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布施与行作布施大会,

  由于这样惠施的缘故,想要求得大功德。

  现在请问牟尼您,依我们所知道的,

  您所见确实与梵天相同,所以请您为我分别解说。

  怎样才能解脱,而达到胜妙的善趣呢?

  怎样方便修习,才能生于梵天世界呢?

  为什么随乐信施,就能生于明胜的梵天呢?」

  那时,世尊也唱诵诗偈答说:

  「布施的人设立布施大会,随顺他人所爱而愿乐布施,

  以此欢喜净信之心,定能攀缘善功德。

  要以他所建立的功德,求远离一切的过恶,

  远离于贪欲,使其心得到完善的解脱!

  修习慈心,会有无量的功德;

  更何况加以至诚之心,去广设布施的大会?

  如果在这布施中间,所得到的一切善心,

  正向善于解脱,或其余纯善之趣的话,

  就会由于如此殊胜的因缘,得生于梵天世界。

  像这样的布施,由于他的心能平等之故,

  所以能生于梵天世界,得到绵长的寿命。」

  当时,魔瞿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就从座席起来离去。

  第一一四二经注释:

  1、「今问于于牟尼……为我分别说」:别译杂含经卷四第二十经此处作「我今问牟尼,愿问佛所说,我今谓世尊,与梵天齐等」。南传经集相对经文此处作「牟尼啊!我问你,请告诉我!我今天见到世尊,梵天已经亲证,因为对我们来说,你确实与梵天相同。」

  

  一一四三、本经叙说佛为婆罗门讲说八正道为清净道;修习八正道已,得永断贪、瞋、痴,是名无上清净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持华盖,穿著短裙的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,与世尊见面,彼此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唱诵诗偈说:

  「婆罗门所行,没有不是清净的;

  剎帝利修苦行,也还是乖离清净。

  修习三典的婆罗门,即是为清净;

  如此清净之人,(只在婆罗门),不在其余众生中。」

  当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答说:

  「如不知清净道,以及一切无上的清净,

  而在余道里想求得清净的话,终究没有清净之时。」

  婆罗门问佛陀说:「瞿昙您讲说清净道及无上的清净吗?什么是清净道求得清净的方法呢?什么是无上的清净呢?」

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正见就是清净道;修习又多修习正见,就能断除贪欲、断除瞋恚、断除愚痴。如果婆罗门贪欲永断,瞋恚、愚痴永断,那么一切烦恼就会永断,这样就叫做无上的清净。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这些也是清净道;对正定等正道修习又多修习后,就能永断贪欲、永除瞋恚、永断愚痴。如果婆罗门贪欲永断,瞋恚、愚痴永断,那么一切烦恼就能永断,这样就叫做无上的清净。」

  婆罗门说:「瞿昙您所说的确实是清净道及无上清净!瞿昙啊!我世务繁多,现在且辞还。」

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:「现在是该回去的时候了。」

  这位持华盖、穿短裙的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就从座席起来离去。

  第一一四三经注释:

  1、「有持华盖、着舍勒导从婆罗门来诣佛所」: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「净者婆罗门堕婆阇婆罗门来诣世尊处。」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二十一经此处作「剎利波罗毗空婆罗门往诣佛所。」舍勒,是一种短裙,或称内衣。

  2、三典:指三吠陀,为婆罗门教典。一、梨具吠陀,二、三摩吠陀,三、夜柔吠陀。后再加入阿闼婆吠陀,成为四吠陀。

  

  一一四四、本经叙说佛陀答婆罗门问,具足三明者叫罗汉婆罗门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,与世尊见面,彼此问讯慰劳后,退坐一边,唱诵诗偈问说:

  「怎样叫具足戒法呢?怎样叫正威仪呢?

  要有什么功德呢?要修习什么业呢?

  要成就什么法,才能叫做罗汉婆罗门呢?」

  当时,世尊就唱诵诗偈答说:

  「具有忆念宿命的智慧,能彻见是受生于天上、或恶道,

  证得一切的生死已尽,就可决定已得到圣者的睿智。

  知道心灵已得到完善的解脱,已解脱一切贪欲,

  具足了三明,那么就叫做三明的婆罗门(即阿罗汉婆罗门)。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就从座席起来离去。

  第一一四四经注释:

  1、「云何为尸罗……罗汉婆罗门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一经此偈作「云何戒具足,威仪不阙减?修习何等业?成就何等法?而能得名为,三明婆罗门?」尸罗,为戒之音译。三明,即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尽明。本偈白话译解是参酌别译而成。

  2、「宿命忆念智……三明婆罗门」: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「能知于宿命,见天及恶趣,尽于生死有,三通并三明,心得好解脱,断欲及一切,成就上三明,我名为三明。」

  

  一一四五、本经叙说佛陀见贫穷老夫妇,而向阿难讲说年少强壮之时,就应精进之法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
  那时,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着钵盂,进入舍卫城中乞食,阿难尊者就跟随于世尊之后。

  当时,有二位年老的男女,他们是夫妇,年老根熟,背驼如钩,走到黑巷头,烧垃圾的地方,一起向着火蹲在那里。

  世尊看见那二位老夫妇,年老而愚痴,背驼如钩,一起向火蹲着,就像老鹄鸟一样,彼此以欲心相视着。看见后,就告诉阿难尊者说:「你看见那夫妇二人,年老而愚痴,背驼如钩,一起向火而蹲着,就像老鹄鸟一样,彼此以欲心相视着吗?」

  阿难答佛陀说:「是的,世尊!」

  佛陀告诉阿难说:「这二位老夫妇,于年少时以盛壮之身勤求财物的话,将可成为舍卫城中第一富有的长者;如果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,而出家学道,精勤修习的话,也可得证阿罗汉第一上果。于第二时分盛壮之身勤求财物的话,也可成为舍卫城中第二富有的人;如果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,而出家学道的话,也可得证阿那含果。如果于第三时分中年之身勤求财物的话,也可成为舍卫城中第三富有的人;如果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,而出家学道的话,也可得证斯陀含果。如果于第四时分老年之身勤求财物的话,也可成为舍卫城中第四富有的人;如果剃除须发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,而出家学道的话,也可得证须陀洹果。可是今日他们已年老根熟,没有钱财,没有方法,没有能力,也不再有能力去谋求钱财,也不能得证殊胜的过人法。」

  当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:

  「由于不修行梵行,也不在年少勤求财物;

  如今只能如曲弓般地睡于地上,忆想着过去往事。

  由于不修行梵行,也不在年少勤求财物;

  如今就像老鹄鸟一样,守死在空池。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,满心欢喜,愿遵奉修行。

  第一一四五经注释:

  1、「不行梵行故……守死于空池」: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二经此处作「少不修梵行,亦不聚财宝;犹如老鹳雀,栖止守空池。不修于梵行,壮不聚财宝;念壮所好乐,住立如曲弓。」

  

  一一四六、本经叙说佛陀见贫穷老夫妇,而为阿难讲说布施与精进之法。

 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  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……余如前经所说的一样。差别的是,世尊唱诵不同的诗偈说:

  「我们的身体会被老死所坏灭,所受的一切事物也都会毁灭,

  只有惠施的福德,才是跟随着自己的资粮。

  应依于善摄护,及修禅功德,

  随自己力量而布施钱财及饮食,

  于群众当中要从睡眠昏沉醒觉,就不会空自活命。」

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,内心欢喜不已,向佛陀顶礼后离去。

  第一一四六经注释:

  1、「佛说此经已……作礼而去」:宋、元、明本无此四句,疑为衍文。

  

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终

  

  

  

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