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d to me, Blessed One!(我有一個想法,世尊!我有一個想法,善逝!)白話譯解是參酌南傳而成。
3、「央耆國明顯,猶如空中日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佛亦如日處虛空,光明周普照世界。」
一一叁叁、本經敘說波斯匿王患身肥大,佛勸其食應節量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波斯匿王身體很肥大,全身流汗,來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不斷地喘息著。
當時,世尊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大王你的身體太肥胖了!」
大王答佛陀說:「是的,世尊!我患了身體太肥胖的毛病,常因這身體太肥胖的緣故,而感到慚恥厭苦。」
這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「人們應當常自我系念,每次飲食知所節量;
如此則各種苦受會減少,安穩消化而保長壽。」
那時有一位年青人,名叫郁多羅,坐于大會中。當時,波斯匿王就告訴郁多羅說:「你能從世尊受持剛才所說的詩偈,每到吃飯之時,就爲我唱誦它嗎?若能如此的話,我就賞賜你金錢十萬,而且常給予你食物。」
郁多羅答王說:「我願奉教,當會依時諷誦!」
當時,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這時,郁多羅知波斯匿王已離去,便到世尊跟前,受學所唱誦的詩偈,在大王每次吃食之時,便爲他諷誦,告訴大王說:「我依佛、世尊、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的所知所見,而唱誦這首詩偈:
『人們應當常自我系念,每次飲食知所節量;
如此則各種苦受會減少,安穩消化而保長壽。』」
就像這樣,波斯匿王漸漸到了後來,身體變爲瘦挺,容貌端正,他就在于樓閣之上,向著佛陀所住之處,恭敬合掌,右膝跪地,叁次如此稱說:「南無敬禮世尊、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,南無敬禮世尊、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,給我得到現世的利益、後世的利益、現世與後世的利益,因爲飯食能知節量的緣故。」
第一一叁叁經注釋:
1、「人當自系念……安消而保壽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十一經此處作「夫人常當自憶念,若得飲食應知量;身體輕便受苦少,正得消化護命長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以常持正念,取食知量人,則少有其苦,遲老得壽長。」
一一叁四、本經敘說年少阿修羅于佛面前瞋罵呵責,聞佛陀說法後悔悟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裏。
那時,有位名叫阿修羅的年青人來到佛陀住處,于佛陀面前,用粗惡不善的話來怒罵呵責。
當時,世尊就對他唱誦詩偈說:
「不怒勝過瞋恚,不善的要以善降伏他,
惠施能製伏悭貪,真話可破壞妄語。
不罵也不暴虐人,要常保持賢聖之心;
而惡人卻懷瞋恨,堅住不動如石山。
生起瞋恚而能攝控,勝于控製狂奔的馬車;
我說善于駕禦的人,不是指那執著缰繩的人。」
這時,年輕的阿修羅禀告佛陀說:「瞿昙啊!我現在向您悔過,我如愚如癡一樣,不辨事理,所行不善,以致在瞿昙您的面前诃罵毀辱您。」如此忏悔過後,當時,阿修羅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叁四經注釋:
1年少阿修羅:阿修羅,此爲人名,非六道中之阿修羅道。依南傳所說,他是因聞其家人于如來處出家,而來辱罵如來。
2「惡人住瞋恨,不動如石山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十二經此處作「親近惡人者,當知此衆生,積瞋如丘山。」
3「我說善禦士,非彼攝繩者」:我說善于駕禦的人,不是指那手執缰繩的人。意即善于攝控瞋恚的人,才是善禦之人。
一一叁五、本經敘說賓耆迦婆羅門于世尊面前瞋罵呵責,後聞佛陀說法後悔悟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有一位名叫賓耆迦的年輕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,于世尊面前說粗惡不善的話,怒罵呵責。
當時,世尊告訴年輕的賓耆迦說:「如果是在一吉星高照的日子裏,你是否會集聚宗親眷屬們宴會呢?」
賓耆答佛陀說:「是的,瞿昙!」
佛陀問賓耆說:「如果你的宗親不願受請吃食的話,你將怎麼辦呢?」
賓耆答佛陀說:「他若不願受請吃食的話,那食物還是屬于我的。」
佛陀告訴賓耆說:「你就像這樣子,在如來面前說粗惡不善的話,辱罵呵責我,我終究是不接受的,這些辱罵的話語,應當是屬于誰呢?」
賓耆答佛陀說:「如此的話,瞿昙啊!他雖不接受,我猶且相贈給他,那麼便是給與他了。」
佛陀問賓耆說:「你如此做法不能說是彼此互相贈予,又如何能相與呢?」
賓耆問佛陀說:「爲什麼彼此互相贈予,就叫做相與呢?爲什麼不接受贈予的話,就不能叫做相與呢?」
佛陀告訴賓耆說:「如果是這樣子:遇人罵我時,我就回罵他;遇人瞋怒我時,我就瞋怒他;遇人打我時,我就回打他;遇人鬥我時,我就回鬥他。這樣就叫做彼此互相贈予,名爲相與。賓耆啊!如果遇人罵我時,我不回罵他;遇人瞋怒我時,我不瞋怒他;遇人打我時,我不回打他;遇人鬥我時,我不回鬥他。像這樣子的話,彼此不互相贈予,就不能叫做相與。」
賓耆問佛陀說:「瞿昙啊!我聽聞往昔婆羅門長老中宿德行道的大師說:『在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的面前辱罵他,以瞋恚呵責他,他是不會瞋恚、不會憤怒的。』現在瞿昙你是否起瞋恚了呢?」
這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「我已沒有瞋恚,怎會起瞋恚呢?有正命而調順自己,
有正智而心靈得到解脫,如此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起瞋恚的。
以瞋恚去回報瞋恚的人,這就是暴惡的人;
如不以瞋恚回報瞋恚,臨敵之時就能製伏難以製伏的敵人;
不瞋恚勝過瞋恚,叁段詩偈就如前經所說的一樣。」
當時,年輕的賓耆禀告佛陀說:「我願悔過!瞿昙啊!我如愚如癡一樣,不能明辨事理,所行不善,竟于沙門瞿昙您面前講說粗惡不善的話語,怒罵呵責您。」他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叁五經注釋:
1、「無瞋何有瞋……慧者無有瞋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十叁經此處作「無有瞋恚者,于何而得瞋?調順正命者,無瞋汝當知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則作「無忿自調禦,是爲正生活,有正智解脫,寂靜如是人,忿由何處起?」
2「以瞋報瞋者……臨敵伏難伏」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若瞋不報瞋,鬥戰難爲勝;若不加報者,是則名爲上。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以忿還忿者,更爲是惡事;不以忿還忿,戰得二勝利。」
3叁偈:指前面第一一叁四經之詩偈而言,此詩偈十二句,每四句爲一段,剛好爲叁段。
一一叁六、本經敘說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于世尊前詈罵呵責,後聞佛說法而悔悟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東園的鹿子母講堂裏。
那時,世尊于下午時從禅定中出定,去到講堂東蔭的涼蔭中,在露地裏經行。
當時,有位健罵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來到佛陀之處,于世尊面前講說粗惡不善的話語,辱罵呵責世尊。世尊經行著,他就跟隨在世尊後面行走。世尊經行結束,停于一處。那位婆羅門問說:「瞿昙你屈服了嗎?」
這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「勝利的人會更增長別人的怨恨,被降伏的人則睡臥不安穩;
勝利與降伏二種都舍棄,這樣才能得安穩的睡眠。」
婆羅門禀告佛陀說:「瞿昙啊!我現在向您悔過,我如愚如癡一樣,不能辨明事理,所行不善,如之何竟在瞿昙面前講說粗惡不善的話語,辱罵呵責您呢?」
當時,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便即離去。
一一叁七、本經意同前經,唯佛陀所誦詩偈不同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東園的鹿子母講堂裏。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,手拿著缽盂,進入舍衛城裏乞食。那時,有位健罵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,他遙見世尊,便說出粗惡不善的話語,怒罵呵責他,並掀起塵土來撒向佛身。當時,有陣逆風還吹塵土,反撒在自己身上。
這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「如果人沒有瞋恨心,而有辱罵加之于他的話,
他還是清淨不會有結垢,那些惡事就會回歸罵的人自己;
就像抓土撒向他人,遇到逆風反而沾汙自己一樣。」
當時,那位婆羅門禀告佛陀說:「我願悔過!瞿昙啊!我如愚如癡一樣,不能辨明事理,所行不善,如之何竟在瞿昙面前講說粗惡不善的話語,辱罵呵責您呢?」
當時,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便即離去。
第一一叁七經注釋:
1、坌身:坌,音ㄈㄣˋ,坌身,塵土飛揚飄落在身體上。
一一叁八、本經敘說違義婆羅門原想留難佛陀之說法,後聞佛說法後悔悟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那時,有位名叫違義的婆羅門,他聽聞沙門瞿昙從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,來到了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聽聞後,他這樣想著:我應當前往沙門瞿昙住處,聽聞他的說法,然後再反對他的義理。如此思考後,就前往精舍,走到世尊住處。
當時,世尊正被無量弟子們圍繞著說法。世尊遙見違義婆羅門過來,便立即靜默著。
違義婆羅門告訴佛陀說:「請瞿昙您說法,我很樂意聽聞!」
這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「違義婆羅門啊!你未能了解深妙的義理;
內懷著嫉恨之心,想要留難我所說之法。
你若能調伏反對的心理,以及各種不信樂的意念;
息止各種障礙的垢穢,那麼就能了解深妙的說法了。」
當時,違義婆羅門這樣想著:沙門瞿昙已經知道了我的心意。他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後,內心歡喜不已,就從…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