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座席起來離去。
一一叁九、本經敘說有位名叫不害之婆羅門來問佛其名是否稱實,佛言若身、口、意皆不害,則爲稱實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世尊于早晨時穿著法衣,手拿著缽盂,進入舍衛城中乞食。
當時,有位名叫不害的婆羅門來到佛陀跟前,問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的名字叫不害,是否名實相符呢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如此名稱與實際相符││身不行傷害,口不行毀害,心不行損害的話,就叫做名實相符了。」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「如果心(身)不行殺害,口、意也都能如此;
這樣就是遠離了殺害,不會恐怖衆生了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不害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便即離去。
第一一叁九經注釋:
1、若心不殺害:心疑應作「身」,如此才能配合下句成身、口、意叁業。
一一四O、本經敘說火與婆羅門對于佛陀再叁向他乞食感到厭煩,後聞佛陀詩偈而悔悟,欲再施食與佛,佛未接受,勸其將此食著水中,水即冒煙滾沸。婆羅門見此神變,益增信敬,乃于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。世尊于早晨時穿著法衣,手拿著缽盂,進入王舍城中乞食,依次行乞而至火與婆羅門的家前。
火與婆羅門遙見佛陀來到,立即准備各種美好飲食,給予滿缽的食物。
如此二日、叁日,世尊又到他的家中去乞食。
火與婆羅門遙見佛陀又走來了,他這樣想著:「這禿頭沙門爲什麼常來我家,難道是貪圖美食嗎?」
這時,世尊已知道了火與婆羅門內心所想的,便唱誦詩偈說:
「上天日日下雨的話,農夫就日夜地耕種,
常常播下種子,那田裏就能經常收取榖子。
猶如人會常懷妊,乳牛常會懷孕生犢,
經常有人來求乞,就要常行惠施予他,
由于常惠施的緣故,就能常得大名稱(好名聲)。
人在輪回中頻頻成爲被棄的死屍,也頻頻地哀哭悲戀,
經常地受生也經常地死去,經常地遭受憂悲苦,
死去的屍體一再地用火燒,也一再地被蟲類吃食。
如能得到賢聖的正道,就不會常受各種輪回果報,
也不會常在生死裏流轉,不會常遭憂悲苦,
不用常常遭火焚燒,也不會常被蟲類吃食了。」
當時,火與婆羅門聽聞佛陀唱誦的詩偈,便恢複了原有的信心,又拿各種的飲食盛滿缽子布施給他,可是世尊並不接受,那是因爲唱誦詩偈之後,他才布施的緣故。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「因爲我已唱誦詩偈說法,就不應再接受飲食;
當觀察自法之時,即知說法後是不應受食的。
婆羅門你是應當要知道的!這樣才是清淨的活命(正命)。
你應該把余物供養給純淨的大仙人,
他們都已滅盡一切煩惱,所有垢穢都已斷除。
要供養飲食,給這些良好福田;
可是想求得福德的話,那麼我這塊福田最優良!」
火與婆羅門問佛陀說:「現在我應把這些飲食置于何處呢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我還不曾見諸天、魔王、梵天、沙門、婆羅門、天神、世人中有人能吃食這些信施之物,而會使身體得到安樂的。你把這些食物拿去丟到無蟲的水中,或者不生雜草之地吧!」
當時,婆羅門就把這些食物拿去丟到無蟲的水中,水裏立即冒出煙來,水還發出啾啾的滾沸聲;譬如把一顆燒燙得火紅的鐵丸丟進水中,水裏即冒出煙,還會發出啾啾的滾沸聲,那情況也就像這樣子。婆羅門把這些飲食置于水中,水裏立即冒煙,還會發出啾啾的滾沸聲來。于是火與婆羅門贊歎著說:「真是奇異!瞿昙!他有大德大力,能使這些食物作此神變。」
那時,火與婆羅門因爲這些飯食所作的神變,而得到了信敬之心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請問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現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,受具足戒,修持清淨的梵行嗎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你現在可以在我正法之中出家,受具足戒了。」
他在出家之後,這樣地思考著:一個族姓子(善男子)之所以要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正信佛法,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,而出家學道,……乃至得證阿羅漢果,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。
一一四一、本經敘說有婆羅門女敬信叁寶,其夫不喜,往佛所論議,後聞佛說法而皈依佛門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舍衛國中有位叫婆肆咤的婆羅門女信敬佛、法、僧,也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比丘僧。他對于佛、法、僧已遠離懷疑,對于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谛,也已遠離了疑惑;已見真谛而得證果位,得到解脫的智慧。她的丈夫是婆羅豆婆遮種姓的婆羅門。婆羅門女每在其夫左右有所行作時,遇有小差錯,就稱說南無佛,並對著如來所住方向,恭敬合掌,叁次稱說:「南無多陀阿伽度(如來)、阿羅呵(應供)、叁藐叁佛陀(等正覺),身純金色,圓光一尋,方身圓滿,如尼拘律樹;善說妙法,牟尼之尊,仙人上首,是我大師!」
當時,她的婆羅門丈夫聽到了,瞋怒不喜,就責備他的妻子說:「你是被魔鬼迷著了嗎?豈有此理!舍棄這些具足叁明的大德婆羅門,而去稱歎那位禿頭沙門!他是個黑瘦之人,爲世人所不稱歎。我現在將前往跟你的大師辯論,就能足知我會勝他。」
妻子告訴丈夫說:「我不曾看見諸天、魔王、梵天、沙門、婆羅門、諸神、世人等,有能同世尊、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││有金色之身,圓光一尋,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,言說微妙,爲仙人之上首,我的大師一起相辯論的。現在婆羅門你且前往,自然就可知道了!」
當時,婆羅門就前往見佛,見面彼此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唱誦詩偈說:
「到底要殺滅什麼,才能得到安穩的睡眠呢?
到底要殺滅什麼,才能使心靈得到無憂呢?
到底要殺滅什麼?才會被瞿昙所稱歎呢?」
那時,世尊已知道婆羅門內心的想法,就唱誦詩偈說:
「殺滅瞋恨的人,才能得到安穩的睡眠;
殺滅瞋恨的人,內心才能無憂愁。
瞋恚是各種毒害的根本,能傷害甘美的種子;
能滅害那瞋恚的人,會爲賢聖所稱歎;
如能滅害那瞋恚的話,他的內心就能無憂愁。」
當時,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承佛給予示教照喜,次第爲他說法,所講的是:說施、說戒、說生天法,說味著于欲,會成爲災患煩惱,分別廣說清淨出離,隨順遠離,福利清淨之法。譬如清淨的白毛布,易受染色;同樣地,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便在他的座位上,覺證了四聖谛││苦、集、滅、道的真理。
這位婆羅門見法、得法、知法、入法,度越一切疑惑,並非由于他說而得度,他對于正法、戒律已能無所畏懼。于是就從座席起來,偏露右肩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:「我已得度,世尊!我已得度,善逝!我從現在起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比丘僧後,願盡我形壽,成爲一位優婆塞,願佛證知我!」
當時,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,便回到自己家中。
他的妻子優婆夷(女居士)遙見丈夫回來了,見面後,問他說:「你已經和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││純金色身,圓光一尋,有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,是妙說之上,仙人之首,大牟尼尊,是我的大師,互相辯論過了嗎?」
她的丈夫答說:「我未曾見過諸天、魔王、梵天、沙門、婆羅門、諸神、世人之中,有人能與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││真金色身,圓光一尋(八尺),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,是妙說之上,衆仙之首,牟尼之尊,你的大師互相辯論的。你現在幫我裁好法衣,我要拿到世尊處出家學道。」
那時,他的妻子就以鮮潔的白毛布,爲他裁作法衣。
當時,這位婆羅門便拿著法衣往見世尊,向世尊頂禮後,退坐一邊,請求著說:「世尊啊!我現在可以在世尊您的正法中出家學道,修習梵行了嗎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你現在可以在我的正法、戒律中出家學道,修習一切梵行了」
婆羅門已出家後,他獨自于靜處思惟:一個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,穿著袈裟法衣,出家學道,……乃至得證阿羅漢果,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。
第一一四一經注釋:
1、婆肆咤: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「陀然阇仁」,爲此婆羅門女之名。
2、無間慧:即解脫之智慧。
3、尼拘律樹:又作尼拘陀樹,産于印度各地及錫蘭,爲高大喬林,樹幹端直,枝葉繁茂。慧琳音義十五:「此樹端直無節,圓滿可愛,去地叁丈余,方有枝葉。」
4、「舍諸叁明大德婆羅門……世所不稱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十九經此處作「汝于叁明大婆羅門所,不能恭敬,方禮禿頭瘦黑之人。」可見本經「黑阇之分」乃婆羅門罵世尊之語,即別譯之「瘦黑之人」。叁明,即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盡明。
5、「說欲味著爲災患煩惱……分別廣說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欲爲不淨苦惱之本,出要爲樂,廣示衆善白淨之法。」
一一四二、本經敘說魔瞿婆羅門好施,佛告其布施之功德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位名叫魔瞿的婆羅門,他來到佛陀住處,與世尊見面。彼此相問訊慰勞後,退坐一邊,請問佛陀說:「瞿昙啊!我在家中經常行作布施,如有一人來,我就布施給一人;如果是二人、叁人,乃至百千人來,我也都會布施給他們。像我這樣地布施,能夠得到很多的福報嗎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說:「你這樣行作布施,真實可得到大的福報。爲什麼呢?因爲你能在家中經常行作布施,一人來乞,就布施予一人;二人、叁人,乃至有百千人來乞,你也都能布施予他們的緣故,所以你將可得到很大的福報。」
當時,魔瞿婆羅門就唱誦詩偈問說:
「在家人所行作的,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