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阇世王于是發動四種軍隊,來到拘薩羅國;而波斯匿王更出動加倍的四種軍隊,出城迎戰。
波斯匿王的四種軍隊獲勝,阿阇世王的四種軍隊敗退,被摧伏而星散。波斯匿王把阿阇世王的象馬、車乘、錢財寶物等,全都擄掠過來,連阿阇世王也被生擒,把他載在同車裏,一起去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。波斯匿王禀告佛陀說:「世尊啊!這位是韋提希之子阿阇世王,長夜我都無怨恨他人,然而他卻對我生怨結,對于好人而做不好的念頭;可是他是我好朋友的兒子,我將釋放他,使他回國。」
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真好啊!大王!你要釋放他回去,這將會使你得到長夜安樂的利益。」這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「乃至是有自在的力量,能廣大地擄掠他人;
但能幫助怨敵,會使自己力量更增長,收到加倍的自他兩利之效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波斯匿王及韋提希之子阿阇世王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二四經注釋:
1、「長夜于我無怨恨人而生怨結,于好人所而作不好」。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二經此處作「我于彼所,初無怨嫌;彼于我所,恒懷憎嫉。」
2、我善友之子:阿阇世王爲韋提希夫人與頻婆娑羅王之子,二人均深信佛教,而波斯匿王亦是佛子,故雲「我善友之子」;南傳則作「甥」。
一一二五、本經敘說波斯匿王思惟世尊是善知識、善伴黨。佛陀乃告以善知識、善伴黨是全梵行者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波斯匿王獨自在靜處思惟,這樣想著:世尊的正法,能使人于現世中遠離各種熾盛的煩惱,不需長時間,就能使人于現前見法而達于善處,由自己覺悟證知此法,所以世尊是善知識、善伴黨,不是惡知識、惡伴黨。如此思惟後,他去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過禮,退坐一邊,禀告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獨自在靜處思惟,這樣想著:世尊的正法,能使人于現世中遠離各種熾盛的煩惱,不需長時間,就能使人于現前見法而達于善處,由自己覺悟證知,所以世尊是善知識、善伴黨,不是惡知識、惡伴黨。」
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是的,大王!對的,大王!世尊的正法、戒律,能使人于現世中遠離熾盛的煩惱,不需長時間,就能使人于現前見法而達于善處,由自己覺悟證知。所以世尊就是善知識、善伴黨,不是惡知識、惡伴黨。爲什麼呢?因爲我爲善知識,衆生如有生法苦惱的話,我會教導使他解脫生法苦惱,衆生有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苦的話,我也會教導使他得到解脫。
大王啊!我有一個時候,曾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裏。當時,阿難陀比丘獨自于靜處思惟,他這樣想著:修習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識、善伴黨,不是惡知識、惡伴黨。如此思惟後,他來到我住處,向我頂禮後,退坐一邊,告訴我說:『世尊啊!我獨自于靜處思惟,這樣想著:修習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識、善伴黨,不是惡知識、惡伴黨。』我當時告訴他說:『阿難啊!不要這樣說〡〡修習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識、善伴黨,不是惡知識、惡伴黨。爲什麼呢?因爲修習得純一圓滿清淨,梵行清白的人,才可叫做善知識、善伴黨,不是惡知識、惡伴黨。爲什麼呢?因爲我常爲一切衆生作善知識的緣故。那些衆生如有生法苦惱的話,應知世尊的正法,能使他于現世中從生法中得到解脫;如有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苦的話,也能使他遠離這些熾盛的苦惱,不需長久時間,于現前就能使他脫離惱苦,知見通達,由自己覺悟證知。能這樣就是善知識、善伴黨,不是惡知識、惡伴黨。』」這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「贊歎不放逸之法,這就是佛陀的正教;
修禅而不放逸,就能得證諸漏(煩惱)已盡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二五經注釋:
1、「波斯匿王獨靜思惟,作是念:世尊正法……非是惡知識、惡伴黨」: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叁經此處作「爾時,波斯匿王于閑靜處,作是思惟:佛所教法,極有義利,能得現報,無有熱惱,不待時節,能將于人到于善處。語諸人言:『汝等來,善示汝妙法。夫爲智者,自身取證,深得解達,須善友、須善同伴,恒應親友如是善友;不向惡友,並惡知識,遠離惡伴。』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「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:『世尊!我于獨坐靜觀以生思念:依世尊之善說法,而與善友、善朋、善伴交;非與惡友、惡朋、惡伴交。』」別譯與南傳敘述詳略有別,但經義相似。本經則與上二經之敘述稍有差異。
2、其諸衆生有生故:此「故」字,依前段類句及前後文意,疑應作「法」或作「者」才是。
一一二六、本經敘說佛告波斯匿王,多修習不放逸法,可使人于現世、後世願滿足,得到利益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波斯匿王獨自在靜處思惟,這樣想著:是否有一種法修習又多修習後,就能使人得到現世願望的滿足、後世願望的滿足、以及現世與後世願望都同樣滿足的呢?這樣思惟後,他去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禮後,退坐一邊,請問佛陀說:「世尊啊!我獨自在靜處思惟,這樣想著:是否有一種法修習又多修習後,就能使人得到現世願望的滿足、後世願望的滿足、以及現世與後世願望都同樣滿足的呢?」
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是的,大王!對的,大王!確實有一種法修習又多修習後,就能使人得到現世願望的滿足、後世願望的滿足、以及現世與後世願望都同樣滿足的。
大王啊!譬如世間人以各種力量所行作的事業,那一切都是依于大地然後才得以建立。這不放逸的善法也是如此,能對它修習又多修習,就能得到現世願望的滿足、後世願望的滿足、以及得到現世與後世願望的滿足。就如世間人以各種力量行作事業的經文所述,像這種子、根、堅、陸水足行、師子、舍宅等經文,也是同樣的說法。所以,大王啊!應當住于不放逸,應當依于不放逸。能住于不放逸,依于不放逸後,王的夫人將會這樣地想著:大王已住于不放逸,依于不放逸,我現在也應當要如此地住于不放逸,依于不放逸。就如同王的夫人所想的,像這大臣、太子、猛將等,也都會有這樣的想法。國內人民應當就會這樣想著:大王能住于不放逸,依于不放逸,王的夫人、太子、大臣、猛將們,也都能住于不放逸,依于不放逸,我們也應如此地住于不放逸,依于不放逸。大王啊!如能住于不放逸,依于不放逸的話,就能保護自己的夫人、婇女,也能夠自保倉庫所藏的財寶,使它增長得更豐實。」這時,世尊就唱誦詩偈說:
「要贊美不放逸,毀呰放逸的人,
帝釋不放逸,所以能成爲忉利天的主宰。
要贊美不放逸,毀呰放逸的人,
具足不放逸,就能攝持二種的義利:
一爲在現世可得利益,二爲後世也可得利益,
這樣就叫做已經證悟,是有甚深智慧的人。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第一一二六經注釋:
1、如力:有關「力」的經文,應即指本經所譬「世間所作粗業,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」之經文而言。考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五大篇第一道相應之第一四九經「力」雲:「諸比丘!譬如以諸力作所作之事業,皆是依于地、立于地,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業。」由此類句,也可推知「世間所作粗業」,即指世間人以各種力量所作之事業。
2、種子: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「猶如大地,一切種子,因地而生,因地增廣;一切衆生,因不放逸,亦複如是」。
3、根:根據別譯雜阿含經及南傳相對經文,是指根香而言。南傳經文作「譬如諸根香中,以說隨時檀爲其最上」;別譯經文則作「一切根香中,黑堅實香最爲第一,此事亦爾,一切善法,因不放逸」。
4、堅:別譯此處作「堅實香中,赤旃檀爲第一,此事亦爾,一切善法,因不放逸爲本」;南傳則作「譬如諸核香中,以說赤檀爲其最上」。
5、陸水足行:別譯作「一切畜生迹中,象迹最大;一切善法中,不放逸第一」;南傳則作「譬如諸步行有情之足迹,皆入于象之足迹,因而說象之足迹爲最上、最大」。
6、師子:別譯作「一切獸中,師子第一;善法之中,不放逸第一」。
7、舍宅:別譯作「一切樓觀,高波那寫最爲第一;善法之中,不放逸第一」。
一一二七、本經敘說波斯匿王告訴佛陀,以有老、病、死世間所不愛念之叁法,故諸佛如來出興于世,爲人廣宣所覺知法。佛聞後稱許之。
我聽到這樣的說法:
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。
那時,波斯匿王獨自在靜處思惟,他這樣想著:這裏有叁法,是一切世間之人所不愛念的。是那叁法呢?就是老、病、死。這叁種法,就是一切世間人所不愛念之法。如果沒有這叁種世間人所不愛念之法的話,那麼諸佛世尊就不會出現于世間,世間人也不會知道有諸佛如來所覺知,而爲人廣說之法。因爲有這世間人所不愛念的老、病、死叁法之故,所以諸佛世尊如來出現于世間,世間之人也才知道有諸佛如來所覺知,而爲人廣說之法。波斯匿王如此思惟後,就去到佛陀住處,向佛陀頂過禮,退坐一邊,再把他的想法,詳細地告訴世尊。
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是的,大王!對的,大王!這裏確有叁法,是世間人所不愛念的,那就是老、病、死,……乃至世間人也才知道有諸佛如來所覺知,而爲人廣說之法。」這時,世尊又唱誦詩偈說:
「大王所乘坐的寶車,終究會有歸于朽壞之時;
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,會隨著歲月遷移而歸于老。
只有如來的正法,不會有衰老之相;
凡禀受此正法的人,就能到達永遠安穩之處。
世間凡鄙之人一旦衰老,都是醜陋惡形之相貌,
全爲衰老所踐蹈,來迷魅愚夫之心。
即使人壽有百歲,也是會常憂慮著死的隨時到來,
因有老、病爭相追逐,趁著機會就會加害于人!」
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,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,內心歡喜不已,向佛陀行禮後離去。
雜阿含經卷四十一終
《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