗门家,剎利种常生剎利家不?」

  2、旃陀罗:为印度四姓中,居于首陀罗阶级之最下位者,乃最下级之种族,专事狱卒、贩卖、屠宰、渔猎等职。

  3、竹作家: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「作竹笼家」。

  

  一一三O、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,恶劫、老、病、死常磨迮众生,如石山四方磨地而来,故当修善、净信三宝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波斯匿王于白天身蒙尘土,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。

  佛陀问说:「大王啊!你从何处来呢?」

 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:「世尊啊!我是依那灌顶王之法,于…
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