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
一一二八、本經敘說佛告波斯匿王,布施予遠離五支,成就五支,建立福田之沙門、婆羅門,將可得到大福利、大果報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波斯匿王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問佛陀說:「世尊啊!應布施給什麼人呢?」
佛陀說:「大王啊!就隨心布施給所樂願的人吧!」
波斯匿王又問佛陀說:「應施于什麼人,才能得到大果報呢?」
佛陀說:「大王啊!這是不同的問題。你所問『應施予什麼人?』這是一個問題。又問『應施予什麼人,才能得到大果報呢?』這又是另一個問題。我現在且問你,你就隨意回答我。大王啊!譬如這個國家與他國臨陣戰鬥,要招集所有戰士們。有一位婆羅門的兒子從東方來,年少而幼稚,柔弱而端正,膚白發黑,不曾學習武藝,也不曾學習各種作戰方法與策略,臨陣恐怖退卻,無法自安,不敢面對敵人,無論擊刺或射箭,不知方法,不能傷到敵人。怎樣呢?大王啊!像這樣的戰士,大王會獎賞他嗎?」
波斯匿王答佛陀說:「不會獎賞他的,世尊!」
「同樣地,大王啊!有剎帝利的兒子從南方來,鞞舍(平民階級)的兒子從西方來,首陀羅(奴隸階級)的兒子從北方來,他們都沒有任何技術,也都如東方婆羅門的兒子一樣,大王你將會獎賞他們嗎?」
波斯匿王答佛陀說:「我不會獎賞他們的,世尊!」
佛陀告訴大王說:「如果這個國家招集軍士迎接戰鬥時,有婆羅門的兒子從東方來,年少端正,膚白發黑,善于學習武藝,知道戰鬥的方法,極爲勇健,無所畏懼,艱苦戰鬥而不退卻,且能定心仔細觀察,揮動幹戈而傷害對方,能攻破強大的敵人。怎樣呢?大王啊!像這樣的戰士,你是否會加倍重賞他呢?」
波斯匿王答說:「我會重賞他的,世尊!」
「同樣地,有剎帝利的兒子從南方來,鞞舍的兒子從西方來,首陀羅的兒子從北方來,他們各個都是年少端正,善于各種技藝,極爲勇健,能艱苦戰鬥,擊退敵人,就如東方那位婆羅門的兒子一樣。像這樣的戰士,大王你會重賞他嗎?」
波斯匿王答佛陀說:「我會重賞他的,世尊!」
佛陀又說:「大王啊!有這樣的沙門、婆羅門,他們已遠離了五種邪法,成就五種善法,建立了福田。凡是布施給這福田的人,就能得到大福利,得到大果報。是舍離了那五種邪法呢?就是所謂的貪欲蓋、瞋恚蓋、睡眠蓋、掉悔蓋、疑蓋,對此五蓋都已斷已知,這樣就叫做舍離了五種邪法。是成就了那五種善法呢?就是成就了無學(阿羅漢)的戒身,及成就了無學的定身、慧身、解脫身、解脫知見身,這樣就叫做成就了五種善法。大王啊!像這樣地舍離五種邪法,成就五種善法的沙門、婆羅門,他們都已建立了福田。凡是布施這些福田的人,就能得到大果報。」這時,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「揮動幹戈勇猛戰鬥,才能稱爲勇敢的鬥士,
由于他善于戰鬥緣故,所以就隨功而重加賞賜;
不獎賞那些名族後裔,卻怯劣無勇的人。
行忍辱而修學賢良,見真谛以建立福田,
賢聖的律儀都具備,成就了深妙智慧的話,
他的族姓雖然卑微,也能成爲布施的福田。
衣服、飲食、錢財、珍寶,以及床臥等衆具,
都應拿來敬施他,因爲他能執持淨戒的緣故。
在村人外邊的林野之際,鑿井給行人使用,
溪谷的地方搭建橋梁,遠路之處建築房舍,
那麼有戒德而又多聞的大衆,行路時就能有止息處。
譬如層層雲起,雷聲震動,電光閃耀,
普遍下雨沾溉土壤,那麼各種草木就會長得很茂盛,
飛禽走獸都會很歡喜,農夫也都很快樂。
如此以清淨的信心,聞知智慧而舍離悭吝的汙垢,
以錢財及豐盛的飲食,常施予良好的福田,
就會高聲歡唱,而增益歡愛,有如雷雨沾溉良田一樣。
布施的功德會注流入福澤,沾溉施主的心;
財富、名稱之流,會及于涅槃的大果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一一二九、本經敘說佛告波斯匿王,由于行作身、口、意叁業的善惡,可有四種不同的輪回轉變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波斯匿王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問佛陀說:「怎樣呢?世尊啊!婆羅門死後,還是會受生爲自姓婆羅門家,剎帝利、鞞舍、首陀羅死後,也還是都會受生爲自姓之家嗎?」
佛陀說:「大王啊!怎麼會是這樣的呢?大王應當要知道,有四種人。是那四種呢?就是有一種人,他會從冥暗處而至于另外一個冥暗之處;有一種人,他會從冥暗處而至于另外一個光明之處;有一種人,他會從光明處而至于另外一個冥暗之處;有一種人,他會從光明處而至于另外一個光明處。
大王啊!怎樣叫做從冥暗處而至于另外一個冥暗之處的人呢?就是說有人受生于卑賤族姓之家,比如生于旃陀羅家、魚獵家、作竹籠家、車師家,以及其余以種種下賤工巧爲業之家,過著貧窮的生活,形體憔悴,而又學習卑賤的行業,也還是居于卑賤爲人奴役遣使,這就叫做冥暗之處。居處在這冥暗之中,又行作身的惡行、行作口的惡行、行作意的惡行,由于這樣的因緣,身壞命終之後,將會受生于惡道,墮入地獄之中。就像有人從冥暗處又進入另一冥暗之處,從廁所又進入另一廁所,用汙血來洗滌汙血,舍去惡而又接受另一種惡一樣;從冥暗處進入另一冥暗之處的人,也是像這樣子,所以就叫做從冥暗處進入另一冥暗之處。
怎樣叫做冥暗處進入另外一個光明之處呢?就是說有人受生于卑賤族姓之家,……乃至爲人行作各種鄙賤的行業,這樣就叫做冥暗之處。然而那個人居住在這冥暗之處中,能行作身的善行、行作口的善行、行作意的善行,由于這樣的因緣,身壞命終之後,生于善道,受天的化生。譬如有人升登于床,又上升跨乘騎馬,又從騎馬而升乘大象;從冥暗處進入另外一個光明之處,也是像這樣子,這樣就叫做有人從冥暗處進入另外一個光明之處。
怎樣叫做有人從光明處進入另外一個冥暗之處呢?就是說世人生于富樂的家庭││比如剎帝利大姓家、婆羅門大姓家、長者大姓家,以及生于其余種種富樂的家庭中,擁有衆多錢財、奴婢、供使喚的賓客,知識廣博,身體端正,聰明又有智慧,這樣就叫做光明之處。可是他居住在這光明之處中,卻行作身的惡行、行作口的惡行、行作意的惡行,由于這樣的因緣,身壞命終之後,生于惡道,墮入地獄之中。譬如有人從高樓而下乘于大象,下大象而乘馬,下馬而乘車,下車而坐床,下床而墮地,又從地上掉入坑中;從光明處進入另外一個黑暗之處的人,也是像這樣子。
怎樣叫做有人從光明處進入另外一個光明之處呢?就是說有世人生于富樂的家庭,……乃至形相長得端正莊嚴,這樣就叫做光明之處。在這光明之處中,能行作身的善行、行作口的善行、行作意的善行,由于這樣的因緣,身壞命終之後,生于善道,受天的化生。譬如有人,從此座樓觀而到另外一座樓觀,就像這樣,……乃至從此床座而到另外一個床座;從光明處進入到另外一個光明之處的人,也是像這樣子,這樣就叫做有人從光明處進入到另外一個光明之處。這時,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「貧窮困苦的人,沒有淨信而增長他的瞋恨,
悭吝貪欲,有邪惡的思想,愚惑而不知恭敬;
遇見沙門道士,持戒多聞的人,
毀呰而不稱譽他,障礙他人的布施與受供。
像這樣的人,從此世到了他世,
將會墮入地獄中,從冥暗處進入到另一個冥暗之處。
如有貧窮之人,具有淨信心而少瞋恨,
常生慚愧之心,行惠施而遠離悭吝的垢穢;
遇見沙門、梵志,以及持戒多聞的人,
能夠謙虛向他問訊,隨宜而善于供養他,
並能勸導使他人行布施,贊歎布施及受供的人;
如此修善之人,從此世到了他世,
將會上生于善道的天上,從冥暗處而進入到光明之處。
又有生于富樂家庭的人,沒有淨信而又多瞋恨,
悭吝貪欲,起嫉妒邪惡的思想,邪惑而不知恭敬;
遇見沙門、梵志,毀呰而不予稱譽,
障礙他人的惠施,也斷阻了受施的人;
像這樣邪惡的人,從此世到了他世,
將會墮生于痛苦的地獄裏,從光明處而進入于冥暗中。
如爲生于富樂之家的人,具有信心又能不瞋恨,
常起慚愧之心,能行惠施而遠離瞋妒;
遇見沙門、梵志,以及持戒多聞的人,
就會首先奉迎問訊,隨宜供給他所需之物,
勸導使人供養他,贊歎布施及受供的人;
像這樣的人,從此世到了他世,
就會受生到叁十叁天,從光明處而進入另一個光明之處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二九經注釋:
1、「爲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,剎利、鞞舍、首陀羅家耶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七經此處作「婆羅門種常生婆羅門家,剎利種常生剎利家不?」
2、旃陀羅:爲印度四姓中,居于首陀羅階級之最下位者,乃最下級之種族,專事獄卒、販賣、屠宰、漁獵等職。
3、竹作家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「作竹籠家」。
一一叁O、本經敘說佛告波斯匿王,惡劫、老、病、死常磨迮衆生,如石山四方磨地而來,故當修善、淨信叁寶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波斯匿王于白天身蒙塵土,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。
佛陀問說:「大王啊!你從何處來呢?」
波斯匿王答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是依那灌頂王之法,于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